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头颈固定支架辅助颈椎后路手术对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2021-03-23 08:20张志刚冯永洪王志强卢国樑
关键词:头颈后路曲度

张志刚,冯永洪,王志强,卢国樑

(东莞市中医院骨三科,广东 东莞 523000)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椎节失稳、髓核突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目前临床治疗常使用颈椎后路手术,其根据弓弦原理,通过扩大椎管矢状径,使脊髓后移,达到解除压迫作用,不仅可达到减压目的,还可扩大后方椎管容积,改善脊髓局部血流[1]。以往多采用Mayfield头颈固定架系统在术中固定患者头颈部,虽可起到固定作用,但给术中透视带来困难[2]。在此基础上,东莞市中医院自行发明一种新型颈椎后路手术头颈固定支架,可在增强固定效果的同时,不影响透视,现已将其用于临床,取得一定成效,且已取得使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 2019 2 1663299.3)。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头颈固定支架辅助颈椎后路手术对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东莞市中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按固定支架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以回顾性分析展开研究。常规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35~65岁,平均(50.10±13.74)岁;体质量指数(BMI)18.25~23.00 kg/m2,平均(20.19±1.76) kg/m2。新型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0~65岁,平均(48.96±15.32)岁;BMI 19.00~22.50 kg/m2,平均(20.72±1.58) 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多节段颈椎病者;需接受颈椎后路手术者等。排除标准:合并有恶性肿瘤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有脊柱外伤史者;合并颈椎或胸椎黄韧带肥厚或骨化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于术前由医师向两组患者介绍头颈固定支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常规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May field头颈固定架系统,患者平卧,将底座与连接器相连,拉开半环槽,植入颅骨钉,将其钉在颅骨外板上,并进行调整,以使头颅受力均匀,然后翻转为俯卧位固定。手术方法:首先给予患者全身麻醉,于颈后部中线作长6~8 cm切口,分离暴露责任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棘突与双侧椎板,然后从症状略轻的一侧棘突根部向外约0.5 cm处的椎板上方磨穿外板,将内板保留住并做一个槽子,对症状重的一侧在确保不损伤脊髓的前提下进行椎板全层磨穿处理,扩大椎管并用微型钛板螺钉固定,最后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逐层缝合深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新型组患者采用新型头颈固定支架,患者取俯卧位,将头颈固定支架锁定在手术床头,将管道理顺,面部置于硅胶面枕上,用硅胶垫片平衡面部受压点,并根据手术要求,调节固定支架,转动滑轴关节,调整至适合手术的位置,手术方法同常规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基本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值,分别于治疗前及术后3、6个月拍摄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自枢椎齿突后上缘至C7椎体后下缘画直线,为A线,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一连线为B线,A、B线间最宽处的垂直横交线为C线,C值正常值为(12.00±5.00) mm,得出的数值即为颈椎生理曲度值[4]。③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5],颈椎JOA评分包括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膀胱功能4个部分,满分17分,分值高低与颈椎功能正常呈正相关。④比较两组患者JOA改良率,JOA改良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以改善率≥75%为优,50% ≤改善率 <75%为良,记录改善优良率[5]。⑤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6],满分 50 分,分数越高代表颈椎功能障碍越严重。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情况,记录术后切口感染、术后疼痛、颈椎不稳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新型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出血量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新型组 30 197.59±42.62 348.70±95.54 10.49±3.48常规组 30 224.85±51.96 410.21±104.18 12.53±2.72 t值 2.222 2.383 2.530 P值 < 0.05 < 0.05 < 0.05

2.2 颈椎生理曲度值 与术前比,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均升高,新型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颈椎生理曲度值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比较(±s, mm)

表2 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比较(±s, mm)

注: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3个月比,#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新型组 30 2.97±0.81 5.63±1.07* 6.95±1.20*#常规组 30 2.85±0.94 4.54±1.12* 5.36±0.83*#t值 0.530 3.854 5.969 P值 > 0.05 < 0.05 < 0.05

