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亚东
摘 要 阅读目标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是对课程改革的跟进,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目标要素主要包括阅读思维力、语言理解力、语言表达力、语言审美力等。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目标的叙写要遵循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客观化、行为条件情境化、表现程度标准化的表述标准。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阅读目标 阅读思维力 语言理解力 语言表达力 语言审美力
阅读目标是学生在阅读中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明确表述,是在阅读实践中期待得到的学生阅读力,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和教学是新时代教育的诉求,核心素养规约了学校教育的课程发展与教学实践,[1]阅读目标要指向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的价值是什么?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的要素有哪些?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如何叙写?本文将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初步探索,为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点借鉴。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的價值
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是我们今后教学实践的应然追求。
1.对课程改革的跟进
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从双基训练、全面发展,到素质教育,再到三维目标,推动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2008年至今国家课改主题由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9大核心素养需要各门学科去具体落实,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阅读力的起点和终点,是对课程改革的积极跟进。
2.对三维目标的传承
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组成的三维目标,更加重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较之单纯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论是一种明显的进步。核心素养由三维目标发展而来,我们可以认为关键能力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必备品格则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衍生。
3.对三维目标的超越
当前的三维目标教学中,虽然也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程度不够。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会首先关注语言品格、人文底蕴。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是高级素养,不需要面面俱到,其包含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对三维目标的高度凝练,更直观、也更容易在阅读目标中表述出来,因为量少,所以课堂中可以聚焦,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要素
陈先云先生认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含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2]。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阅读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要素主要包括阅读思维力、语言理解力、语言表达力、语言审美力等。
1.阅读思维力
阅读思维是阅读活动中理解语言与表达阅读所得的一种心智活动,成熟的阅读思维表现为“阅读感”。孔子主张学思并重,杜威指出陶冶思维是教育的目的,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阅读思维是阅读力的核心。阅读教学中提取、梳理、归纳需要思维的参与,阅读教学中想象、感悟、品味需要思维的助推,阅读教学中的比较、辨析、交流以思维为纽带[3],阅读思维隐含在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中。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中,多次强调阅读思维: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等。可以看出,阅读离不开思维,提升阅读思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性思维、抽象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情谊性思维等。
2.语言理解力
这里的语言理解指文本语言和阅读教学中口头语言的理解,也就是要读得懂、听明白。文本语言的理解具体表现为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语文实践中读懂文本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材料。口头语言的理解具体表现为阅读交流中厘清对方发言要点。语言理解力包括朗读、默读、浏览、诵读、背诵等多种阅读方法的运用,提取、概括、感受、想象、判断、辨析等阅读能力的获得。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中,对语言理解力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理解语言是吸收文学营养,是文学学习基础,只有理解了才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学习运用语言。
3.语言表达力
这里的语言表达主要指阅读情境中的讨论交流、发表看法、说出感受、描述情节、复述大意等。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表达力首先表现为在深入思考、基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阅读要求比较准确地说出阅读所得。其次表现为在根据具体语境运用自己的言语经验顺畅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中,对语言表达力有具体要求: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言语经验的训练,最终目的是为了语言表达。
4.语言审美力
语言审美力指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审美力主要表现为鉴赏文学作品,发现真善美,经历初步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中,对语言审美力有多处表述: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使得语言审美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三、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的表述
阅读目标的表述要准确、精炼、明了,使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的叙写除了要吻合年段、文体、课时特点外,还要遵循一定的目标表述标准。
1.表述标准
借鉴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法(行为、条件、标准)和学习目标叙写ABCD法(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Behaviour、条件Conditions、程度Degree),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目标表述应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即明确谁读、读什么、怎么读及读到什么程度[4]。阅读目标的行为结果要指向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学会学习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目标反应的是学生阅读实践后应该达到的某种程度,阅读这一行为的主体自然是学生。叙写阅读目标时,主语一定是学生,常見的“使学生……”“培养学生……”一类的表述把教师当成了阅读目标的主体,要注意纠正这一偏差。
(2)行为动词客观化。客观化指学生看了阅读目标后,知道具体的学习行为是什么,学习活动的方式是什么,在课堂上做什么。行为要多用找到、辨识、说出、复述等能被观察与衡量的外显动词,尽量减少使用疏通、厘清、体会、了解、品味、欣赏等模糊性词语,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操作和评价的依据,只有具体、外显的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3)行为条件情境化。行为条件情境化指把阅读的具体环境、资料、内容、方法、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全景图。例如《摔跤》一文的阅读目标“默读课文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比赛的场景,对照插图,圈出小嘎子的动作,分析小嘎子的特点”,其中插图可以看作环境,课文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比赛的场景可以看作是内容,读场景、看插图、圈动作、分析特点则是方法、过程。
(4)表现程度标准化。就是描述学生在达到何种水平时才表明其已经完成了阅读目标。要陈述清楚衡量阅读结果的最低要求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例如对阅读行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表现标准就是“正确、流利”,还可以从数量上要求每一百字出现错误不超过几次。
2.表述示例
《军神》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写了刘伯承的眼睛受重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的故事。刘伯承为了保护大脑,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剧痛接受了手术,表现出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体现出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着力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刘伯承的内心和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语文要素之一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基于文本特点、编者意图和表述标准对《军神》一课的阅读目标叙写如下:
1.阅读思维力目标
(1)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说出“熟练”“审视”“肃然起敬”等词语的意思。
(2)学生默读思考、合作探究课文中描写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感受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归纳出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并说明原因。
(3)学生以沃克医生的口吻,用创造性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
2.语言理解力目标
(1)学生借助文中注音和字典学习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说出“熟练”“审视”“肃然起敬”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通过默读思考、合作探究,汇报从关键词句中体会到的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学生找出课文中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通过默读思考、讨论辨析,用几个词语归纳出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
3.语言表达力目标
(1)学生汇报从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体会到他的坚强意志。
(2)学生以沃克医生的口吻,用创造性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
4.语言审美力目标
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感受他实现革命理想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做一个意志坚强、有责任担当的人。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思维力、语言审美力的培养是以语用能力为基础的,是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阅读思维力目标和语言审美力目标更多情况下是包含在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表达力目标之中的,《军神》一课的阅读目标可以综合表述如下:
1.学生借助文中注音和字典学习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说出“熟练”“审视”“肃然起敬”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2.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通过默读思考、合作探究,汇报从关键词句中体会到的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和他实现革命理想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做一个意志坚强、有责任担当的人。
3.学生找出课文中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通过默读思考、讨论辨析,用几个词语归纳出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以沃克医生的口吻,用创造性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堂研究(第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3.
[2] 陈先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J].小学语文,2017(02):1.
[3] 姜树华.聚焦思维的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19(01):67.
[4] 朱伟强,崔允漷.关于内容标准的分解策略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24-29.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