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殿奇
(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功能科,北京 101100)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滑膜炎性病变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系统性疾病,可在发病后呈多关节、对称性进展,发病以手、足部位小关节为主,且可在病程进展中累及近、远端关节,增加患者临床致残风险。血清免疫学检验是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诊断标准,可在检查患者类风湿因子是否阳性后,为患者病情评估提供有效依据,但在临床检验中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使部分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呈阴性,导致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实施,应在临床诊断中联合具备可推广性及诊断客观性的诊断技术辅助血清学检验提升病情诊断效果[1]。肌骨超声是新型超声诊断技术类型,其可在超声扫查中沿肌肉走向对患者周边关节、韧带及肌肉组织结构进行成像分析,为患者病变诊断提供较为完整的影像资料,并已在相关肌骨病变临床诊断中取得了显著应用效果[2-3]。本研究旨在探讨肌骨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组)及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各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类风湿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3例和47例;年龄47~68岁,平均(57.52±3.05)岁;其中缓解期30例,活动期30例。健康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5例和45例;年龄48~65岁,平均(56.51±2.98)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符合《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实验室、影像学综合检查确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疾病活动度DAS28量表[5]评分≥3.2分为活动期,<2.6分为缓解期。排除标准:合并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者;合并代谢性疾病;近期合并重症感染的患者。
1.2 方法 本次超声检查采用通用电器医疗LOGIQ E9超声诊断系统。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肌骨超声检查,需在检查前就检查相关注意事项向受检人员予以说明,并在受检人员情绪及精神均处于稳定状态时接受检查。检查前需向受检人员说明类风湿关节炎患侧及健侧差异,先采用高频超声检查模式,对受检人员腕关节、掌关节、近端指关节、膝关节进行常规成像扫查,扫查方向与肌肉长轴一致,检查时需叮嘱受检人员放松肢体肌肉,如在上述关节中检出异常,则需对异常部位进行横断面扫查,将常规成像扫查与横断面扫查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确认患侧关节肿胀、积液情况。具体关节部位超声扫查方法:肩关节扫查时,需将探头置于肩关节水平位置前端,经常规扫查确认肱骨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头腱位置后,以肱二头肌长头腱轴位为扫查方向进行检查,需自肩胛下肌腱逐步扫查至冈上、下肌及小圆肌位置处。髋关节扫查时,需指导受检人员取仰卧位进行扫查,将超声探头放置于股骨颈平行位置后进行前侧扫查,逐步扫查股骨头、股骨颈等关节成像。掌关节及近端指关节扫查时,需取横切与纵切位进行扫查,依次观察受检人员关节周边肌腱、关节面及关节腔内形态和积液变化情况。膝关节扫查时,受检人员取平卧位,需在屈曲患侧下肢膝关节后将超声探头置于髌骨尖上方,取下斜切位扫查,观察受检人员患侧膝关节韧带、软骨及滑膜病变情况后,观察关节腔内形态和积液情况。超声诊断需由院内超声影像科3名医师综合讨论分析后,签发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及积液厚度。②类风湿组患者根据病情分为缓解期(30例)和活动期(30例),分析不同病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及积液厚度。③分析不同病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累及发生率。④分析典型病例活动期及缓解期超声图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研究对象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及积液厚度比较 健康组研究对象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及积液厚度均低于类风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及积液厚度比较(±s, mm)
表1 两组研究对象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及积液厚度比较(±s, mm)
组别 例数 滑膜厚度 软骨厚度 积液厚度健康组 60 0.42±0.08 0.51±0.12 0.35±0.07类风湿组 60 5.31±1.26 6.25±1.35 7.14±1.55 t值 30.001 32.805 33.898 P值 < 0.05 < 0.05 < 0.05
2.2 不同病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及积液厚度比较 类风湿组活动期患者滑膜厚度、软骨厚度、积液厚度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不同病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及积液厚度比较(±s, mm)
表2 不同病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及积液厚度比较(±s, mm)
组别 例数 滑膜厚度 软骨厚度 积液厚度缓解期 30 3.15±0.45 5.41±0.82 4.05±0.45活动期 30 7.51±1.28 7.25±1.47 10.08±1.39 t值 17.601 5.987 22.606 P值 < 0.05 < 0.05 < 0.05
2.3 不同病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累及发生率比较 类风湿组活动期患者腕关节、近端指关节、膝关节累及率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不同病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累及发生率比较[例(%)]
2.4 典型病例超声图片分析 患者,女,64岁,病程4年,图1-A为腕部活动期,肌骨超声提示伸肌腱腱鞘滑膜炎(★),腕关节内滑膜增生;图1-B彩色多普勒显示增厚滑膜内丰富血流信号;图1-C为腕部缓解期,肌骨超声提示腕关节腔内滑膜增厚(★),较活动期增厚不显著,周边组织未见水肿;图1-D彩色多普勒显示未见血流信号。
图1 类风湿性关节炎超声图像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复杂,可在手足等小关节部位呈多关节、对称性受累进展,继而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致畸,同时还可由病变逐渐累及心脏、呼吸系统、肾脏及神经系统等,故早期诊断、早期实施治疗对于患者病情预后的控制、改善具有积极意义。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通过实验室检验血清类风湿因子水平评估,但仅可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整体评估作用,对于患者小关节病变进展缺乏评估价值。
影像学诊断作为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诊断措施之一,可对患者病变关节部位滑膜、软骨炎症进展情况进行成像分析,为患者病情诊断提供诊断依据,且肌骨超声诊断的实施可在沿患者主要肌肉走向进行针对性扫查后,进一步明确患者原发病变关节周边关节累及情况,在明确韧带、肌肉及关节受累情况后,为患者预后治疗的合理开展提供完善诊断资料,应用价值显著[6-7]。本研究中,健康组研究对象滑膜厚度、软骨厚度及积液厚度均低于类风湿组;类风湿组活动期患者滑膜厚度、软骨厚度、积液厚度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同时活动期患者腕关节、近端指关节、膝关节累及率均高于缓解期患者。胡小丽等[8]研究中指出,肌骨超声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骨侵蚀的检出率依次为71.33%,55.78%,27.33%;MRI依次为74.44%,45.33%,29.78%,肌骨超声对关节积液的检出率要高于MRI,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肌骨超声诊断中所得滑膜血流信号分级结果与患者类风湿相关实验室检验指标呈正相关关系,故可将肌骨超声列为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及病情进展评估主要方式之一[9-10]。
综上,肌骨超声可有效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软骨及关节腔积液厚度变化情况,同时可有效评估疾病的病情,是评估和预测患者关节和肌腱受累的重要诊疗手段,为改善预后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