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视域的师生关系变化探究

2021-03-22 07:08
现代交际 2021年3期
关键词:心智师生关系阶段

张 梅

(1.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2.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师生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师生关系研究主要是围绕教师和学生相处中的共性关系状态。如赵亚阳[1]在《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变化》一文中认为,教师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周鸿敏[2]在《从教育组织形式的演变看师生关系的变化》一文中谈到,师生关系良好,学生才信赖和尊敬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才会产生教师的“期望效应”,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等等。但专门研究在小初高不同学段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态度异同的人较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不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态度。

一、研究过程与分析

本研究拟用问卷调查法,邀请71位教师填写问卷,结合教育原理理论知识,探究不同学段师生关系变化的原因,以期给其他教育工作者以一定的启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教学阶段、教师角色、教育方法、教学态度、纪律管理、教师威严感等,题型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

图1 教师教学阶段

图2 教师角色

图3 教育方式

图4 选择教育方法缘由

此次调查中,调查者对71名教师进行了师生关系问卷调查,其中小学教师占比35.12%;初中教师占比42.25%;高中教师占比22.54%。第2题是多选题:“与学生相处时,你呈现的角色是?”由此可知,与学生相处时,教师的角色多为朋友和师长。“朋友”选项比重为50.7%,“师长”选项比重为49.3%。教师,既是知识传播者,也是朋友、长辈。第3道题:“你会采取教育中学生的方法教育小学生吗?”由此可知,认为“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一样”的教师占大多数,占比为97.18%,而认为对不同学段学生可采取同样方法的占比低,为2.82%。第4题:“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教育方法是因为?”由此可知,认为小学生心智未成熟、自制力较差、教师管束较多的占比为73.24%;认为初中生开始明事理、形成自我意识、教师管束较少的占比为73.24%;认为高中生思想成熟、自制力强的占比为59.15%;其他占比5.63%。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心智成熟度、自制力等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也应对其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图5 管理不同学生阶段

图6 纪律管理

从第5题“你觉得管理哪个学段的学生比较吃力”可知,56.34%的教师认为教小学生比较吃力。第6题:“上课时,你觉得花费在管纪律的时间上多吗?”选择“偶尔需要管纪律”的占比最高,为52.11%,选择“学生自律性高”的占比最低,为7.04%。由第7题“在你任教的阶段你觉得民主多一点还是严厉多一点”可知,民主的比重为69.01%,严厉的比重为30.99%。根据不同学段来分析,小学教师的选择“严厉”的占比最高,为52%,初中和高中教师选择,“民主”的占比最高,为76.67%和87.5%。从第8题“你在上课时喜欢严肃还是幽默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都比较喜欢“选择幽默的同时严肃更多一点,不然管不住学生”的教学方式,占比为64.79%。

图7 教育理念

图8 教学方法

图9 师生关系

第9题:“你觉得教师面对学生要保持一定威严感吗?”选择“保持亦师亦友的状态”的占比最高,为62.5%;从不同学段来分析,小学教师选此项的占比为36%/4%/60%/0;初中教师选此项的占比为40%/0/60%/0;高中教师选此项的占比为37.8/0/62.5/0,由此可见,亦师亦友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状态,这样的关系既不疏离,又能很好地施教。第10题为填空题:“管理学生,你觉得困难之处还表现在哪些地方?”由结果可知,“学生”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教师的焦点还是以学生为核心。

二、师生关系变化原因探析

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

“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顺序性是指在生理发展的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遵循客观规律,按照一定的步骤向前发展,我们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3]34如人的记忆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情绪从喜怒哀乐这一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绪。“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特征和发展重点,但不同的阶段并不是相互独立不干扰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会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3]35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便是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依次提出来的。从问卷调查中第3、4、5题中可知教师对不同学段学生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同,这是因为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不同,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需要教师多加关注、指教,因此,教师对学生既民主又严厉,常常后者更多一点;初中生渐渐明白事理,心智朝着成熟方向发展;高中生思想也渐渐成熟,明白事理,不需要像小学生一样每一件事都督促,教师管纪律也比较轻松。

2.人的发展受教育环境的影响

教育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向学生传授经过精心选择组织编撰的、人类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即文化知识,增进了与学生的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文化知识是滋养人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和资源,学校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集中的时间段,有计划、有规律、有意识地传承人类多年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自身能力和品行的发展。”[3]65掌握文化知识,意味着学生可以了解知识所指称的事物,明白事物是什么,把握事物的特性,掌握操作事物的方法和能力。另外,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将对其存储在大脑中,在于运用。知识能够帮助、指导我们更好地实践、认识社会事物;知识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锻炼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养成良好的三观,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道德感,公正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现状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学校的教育指导,学生心智成熟度不同,社会阅历不一,对课上传授的知识并不是都能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便成为学生能认真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心智成熟程度和规律去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问卷调查中,学段不同,教师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同,且教育态度也有所不同,对小学生较为严厉,对中学生较宽松,总体上倾向于民主而不失严厉的教育态度,有的放矢地教学。

3.人的发展受个体能动性的影响

在社会活动中,人始终是主体,“人们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并且在认识世界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8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反思。学生通过能动的活动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促进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自觉、有目的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师适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选对教育时机、据教育场合确定与学生的关系距离,既使学生信服,也能与学生保持友好的关系,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循序渐进,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合适的学习阶段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的,有规律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的学生的心智成熟程度教学,把握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距离,掌握好教学时机,发挥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小学阶段严肃对待学生并不代表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是至上的,而是说明小学生心智还未成熟,需要教师的督促,使其遵守班级纪律和日常生活准则。中学生相对成熟,明白事理,教师就不必约束太多。总而言之,教师要在和谐民主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在严厉和民主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猜你喜欢
心智师生关系阶段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为领导干部荐书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