“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升级:坚守与突围

2021-03-24 07:06杨林玉吴胜楠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院校双一流

杨林玉,吴胜楠

(1.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师范院校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在国际国内高校竞争压力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师范院校转型升级成为一种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面临三次重大转型:一是由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二是21世纪初,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由单科型院校经并校、重组、升格转向综合性大学,但此次转型发展至今方兴未艾,十年前北京师范大学最早提出“转型”并取得成功,因而引得各大高校效仿;三是2015年我国先后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提出“双一流”建设引导地方师范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升级。21世纪以来,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方向转型、沿袭北京师范大学转型发展路径,已陷入转型发展困境,急需再转型升级。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举措,既是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倒逼”,也是助推其发展的“契机”[1]。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规划旨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在此重任下,本科师范院校的建设尤其要突出师范特色,再次回归师范化发展路径,向高水平师范大学目标奋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升级的机遇优势究竟有哪些,问题又在哪里,如何既坚守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又突破传统师范教育实现转型升级,是本研究的任务所在。

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升级的机遇所在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定)》(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体现出国家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视,也是一种新的院校遴选模式。通过解析研读《实施办法》等,明确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方向,为其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撑。

(一)“双一流”建设政策为主的多维度政策支持

教育是缓慢而长久的,需经过长时间的润浸才会有所成效,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国家宏观引导,最为显著的体现就是政策文本。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我国出台了“双一流”建设的政策,但这一政策涉及主体众多、范围极广,且又操作不易,它的实施完成需要倚助其他配套政策的支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有其机遇,其中《实施办法》特别强调要加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随后也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教师教育的政策文本,具体见表1。2018年出台三个政策文件,其中《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从国家层面出台的教师教育政策文本,师范院校迎来春天。通过梳理近年来教师教育类政策文本可知,这一系列的政策文本都为教师教育体系服务,增加对师范院校的鼓励支持,在引进高水平人才、师资团队建设、提高师范院校办学水平等方面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升级提供大力支持。

表1 2018―2020年教师教育类政策文本

(二)动态化的院校遴选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重点高校建设政策强调按“身份”配置资源,没有竞争机制,缺乏动态流动[2]。从整体上看,这种配置方式不利于高校长远发展,不利于激发其他高校办学活力。对于整体定位不高、综合实力不强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而言,部属师范院校长期受到国家重点支持,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难以获得优质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师范院校的两极化发展。

“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范院校当下窘境,有益于其持久稳续发展。《实施办法》强调“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和“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3],实行的是每五年进行一次遴选,引入动态化的院校遴选机制。动态化的院校遴选机制给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提供较大的机遇和空间。位于中等、中上等水平或拥有较优质学科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尤其有机会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估,成为待选名单之一,有力地激发了师范院校转型升级的动力。

(三)鼓励高校建设特色学科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师范类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综合类大学,学科类型多样,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学科多且水平普遍不高。“双一流”建设战略从强调大学整体发展,对学科发展关注不足,转向实行双重心,既要发展大学,更要发展学科[4]。所以,学科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不仅仅是构成其的一个小小单元,而且是其赖以生存之本,也能够体现一所大学的特色。

《实施办法》提出“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3]。这体现出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所高校的建设、发展,特色学科是重中之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类院校有其优势所在:其一,作为地方类师范院校既能够及时反映地方需求,并能应地方需求快速做出变化,及时调整、顺应市场需求建设新学科;其二,能够在之前发展的基础之上,着重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找准学科定位,与其他专业优势互补,实现学科交叉,为其发展成为高水平师范大学找到一条捷径。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作为省级政府机构管辖之下的师范院校,其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对地方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有重大影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力量,一直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目的。纵观我国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之路,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过程中,导致师范院校发展出现同质化严重、忽视教师教育学科发展、实力不强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在第三次转型发展中,“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资源获取更加边缘和建设环境更加窘迫[5]。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发展好我国教师教育,提高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人才培养水平,就要了解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现有困境。

