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间性”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2021-03-24 01:31李浩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6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意识立德树人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主体间性”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主体间性    主体意识    立德树人

一、基于主体间性思政教学的价值归旨

主体间性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并经过广泛论证。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体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主体间性指的是不同主体间的交互性以及其内在的统一性和调节性。将这一理论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当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主客体二分论断的冲击,它主要探索和解决如何使思政课教师作为一个主体,合理自如地与其他学生主体之间通过目的行为进行相互影响,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路径、方向等方面的整体鼎新与升华1。

1.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关键课程,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思政课模式,直接关注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强调教育者本着人格平等、权利对等的理念进行传道受业活动,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感受和接受能力程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学生在心智和能力方面的飞跃。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应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学生内心,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水平、思维习惯等进行知识的传授,做知识的引导者,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由被动接受“灌输式”的知识到主动求索到达育人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间的关系不会对立,学生认知到的教师将成为自己的引路人,这也正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有助于重筑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方式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教师这一主体而忽视学生这一重要主体,不可避免地使两个主体之间产生疏离。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思政课改革,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交互性,构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沟通,基于此,两者之间产生相互的理解与平等性,都有表达认知的平等机会。在思政课教学中,仅仅依靠知识的传输是完不成立德树人的效果的,情感的传递更能入心入脑,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模式给予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之间思想和情感碰撞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差异、个性等能够得到主体性尊重,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更为显著,师生的和谐融洽關系更能得到重筑。

3.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基于“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摒弃了以往将教师认作主体,将学生这一主体“物”化的观念、学生认作客体的主体性模式和在此模式之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于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动性,在这一方法指引下,教师的授课朝着多元化、丰富化的方向发展。“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模式给予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更加平等的机会,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学习讨论的机会,比如小组研讨、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等,使学生充分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使课堂参与流于形式,无论从课堂的参与度还是教学效果方面,都展现了巨大优势,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育活动中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教育活动中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教师这一主体层面讲,由于受传统主体性教学理念影响,往往体现为“主体——客体”的关系,教师处于该关系的中心,主动、支配课堂教学活动,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差和参与课堂的缺失。从学生层面讲,同样受主体性教学理念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削弱或丧失,习惯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更不善于或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诉求,造成互动性差、呆板的学习状态,对于思政课而言,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欠缺规范

思政课以其独有的学科内容致使学理性较强,其立德树人的说教色彩更为显著。思政课程仅仅依赖于知识的学习和说教,脱离生活实际,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致使学生感受不到思政课程的魅力和塑造特点,空洞化、教条化的现象也使得学生与课程产生了疏离。当前思政课的评价方式大多为理论考试,这一考核形式无法直观了解学生的德育状况,从而对于教师教学的反馈情况也不尽合理,使得思政课的课程效果和育人成效上起不到应有作用。

三、基于“主体间性”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价值倾向明显,都对思政课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冲击,但思政课吸引力不够、形式单一、热度不高不单单因为此,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吸引力才是关键。主体间性理论突破了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克服了教学目标模板化、教学内容泛政治化、教育方法单一化等弊端,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2。

1.坚持思政引领,掌握主导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3思政教师在引领主旋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真懂、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把理论讲好,把信念传承。教师在思政课中发挥主体地位,要更加注意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引导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行为习惯的正方向。

2.增强主体意识,发挥好教师学生双主体的作用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教师主体作用的实现是保障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的保障。基于“主体间性”思政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要求教师十分重视授课的各环节,着眼于育人实效,在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上下功夫。备课中应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考虑上课中发生的多种情况的知识需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是知识传授的关键,教师应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丰富上做足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的反思是成长的关键和经验的积累,只有不断丰富自身,充实自身才能在教书育人中得心应手,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

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平等的,尤其是思政课,更要做到平等交互的理念。因此从学生主体性来说,要转变观念自觉做学习的主动者,主动要求成长进步。善于发现问题,做好学习规划;敢于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美德。

3.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思政育人实效

基于“主体间性”理论,思政课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的教学成果要经得住社会的检验,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回应社会关切,不能作单纯的理论讲解,其初衷是学生这一主体在面临社会问题时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因此,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内容回归现实才是思政课提高说服力的关键和魅力所在。

时代的改变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思政课紧跟时代的重要步骤。随着互联网等教育教学手段的普及和推广,教师应接受并使用网络资源,运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运用视频资源增进感染力,加入人机交互资源如VR等增强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充分参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思政課的形式。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主体间性”思政课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思政课的效果应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收获,而不是分数。因此,加强思政课教学全方位评价的顶层设计是必要环节。对于思政教师的评价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分数上,应从教学组织和学生指导上下功夫;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促进教师、学生双主体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闫艳.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07(10):25.

高嘉璟.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ESP 研究,2010,(1).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01).

作者简介:李浩,(1985-09~),男,汉,湖南岳阳,讲师,研究生,党政办主任,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青年教师高等教育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19GGZ042]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主体意识立德树人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