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香,张小如,聂 苹,胡丹婕,刘 敏,危 薇,彭 娟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330006;2.宜春市妇幼保健院)
宫颈癌是常见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的广泛推广,宫颈癌早期确诊率有所提升,病死率有所下降[1]。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方法,可有效控制癌症发展,且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宫颈癌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亦得到明显提升[2]。但宫颈癌根治术不仅要切除子宫,也需进行盆腔淋巴清扫,导致盆腔组织、血管及神经损伤,造成膀胱功能障碍,术后需加强护理干预。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是一种全面、高质量的护理模式,集合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护理干预,可更好地满足患者护理需求[3]。本研究对宫颈癌术后患者采用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分析其对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我院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8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病理诊断规范》诊断标准[4];②有手术指征且均接受腹腔镜根治术治疗;③年龄≥18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生殖系统疾病者;②有盆腔手术史者;③有脑部疾病、脊柱疾病者;④术前伴泌尿系统症状者;⑤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研究组年龄32~68(49.11±5.48)岁;腺癌12例,鳞癌32例;癌症分期:ⅠA2~ⅠB2期31例,ⅡA1~ⅡA2期13例。对照组年龄31~68(49.07±5.52)岁;腺癌11例,鳞癌33例;癌症分期:ⅠA2~ⅠB2期32例,ⅡA1~ⅡA2期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患者术后加强导尿管管理,定期更换尿袋,早晚2次清洁会阴,保持引流通畅,确保尿袋低于耻骨联合;增加患者每日饮水量,术后3~5 d进行导尿管夹闭训练,当夹闭导尿管且有较强尿意时可拔管。
1.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①成立多学科合作护理小组。组建由妇科、泌尿外科、康复保健科、中医科、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护理小组,妇科护士长为组长进行工作协调,小组共同制定并实施护理方案。②实施护理措施。心理干预:术后及时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完成,详细讲解宫颈癌根治术对膀胱功能的影响和护理干预作用等;情绪不佳患者给予安慰,并通过引导式沟通法帮助患者宣泄负性情绪。泌尿外科护理:制定详细的饮水计划,要求患者从8:00~18:00每2 h饮水1次,饮水量200~250 ml,若进流质饮食则适当减少饮水量,采用小口慢咽法饮水,每次饮水耗费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妇科护理:加强会阴处清洁管理,若有分泌物则更换内裤,增加会阴清洁频率,3~4次/d,扩大消毒范围至大腿、肛门处,以减少泌尿系统感染。中医护理:术后1 d开始进行穴位按摩,2次/d,选择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关元、百会等,采用点按手法,每穴按摩3 min。康复科护理:麻醉消退后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训练、每次提肛控制时间为5~10 s,每组训练40次左右,之后进行200次快速收缩,3~5组/d;排尿时间进行中断训练,即排尿过程中刻意中断,并尽可能延长中断时间,以锻炼逼尿肌及括约肌。两组均观察至术后1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导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功能恢复效果及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①当膀胱残余尿量低于50 ml拔除导尿管,并于导尿管拔除后当天大量饮水,5 h左右进行自主排尿,尽量排空膀胱,后以彩超测量残余尿量,若>100 ml则需重置导尿管,记录两组导尿管拔除时间及当天残余尿量。②膀胱功能[5]:Ⅰ级-膀胱功能恢复,无排尿异常,残余尿量低于50 ml;Ⅱ级-膀胱功能恢复良好,残余尿量50~100 ml;Ⅲ级-膀胱功能恢复较差,残余尿量不低于100 ml;Ⅳ级-存在排尿障碍。③泌尿系统并发症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尿失禁等。泌尿系统感染:有膀胱刺激症状,且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目高于10/HP[6]。尿潴留:术后14 d残余尿量高于100 ml或仍无法自行排尿[7]。
2.1 两组导尿管留置时间及残余尿量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导尿管留置时间及残余尿量比较
2.2 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切除范围较大,包括广泛性全子宫切除与全部清除区域淋巴结,术中难免造成膀胱交感神经损伤,且术中麻醉及膀胱牵拉会造成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膀胱麻痹等,进而导致尿潴留、尿失禁等症状[8-9]。同时,术后尿路感染、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等因素均会影响膀胱张力与逼尿肌收缩力,进一步影响膀胱功能恢复[10-11]。
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是由多因素所致,而常规护理较为单一,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效果欠佳[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膀胱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在促进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恢复中效果显著。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转变常规护理中以专科护理人员为主导的单一模式,根据患者恢复需求集合各方面专业人员进行护理干预,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专业、全面的护理服务[13]。本研究在患者术后采取泌尿外科、妇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科室参与的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通过规范饮水计划、加强会阴护理、盆底功能训练、膀胱肌肉训练、穴位刺激等多种措施,有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风险,刺激膀胱交感神经系统,增强括约肌及逼尿肌收缩功能,有利于膀胱功能尽早恢复,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不仅强调生理、症状相关的护理,还注重患者心理因素及主观能动性在膀胱功能恢复中的作用,通过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变患者对术后护理的错误认知,减轻心理应激对膀胱功能恢复造成的不良影响,利于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多学科共同合作针对影响膀胱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陈宏等[14]对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实施多学科合作干预,可有效缩短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改善膀胱功能及尿动力学指标。但多学科合作护理干预模式需各专科互相协作,开展过程中尚存在各科护理措施衔接不够紧密、协调等问题,临床需加强流程优化及质量改进,以推进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的落实、发展。
综上所述,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实施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效果确切,能够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增强膀胱功能恢复效果,降低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