(一)师范本位缺失

作为省级政府培养基础师资的中流砥柱,师范教育绝不可少,师范本位不容动摇。近些年来,有些师范大学成功地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他们在学校属性上属于部属师范大学,在地位上是我国师范类院校的“领头羊”,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面对他们的成功,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必然会紧跟部属师范大学的转型之路,但由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做好自我定位,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照抄照搬”,把师范院校所特有的“师范本位”丢失了。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探索转型过程中,把办学定位于综合类大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学校名称而言,原有的师范性高校的“去师范”的学校更名行为;从专业设置的数量而言,非师范类专业数量远远多于师范类专业,师范类专业设置与非师范类专业设置的数量严重失衡;重视“学术性”强的学科而偏弱“师范性”学科[6]。一系列的举措表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由“师范类主体”到“综合类大学”转型发展之际已经逐渐丢失了以师范性为自己的办学本位的目标,从而顾此失彼,师范院校丢失了原本最有利的条件。

(二)高水平师资力量缺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古往今来一直都是学校稳步前进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之一。对于高校而言,师资力量的强弱必然制约高校的发展建设,而对于一个要达到“双一流”水平的高校来说,师资力量更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据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共有137所高校入围(42所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其中有10所师范大学,占比为入围高校总数的7.3%。择取其中5所“双一流”大学,以及与此相应的5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进行师资对比。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双一流”师范大学的师资与普通地方师范大学的师资对比

由表2“双一流”师范大学的师资与普通地方师范大学的师资对比情况可知: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师资力量一直处于薄弱状态,虽然师资总量差异不大,但在师资质量上一直存在巨大差异,即缺少高质量的学科领头人和高质量师资团队。

(三)教师教育的特色学科缺少

一所高校,学科建设是其自身长远发展的根本与基础。选取10所“双一流”师范大学与10所非“双一流”的地方师范院校对比其特色学科,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非“双一流”地方师范院校特色专业

表4 “双一流”师范大学特色专业

通过对“双一流”师范大学特色学科的内在比较可知,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是特色学科,其他“双一流”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特色均不明显。通过对非“双一流”地方师范院校特色专业的内在比较可知:其一,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层面上,教师教育学科特色不显著;其二,在省级品牌专业层面上,教育学学科设置相对较多,比率为50%。通过对“双一流”师范大学与非“双一流”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学科对比可知,10所“双一流”师范大学中3所地方师范大学入围“双一流”建设,主要原因在于其优质的特色学科,倚助于学校传统,又专注于某一学科建设,把某一个学科做专、做精、做细,必然能够“以一致胜”,从而获得“双一流”的资格;而10所非“双一流”师范院校是地方师范大学,他们的国家级特色学科并未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仍然遵从着“千校一面”的惯例。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有三:一是专业重复设置、追求大而全、水平不高;二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平均用力,没有凸显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学科特色;三是沿袭部属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路径,但又呈现出“比上不足”的现状。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学科建设尚未准确定位,一直以部属师范大学为准,仿设其学科设置模式,又因其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在学科建设上只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总体来看,非“双一流”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要想建设成高水平师范大学,应该把重心放在教师教育特色学科建设上。

(四)缺少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加之高校不断扩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较为陈旧,很难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在毕业生众多的前提条件下,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一无动手能力二无应变能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缺少竞争力的原因有三:一是培养目标同质化,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都雷同,使用的教材一般是统一的“示范教材”,课程结构“千校一律”[7]24,导致教学模式过于僵化,人才培养缺少创新能力;二是市场异常灵活、变化无常,从市场变化到高校信息接收在此期间有时间差,而再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制定,这又增加一时间差距,更不能适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三是在同等本科学历条件下,相较于同等层次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人才而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所产人才往往被排斥在市场之外。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不够[8]。忽视实践导致毕业生在寻求工作岗位时与市场人才需求有偏差,难以适应自己的本职工作,忽视实践的后果就是学生在毕业寻找工作时难以适应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会害怕教学、惧怕讲台。非师范类专业属于新建专业、基础较弱,但扩展速度较师范类专业快,人才培养定位虽为应用型人才,但具体培养模式多以其他类型大学为模板,没有针对性,同时,在具体操作上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产出擅长理论、缺少实践。总体来说,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切合灵活的市场需求。