2.3 颈椎JOA评分 与术前比,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JOA评分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3个月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JOA改良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颈椎JOA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颈椎JOA评分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3个月比,#P<0.05。JOA:日本骨科协会评分。

组别 例数 术前(分)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颈椎JOA评分(分) JOA改良率(%) 颈椎JOA评分(分) JOA改良率(%)新型组 30 7.86±2.19 11.43±3.53* 78.49±5.17 12.94±2.21*# 87.65±4.59#常规组 30 8.21±1.84 10.98±2.16* 77.66±4.80 12.39±2.65*# 85.61±5.60#t值 0.670 0.596 0.644 0.873 1.543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NDI评分 与术前比,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NDI评分均逐渐降低,新型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NDI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s, 分)

表4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3个月比,#P<0.05。NDI:椎功能障碍指数。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新型组 30 36.78±3.29 19.45±4.49*12.80±3.53*#常规组 30 35.95±4.18 23.38±5.16*15.47±4.82*#t值 0.855 3.147 2.448 P值 > 0.05 < 0.05 < 0.05

2.5 并发症 新型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0例,术后疼痛16例,颈椎不稳0例;常规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例,术后疼痛24例,颈椎不稳1例。新型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3.33%,低于常规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7,P<0.05)。

2.6 影像学特征 图1-A为新型组中一名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其生理曲度值3.43 mm,图1-B为该患者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资料,其生理曲度值7.95 mm。图2-A为常规组一名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其生理曲度值3.49 mm,图2-B为该患者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资料,其生理曲度值6.08 mm。

图1 新型组患者手术前后生理曲度

图2 常规组患者手术前后生理曲度

3 讨论

多节段颈椎病为骨科常见病,主要症状包括脊髓压迫、下肢肌张力增高及手臂麻木等,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7]。颈椎后路手术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切除术,经皮后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切除术,经后方入路切除颈椎间盘突出,主要用于肩臂部疼痛的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其具有减压范围广的优势,且后路手术有助于避免椎体间植骨塌陷的发生,常作为临床治疗主要手段之一[8]。

在手术中,患者体位的固定直接关系手术的顺利开展,并且影响手术效果。目前临床多采用May field头颈固定架系统,该固定系统虽可获得满意固定效果,但头架安装繁琐,固定操作时间长,有头皮拉伤风险,马蹄形头架还可能损伤皮肤和邻近组织,增加术中出血量,延长术后康复时间。因常规头颈支架需X射线装置进行位置固定,这给术中操作带来不便,可能会降低手术效率,延长手术时间。新型头颈固定支架为院内研究的颈椎后路手术辅助固定支架,该支架包括连接床架的支撑机构和头颈固定部件,同时可满足不同体位摆放,扩大其应用范围。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型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出血量低于常规组,提示新型头颈固定支架辅助颈椎后路手术可减少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

新型头颈固定支架在术中将患者脸部置于中空处,为改善患者术中舒适度创造条件,且承重大,承受时间长;并且在基底部一侧设置由X射线不显影投射材料制成的X射线投射缺口,并采用可调式头圈,这种类型的固定支架使X射线可由投射缺口经接触部直接投射至颈椎后路,为术中行颈椎正位片拍摄创造便利条件[9]。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型组患者术后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值高于常规组,NDI评分低于常规组;新型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但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JOA评分与改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提示新型头颈固定支架辅助颈椎后路手术可有效改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患者舒适度及生活质量水平,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新型头颈固定支架辅助颈椎后路手术可有效改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提升手术固定效果,改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且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值得临床治疗使用及推广。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仍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头颈后路曲度
颈椎曲度的改变对缺血性头晕的危险因素分析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发泡胶个性化头枕+头颈肩热塑膜在固定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中的应用
颈椎曲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研究
找回消失的“颈椎曲度”
后路单侧减压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美国FDA:批准HPV9价疫苗用于预防头颈癌
山医大一院“一站式”头颈、冠脉联合扫正式上线
蚕宝宝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