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高质量高效益的语文课堂教学则是我们每位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然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我们就必须立足实际,转变观念,让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思想真正走进课堂,以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转变观念;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以来,全国各地学校掀起了规模不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但我们许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课堂教学仍以“师问生答,师讲生练”的模式为主。尽管课堂教学中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但都只是流于形式而已,正所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了实现“应试教育”的目标,一贯运用的“题海战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滋生和蔓延。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遭到了摧残,思维和智力也无从发展,教学的真正价值也随之丧失。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立足实际,转变观念与角色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格式化”。他们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自由表达的空间与时间。整个教学偏重于外在动机,追求的只是表面形式。因此,“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等。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的参与、合作、交往互动使彼此较好的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应该积极的旁观、倾听,了解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与交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还得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与他人友好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作为组织者,教师应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精心准备,认真组织好课堂,让学习活动井然有序的开展。作为指导者,应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必将较好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真正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景和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积极且有效的教学情景,营造融洽、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那么教师必须真正转变观念与角色,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引导他们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切身感受,实现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师生、生生对话,体验和合作探究教学转变。此外,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并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是名言至理。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实效、高效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播放音乐、录像和图片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久而久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厌学”转变为“好学”、“乐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明主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中愉快的学习,并学有所得。
三、投入情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的投入,以及投入的多少至关重要。
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了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睡觉,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讲笑话,吃东西,回答老师提问的学生少之又少,只等抓“壮丁”回答,思维主动、积极和活跃的人总是那几个,小组讨论“热闹”但无实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缺少一个“情”字。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师的“高压政策”使得课堂平静而冰冷。长此以往,教师的激情与热情渐渐冲淡了,课堂教学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完成任务,实现应试教育的目标,一切教学都围绕“中考”指挥棒来开展。因此,学生也缺少了青少年的蓬勃朝气与生命的活力,缺少了学习中的热情洋溢,抑制了学习兴趣,窒息了思维。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感情投入其中,贯穿始终。教师要情动于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动情的课堂往往会感动学生,可以让学生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满怀激情,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四、坚持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面对当前课改的形势,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们教师应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坚持学习,才能真正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们要教好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去做呢?首先,要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在师生互动交往中,相互学习,发展自我。其次,要经常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第三,博览群书,充实自我。多读书可以提高自我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特别是阅读各种语文学科领域的优秀书籍,可以从书中学到很多教育专家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经验。第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从中领悟真谛。同时,在学校里向同事们请教学习,虚心听取和接受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不断使自己成长成熟起来。第五,多才多艺、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向上向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阳光型的语文教师。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真正转变观念与角色,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投入真挚的感情,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我坚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取得实效、高效。面对新课程改革,尽管任重道远,但我们依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
[2]《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欧阳芬、张厚刚主编
[3]《西部教育研究》内江师范学院期刊总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