三、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学组织为了适应或预期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条件的改变,以适应组织竞争和发展需要,通过改变组织内部结构、转换组织功能方式、重塑组织文化,达到改善和提高大学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9]。经济学家杨小凯针对经济学现象提出“组织试验、组织演进和分工的自发演进理论”[10]的模型,目的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企业的企业家现象,在此,将其理论模型引用到教育中。社会进行组织试验往往是在没有知识时从最简单的分工组织试起,因为简单组织的试验费用较低[10],正如在大学组织中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转型发展中要突破困境找到出路,不断进行试验是一致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缺少一定程度上可供借鉴的转型成功的经验,因而需要从地理位置差、影响力度小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这个最简单的分工组织作为试验基地,无论试验结果成功与否,这个试验所必需的“试验费”都是有价值的,且花费的代价又相对较小。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要敢于尝试与试验,在试验时首先坚定立足地方,以地方特色为导向;其次要坚持消费者导向,满足学生需要和市场需求。在试验中找到学校发展的合适路径,试验中每踏出前进的一步都会对后阶段转型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回归师范主体地位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办学定位是自己办学最有力的宣传,也是其办学最大的特色所在。回归师范主体地位,对于师范院校而言是招牌,对于师范生而言是精神食粮。作为传统、老牌的师范院校,名字就意味着是一个品牌,是长时间来的自身历史积淀。地方师范院校有雄厚的民间资本,其名字发源于地方人民,与当地人民相伴相随,早已刻进人们心里,带有一定象征性的精神标志。院校所具有的师范属性、品牌效应、师德文化等,都是最宝贵的、不可随意获取的社会关系资源,这都源于时间的刻画、历史的积淀,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聚集的。

师范即“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为学生学习、模仿,因而教师的品格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是至关重要的,为人师者,以德为先,才而次之。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是未来的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所以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不仅仅需要他们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的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师范生成为未来教师所需要的职业伦理观念。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师职业伦理观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应一直存在于师范类院校中。

(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双一流”建设对师资队伍做出一定要求,《实施办法》对“双一流”院校的遴选包含科研贡献基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且根据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内在属性而言,教师又需要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经验,简而言之,就是“双师双能型教师”。从师范院校对教师要求的双重独特性,可大致把地方师范院校归为较强教学科研型大学和应用研究的应用型大学两种类型,不同类型学校在引进教师时应各有侧重。

教师第一重要的就是师德师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是牢记“立德树人”的理念。在此基础上,高校对于师资的建设需秉承着“内培养外引进”的基本原则。对于较强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师资建设而言,对内,加强院校间合作联系,鼓励院系教师之间合作研究,根据教师个人所长,组建异质化科研团队,可提高科研实力,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对外,应该增强与地方基础学校的交流合作,邀请优秀中小学名师与高校教师共同参与科研活动,以便高校教师掌握第一手教学实践动态。对于应用研究的应用型大学的师资建设而言,应偏重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且有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较多参与高校教师研究、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发掘、培养,把优秀一线教师吸纳到高校科研团队中。处于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再仅限于课堂教学中,人工智能、5G、VR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会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将信息技术由外在于教育场域的器具变成与个体生命成长共生的内蓄力量,其深刻内涵却是颠覆、是变革、是重构和再生,即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实行全方位改造、颠覆性重构,使其升华为信息时代的新形态”[11]。当前,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尽管“有部分顶尖大学加入了MOOCs浪潮,但绝大多数大学和大学里的绝大多数人,从思维到行动仍然遵循着过去的‘传统’”[12]。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力量应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握时代大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入师资培养的具体教育实践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以在院校竞争中更具优势。

