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静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针对现代大学生懒于思考,快消文化泛滥,缺乏自我认知等情况,谈论如何为大学生正确构建健康的心智模型。通过解析人类历史中心智发展的轨迹,确立正确的心智发展形式。以历史上人类的心智进化作为对照及借鉴,探讨了现代大学生心智构建所需要的过程及方法。
[关 键 词] Reveries;心智崩塌;心智重构;群体意识;快消文化;多元化思维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9-0122-01
Reveries即沉思,沉浸式的思考。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已然让人缺乏思考的动力,当答案可以轻易地从互联网上搜索时,从个人角度的思考似乎也不是特别需要了,毕竟众人答案就在那里,至于是不是自己的答案,无关紧要。那么,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缺乏思考的后果,则是心智的缺失。
心智是根植于我们的意识中,对于我们自身、他人、群体以及各个层面的事物的认知,并受个人的思维习惯、知识储备所局限。对于成人来说,心智是普遍缺乏,并随个人履历不断完善的。而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经历了幼年懵懂时期的心智成长后,并没有构建成熟完善的心智学习机制。因此,在初入校园,面对新的群体,新的事物冲击时,很容易造成心智的失衡,在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梳理应接不暇的现实,造成心智的失衡会愈加明显。那么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在快消文化如此肆无忌惮的现代社会,如何正确地二次构建心智,尤为重要。本文从心智的起源、崩塌、重构来简单描述如何构建并完善心智,达到自动学习和健康平衡的心智模型。
一、心智的起源、崩塌、重构
在亘古时期,人类的心智非常弱小,仅仅依靠动物本能和群体意识来牵引个人的行为。由本能和群体意识所驱动的人类,足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当人类繁衍到了一定程度时,群体意识和动物本能开始不够用了。人类开始对自己本能的行为有了疑问,而疑问的开始,便是心智初步的崩塌。当一切的动物本能沉默时,人类与动物就彻底区分开来。
从这个时期开始,人类开始学习,学习组织社会、学习对抗疾病、学习躲避灾害。这个時候人类的生存,需要人类具有反思、总结、掌握经验以及多元化看待事物的能力,而心智则在动物本能的全面崩塌中重生,在人类不断的进化学习中重构并完善。
二、大学生心智的问题
从心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对内心的探索。而大学生的心智问题可以从历史的规律中简单看出。
群体意识的压抑——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自从进入校园,便成了学生群体的一分子,在对于可思辨的问题上,大部分学生都会采用随大流的方式,即别人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从而失去了遵从自己内心指导的机会。即便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在群体的光环下,也失去了实践的动力。
拒绝做出改变——心智发展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在适当的时期打破旧有思维,即原始心智的崩塌。大学生因为已经接受了较高的教育,因此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很难对自身产生否定。由于无法辨证地看待自己,对自己提出疑问,也无法成功构建全新完善的心智。
三、大学生心智的重构
从大学生心智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看出,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心智模型,需要打破以往的思维习惯、崩塌旧意识、重新审视自身。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自我不断学习并完善的心智模型。
(一)打破旧框架
心智模型的重新建立,无法在固化的、思維定式的不健康心智上重构,需要大学生打破以往的思维习惯,消弭群体的声音。这是心智模型二次构建的第一步。
(二)审视自身
旧的心智模式崩塌后,大学生需要一面镜子来正视自己,究竟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事情是自己喜欢的,自己可以做什么,面对一个问题,自己会怎么去解决。重新认识自己,为心智的重新构建提供了基础。
(三)多元化思维培养
学习辩证地看待事物,在打破固化的心智束缚之后,全新全异的世界观开始构建,大学生需要从本心出发,以多种角度去看待事物,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并从中抽取自己所需的答案。这时,一个基本完善,具有多元化学习能力的心智模型就构建完成了。
(四)正视快消文化
微信、微博、知乎等互联网文化传播重地,在便捷了知识获取的同时,也造成了思维的惰性。一旦照搬答案变成本能,这种思维习惯便很难崩塌。因此针对越来越多的快消文化,需要大学生具有思辨的态度,抽取精粹,消化为属于自己的思想内容。
(五)深入思考
重构后的心智,仍需要不断完善,这时,就需要大学生深入本心,以自身的想法,利用全新的心智模型去深入思考,即Reveries,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哲理,而不是在互联网中寻找别人的标准答案。一个健康的心智模型,随时处于思考的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任何人,任何时期的心智都是不完整的,具有局限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仍需要不断地思考。保持持久运作的设备,才会始终充满动力。大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基石,更需要保持旺盛的活力。
参考文献:
Chris,F.心智的构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