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学”视角,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2021-03-21 19:26任向群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视角数学学习人类学

任向群

[摘  要] 基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场中、在交往中学习数学;要引导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以交往场域、学习工具、支架等为支持,通过它们的多层次交互,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人类学”视角下的数学教学,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致力于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关键词] “人类学”视角;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数学教育的研究总是从学生的认知、教学开始的。现代认知科学、脑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并非单纯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融合了学生身心在内、手脑协调认知的一种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一种具身性的活动。具身性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活动,因而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来研究学生的学习,就是基于“人类学”的视角。基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教学,要注重在生活中、现场中、交往中引导学生建构活动,活动往往具有情境性、社会性,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人类学习特质,进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一、创设具有“人类学”特质的活动情境

“人类学”视角下的数学学习应当具有人类学习的一般特质。“人类学”视角下的数学学习不仅关联学生的数学认知、关联学生的知识,更关联学生的情感、经验,关联学生的身体参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人类学”视角下的数学学习,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学习,这个学习是身体、心智、环境等的整体性学习,具有体验性、具身性、情境性等。

活动情境的创设具有多种策略,如任务驱动方式、矛盾冲突方式、主题类型方式等。比如教学“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定义,许多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一些抽象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比画、涂色等活动。但这样的活动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学生的活动往往比较被动。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如国旗、课桌、书本等,从中抽离出各种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多样化的图形,基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生活化思考,助推学生的生活化探究。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面积时,笔者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悟:一是让学生进行比画、突出特色,从而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大小的概念;二是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围成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构了多样化的比较方法,如数方格的方法、重叠比较的方法;三是让学生认识到由于面积大小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面积计量单位,比如一张纸的面积、一块地的面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积,对生活中的物体的面积进行刻画、描述时需要运用不同的单位,等等。这样的教学过程,依循学生的经验,依循人类数学探究的特质,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性效能。

“人类学”视角下的数学活动,是一种全人性、全面性、全纳性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身体力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为一种真正具有探究性意义的人类活动,就是重蹈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再创造”。

二、创设具有“人类学”特质的交往情境

“人类学”视角下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性的学习,更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交往是人类学习产生的源头、源泉,是教育的本真。教学应当起源于交往、发展于交往、成就于交往。创设具有“人类学”特质的交往情境,应当注重学生的多维互动、交往,应当注重学生的相互协作。这里既有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也有师本、生本的交往互动,还有师生与媒体的交往互动,等等。通过多维互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对话与交往是“人类学”视角下数学学习最为基本的特质。不仅师生之间要进行对话,而且生生之间也要展开对话。对话仿佛流淌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意义小溪,能将师生、生生带到学习目标的彼岸。对话不是单向度的独白,也不是唯知识的讲解,更不是少数人的霸权。比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笔者出示了不同规格的长方形,有些规格比较小,如长5厘米、宽4厘米,有些规格比较大,如长30厘米、宽20厘米,等等,再引导学生运用材料对这些长方形进行探究。有的学生探究规格小的长方形时,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摆满;有的学生探究规格中等的长方形时,只摆了几行几列;还有的学生探究规格比较大的长方形时,连一行一列都没有摆满,等等。基于此,学生彼此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有的学生说,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度,摆的行数就是长方形的宽度;有的学生说,不需要摆满,只需要摆一行一列就行了;还有的学生说,一行一列都不需要摆,直接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行了,因为长就是摆正方形时每行的个数,宽就是摆正方形时的行数,等等。通过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对话、交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走向了深刻。在交往的情境之中,冲突、操作等都能让学生产生对话、交往、互动的欲望。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数学对话、交往、交流的积极性,让对话、交往、互动、交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求。

人类学习的特性就是社会性。德国思想家马克思曾经这样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积极的交往互动的学习场域,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值。对于学习场域,教师不仅要进行人文设计,更要对交往的规则进行设计,对学习的管理进行设计,对学习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展示学生数学学习的交互性。

三、创设具有“人类学”特质的支架情境

学生的学习支架,包括学生的学习工具、学习素材、学习导学单等,这些学习支架不仅包括外在的、物质性的学习工具,更包括内在的、思维性的学习工具。比如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建构数学知识具有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还有一些辅助的资料,用于知识结构、方法策略、思路步骤的构建。人类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工具,离不开支架。正是通过工具、支架,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断地走向丰富。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支架既包括物质的学习支架,也包括思维的学习支架。通过支架,教师能将学习的主动权赋予学生。

学习支架,能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美丽转身。在数学教学中,支架的作用、功能在于唤醒、点拨、启发、引领,从而助力学生自主发现、资源关联、意义建构、总结提升、迁移应用等。常见的学习支架包括学生的“学习模”“田字格”“小拐杖”。比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笔者借助导学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如题目中的单位“1”的量是哪个量?这个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所求的问题是已知量还是未知量?从分数的意义角度来看,就是要求什么?这样的“问题链”“问题串”犹如学生的一个学习向导,能指引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深度迈进。有了学习支架,学生在学习时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又犹如一根拐杖,能支撑、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比如通过问题,学生总结出思考、探究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策略,如已知单位“1”的量,问题就可以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能应用分数乘法。有的学生还总结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即“单位‘1’的量(标准量)×几分之几=比较量”。尽管這样的总结显得比较粗糙,却是学生通过支架提炼出的属于自己的模型、雏形。因而这样的雏形是具有生命力、生长力的。

人类的历史就是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历史。工具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支架。外显的物质工具、内在的思维工具等都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搭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搭建学习支架,从而将教师的讲解、引领转化为支架导引。借助支架,学生的数学学习能拾级而上。

“人类学”视角下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还是元认知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要让学生以活动情境为载体,以交往场域、学习工具、学习支架等为支持,通过多层次的交互,耦合生成。“人类学”视角下的数学学习既是一种自然性的学习,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通过情境、场域、支架的交织,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

3663501908255

猜你喜欢
视角数学学习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高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转优策略探析
真实世界的寓言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