(三)凸显教师教育类学科特色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要实现高水平师范院校的建设目标,不但要提升办学水平和自身竞争力,而且要加快特色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应当坚持差异化、个性化办学战略,努力强化“地域性”办学特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和行业发展的动力引擎,依靠比较特色优势,为自己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机会[13]。所以,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该集中力量以教师教育特色学科为建设目标。

师范类学科设置虽是师范院校的传统核心学科,但由于第二次转型发展中强调专业学科大而全的建设,忽视了师范类学科建设,导致教师教育学科不突出、发展缓慢、水平不高。因而,地方师范院校要着重发展教师教育类学科,一是精简已有学科;二是在学习借鉴部属师范大学学科设置模式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不可一味照搬照学,坚定“学习为主,借鉴为辅”的信念,结合地方基础教育特点设置符合当地市场的学科;三是增设交叉学科,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普遍以文理传统学科见长,较少正式开设交叉学科。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要坚持转型试验的决心,学科建设的改革整体上应以稳妥为主,突出学科特色,在转型中开拓创新。例如入围“双一流”建设的湖南师范大学,坚持“优势学科引领带动,精品文科辅助联动,特色理科融合推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14]的学科建设理念,形成学科交叉融合。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可以在学科交叉融合上多加试验,使其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也可在“双一流”建设中成为重要突破口和转型发展的竞争利器。

(四)坚持地方性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所优秀的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享有的名誉是成正比的,培养优秀的人才越多,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越大。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高校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地方性与应用型结合的“自产自销”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缺乏竞争力的困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很适合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独特属性,而且培养模式从学校培养规划到社会择业就业对学生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灵活度。在1997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校长办公室Call Richard W就发布过“应用学士学位:州立高等学校的新选择”的报告,指出地方高校(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主要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应用技术人才[15]。美国在20世纪末就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也可如此试验。

专注应用研究的应用型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把“应用型”落到实处,部分专业可以试行“3+1”“2+2”等培养方案,课程学习上增加人文教育、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偏理工科类专业则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学习,不仅可增加人文知识、拓展思维方式,也有助于陶冶情操、增强人文情怀。较强教学科研型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师范”二字,主要培养师范生,为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添砖加瓦。首先培养师范生的“口(语言表达)、语(普通话)、手(三笔字)”的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等基本功,将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结合起来,并加强同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其次,师范类专业要在学习理论与实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给师范生增加科研训练的机会,提高研习水平。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不能一蹴而就,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成效也非短期内可以显现出来的,因而要在试验中不断探寻新的方式、方法,在开创中转型。

“双一流”中一流学科建设的湖南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既立足于地方,又服务于地方。湖南师范大学与贵州、海南、新疆和省内湘西、郴州、邵阳的边远县域及教育薄弱地区合作共建有23所附属学校[14]。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人才输入与输出,最终都服务于地方,依赖周边已有资源,培养具有地方竞争力的人才。

四、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动态化的院校遴选机制和建设特色学科方面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与危机,且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本就是一项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完成的、艰难而长期的工程。同时,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境,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定位高水平师范院校,努力转型升级,探索转型升级的路径。地方本科师范类院校转型升级要坚持回归师范主体地位、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凸显教师教育类学科特色、坚持地方性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之下,抓住时代机遇,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路径,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打造“互联网+教育”模式,努力把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师范院校,以师范类院校特有的教育学科凸显教师教育学科特色,盘活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为其带来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总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升级应以时间为竖轴,以学科建设为横轴,从组织试验中获得的转型发展的经验是永远有价值的,如果在转型中的试验越有成效,人们进行转型试验的意愿就越强烈,周而复始,中国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前途可探。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院校双一流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