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明
摘 要:德育工作对于中学时代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这门必修课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课程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章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人物的刻画描写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内容的渗透,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还能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解读。本文从语文阅读教学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元素的挖掘和渗透,以期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德育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02
语文学科课程内容广泛,阅读教学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可以把教材内容作为根本,同时拓展课外内容进行延展阅读,将正确的人文情怀及思想情感通过文学的视角传递给学生,进而真正达到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目的,助力其养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做一个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如何通过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做好德育内容的渗透,需要我们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不断探究。
一、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对德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具备体系庞大、涉及的知识点更加丰富多样化等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不同文章内容的背景下,为学生分析和描述作者的用意及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刻感受文字的独特魅力,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感受力。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教学,将更多正确的思想核心价值观念,通过教学内容的输入,转化为更多的德育元素内化至学生心中,学生通过对文字及文学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尝试以写作及沟通表达等不同形式进行输出,这些都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提高文学素质和涵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对内化德育工作,将德育内容贯穿、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形式
1.从时代背景的分析中,做好德育元素的渗透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独特的创作背景及不同程度的情感投入,从不同的文章背景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层次,从而挖掘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教学,才能发挥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含义。
例如在初中九年级语文课程中,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展开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对作者笔下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那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毁灭性的打击,政府不断沦陷,人民意志消沉。因此,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鲁迅才创作出这样发人深省的深刻反映社会变革的文章。
教师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将鲁迅与奴隶的“劣根性”做顽强斗争的精神与学生进行传授,引起学生共鸣,对旧社会的时代形势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无论是旧社会的中国还是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我们都要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更加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想法,这对语文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理解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时代背景进行着手分析,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有强烈的代入感,在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能将德育元素进行更好地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输出,用文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将德育内容内化于心的目的。
2.从人物角色的分析中,做好德育元素的渗透
从人物角色的分析中,做好德育内容的渗透,是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实现教学内容开展的重要方法。从人物出发,教师可以将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神态、动作等内容,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通过人物所处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要义和内涵,对提升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和提升。
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学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将贾府的环境及人物描述等内容刻画得淋漓尽致,另外,通过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的过程中,对她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述,成功刻画了一个正直善良、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的人物形象。教师通过对人物的深刻解读,将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全面的分析,是对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浸在太平无事的醉梦中的真实写照。最后,作者通过对整个朝代走到了盛极转衰的转折点的背景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同时在这篇文章的内容中,奢华的大观园外表与当时的封建衰败的社会背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涉及的文章内容贯穿整个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的历史背景,在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文学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和使命,在文字中体会国家的发展变化,在文学中,体会作者笔下不同时代人物的辛酸历程,然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将德育元素渗透到学生思想意识中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意义。
3.从课外延展阅读中,做好德育内容的渗透
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于教材课程的内容,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展阅读,扩充学生的课程内容,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及语文学科的知识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加深对语文学习的思考。
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对课外阅读书籍进行一个有效的筛选,建议学生购买对学习有帮助的课外书籍,同时,对课外阅读进行更多的指导,通过课外书籍的延展阅读,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拓展,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一个认知和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念和学习习惯,对提升整体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課外阅读的方式,积累更多关于学习内容的整合,将自己通过阅读产生的感悟和体会进行分享交流,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对一些思想观念及情感内容进行一个正确的输出。
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德育元素的挖掘和渗透,其实通过对这些德育内容的沉淀和梳理,从而进行更好地输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
4.从阅读写作的结合中,做好德育内容的渗透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输入与输出是统一和谐的关系。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是经过国家深思熟虑的筛选之后,为学生提供学习使用的课程范本内容,每一篇文章都饱含文学素养的提升,知识的积累与表达以及学生眼界的提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随时读、随手记”的读书习惯,将一些内容丰富及情感充沛的文字记录下来,为自己的写作提供素材和范文。
每一名学生对于情感的认识及对知识的积累经验都不尽相同,同时,对语文知识及文学内容的认知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将阅讀后的感悟进行良好的表达和输出,或者以文章的形式进行写作,形成带有自己观点的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抒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思想观念的成熟度,以及学生对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也是让德育内容深入人心最好的方法,学生只有将心中的情感进行更好的沉淀和积累,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改革总是强调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挖掘和整理,让学生在学校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更好地学做一个人,提升个人素质。而写作更像是情感及内容的一个表达,也是对阅读教学结果的一个反馈和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下,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被要求应该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要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及涵养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有特殊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更加细化和全面化,深入到各个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梳理和提升,教师也要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实现更大的进步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石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课外语文》2021年第18期。
[2] 丁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尝试》,《课外语文》2019年第1期。
[3] 蔡仲平《传道育人“情”为径,春风化雨“润”心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华少年》2020年第6期。
[4] 武慧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研》,《中学教学参考》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