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业多,多到令人气馁;作业难,难到令人崩溃”,这是在中小学生以及家长口中广为流传的一句俚语。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落实“双减”政策的今天,如何科学有效地布置作业成为当下每一个学科的热门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如何提质减量,将时间还给孩子”的作业设计问题进行了些许思考与实践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 作业设计 优化 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30
一、学情考情分析
道德与法治学科部编教材从八年级,尤其是八年级下宪法专册开始,知识理论性非常强,对于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而学校课堂时间有限,且中考越来越注重学生建构和运用知识体系、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围绕现实生活问题进行主题探究等能力的考察。因此,课堂如若只是教材知识的讲解远远不够。那么,在课堂时间和作业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二、课堂实践案例
(一)整合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等材料,将其与中考题型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原本课后的笔头作业(各种题目)带入课堂内高效完成——以八上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第一目《社会生活有秩序》中的“探究与分享”为例。
课堂操作步骤: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学校或熟知的周边学校有无类似情况的发生——教师追问:你们列举的学校周边出现类似情况的原因有哪些?——教师继续追问:你们觉得该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教师总结。
此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且在他们所见过的学校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類似的现象。因此,当教师发出问题的时候,学生频频点头,能举出较多的实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校门口放学的场景,想一想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在此环节中,每个学生基本只能想到一点原因,因为学生刚进入八年级不久,还不太具备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并整合全班的答案,共同探讨出造成放学时校门口拥堵的原因可能有:学校未错峰放学、部分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乱挤乱窜、家长未在指定的位置停车等待孩子、执勤的交警太少等等。探讨出了原因,接下来则根据原因找对应的解决措施,有了第二个环节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较容易地得出比较完整的答案:交警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应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应遵守交通规则、在学校指定的路边等候孩子;学生应有序排队出校门等。最后,教师总结提升:我们在分析任何现象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的时候,都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思考,并且,校门口拥堵混乱的现象也告诉我们,社会正常的运行需要秩序,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围绕现实生活问题进行主题探究的能力(对应的中考题型一般为案例分析题),也完成了教学内容。通过今天的课堂,我们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因此今日不用给学生再次布置额外的笔头作业。
(二)教师课堂展示热点新闻材料,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八上第三课第二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为例。
课堂上,教师讲清楚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及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此处将八下的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整合到一起学习)之后,呈现出热点材料并设问:
小林在某网站查阅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资料时,看到有人发表侮辱烈士的留言,对此,有网友指出这一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但是发表留言者却认为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别人管不着。小林对此感到很气愤。
假如你是小林,请你通过回复留言的方式,有理有据地对此人的言论进行驳斥。
学生在回答此问题的时候,虽然能有意识的用到规则与自由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整合语言,逻辑不清晰,且过于口语化。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小林感到气愤的症结所在,需要肯定小林认为的“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但除了宪法,还有具体法律对我们生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规定,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该网友已经违法了。且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最后,在教师的指引和整合下,得出该题的参考答案:这位网友,您好!首先,您可能没有意识到,您发表辱骂烈士言论的行为已经是一种违运行为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宪法和法律虽然赋予我们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利益。其次,英雄烈士们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尊重烈士。最后我希望您能尽快删除您的这些不当言论。如果您拒绝删除,那我会向相关部门举报您的行为。
(三)分组分时段布置少量自行阅读及查阅资料的非笔头作业,课堂上利用学生查阅到的数据资料共同研究数据背后的结论及依据,从而提升学生对“时政探究题”的解题能力——以八上第十课第一框《关心国家的发展》为例(上海的时政探究题即其他省份的图表题)。
上课前学生准备:
1.全班所有学生研读教材《关心国家的发展》,找出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家的解决措施。
2.第三组学生提前一周查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综合国力等方面取得成就实例(每位同学查找一个方面,且此次作业其他组同学不用做,之前已经做过其他课题的作业了),并复制粘贴到world文档中,上课时展示。
3.第四组学生提前一周结合教材查找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各省居民人均收入数据、东西及城乡发展对比图(每两位同学查找一个方面),做成简单的PPT,上课时展示。
课堂操作步骤:
1.第三组同学展示讲解我国的发展成就。通过学生的自我查阅和讲解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为祖国成就感到自豪”的情感共鸣。
2.第四组学生展示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各省居民人均收入数据、东西及城乡发展对比图。
3.教师设问:通过第四组同学的数据、图片展示,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依据是什么?由于目前还未对“时政探究题”的答题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基本不知如何答,或者将“结论”和“依据”进行混淆。此时,教师需要对“结论”和“依据”进行解释:结论即教材中或者时政中对某一表面现象提炼出其本质内容的知识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本质即时政探究题中的“结论”。比如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的下行压力。那么,依据即将图表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即可,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中的现象。比如,我们根据我国从2010年至2020年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的图表数据得出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结论;从我国最近几年的GDP增长曲线图中得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的结论。
通过教师的解釋,学生很快能通过第四组学生展示的图表数据中得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等结论。
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畅想我国的未来。在此环节中,需要提示学生根据我国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畅想,也可以根据我国目前发展的成就进行想象。教材中在讲解我国的发展成就时,都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综合国力等多方面进行阐述的。因此此过程也需要启迪学生从这些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总之,根据以上所述的方法,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传统的以题讲解题方法的方式换成跟课堂材料、活动等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即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减轻了学生的额外负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官丽萍《初中道德与法治个性化作业设计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57期。
[2] 李国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布置作业的优化策略》,《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年第9期。
[3] 柳小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优化管窥》,《试题与研究》2019年第9期。
(李学敏,1990年生,女,土家族,湖北建始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108750078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