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姗,黎藜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神经内外科,广东深圳 518101)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发病后往往会伴随各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生活质量随之每况愈下[1]。 吞咽障碍是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中较为多发的一种,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液体或食物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脑卒中患者因此易诱发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更多的并发症, 对其康复进程会产生极大阻力,也会增加病死风险[2]。 相关研究指出,康复干预在脑卒中合并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中均收获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3]。 该研究观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改善效果,报道如下。
纳入该院收治的72 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吞咽障碍相关诊断标准[4];病程<2 个月;无脑血管病史;意识清晰;知晓该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或智力低下;非脑卒中诱发的真球性麻痹;合并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原发病;心肝肾等功能严重障碍;合并精神类疾病;生命体征不平稳;发病前有吞咽困难类疾病。 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 例。 对照组患者男19 例,女17 例;年龄41~77 岁,平均年龄(65.32±2.71)岁;病程9~52 d,平均病程(27.36±10.21)d。 研究组患者男21 例, 女15 例;年龄42~74 岁, 平均年龄(65.09±2.43) 岁; 病程11~54 d, 平均病程(28.03±10.58)d。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卧床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必要的心理支持等,在日常生活护理中针对吞咽障碍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使用吸管进食流质食物;卧床护理中每间隔2 h 协助患者翻身并叩背; 用药护理中要严格叮嘱患者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漏服、停服药物;必要的心理支持包括耐心为患者讲述吞咽训练方法、训练目的及短期康复目标,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升其康复信心。
研究组采用康复干预。(1)行为干预:督促患者加强锻炼,纠正其喝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并引导患者多听音乐、看书读报,鼓励其多与同病房患者交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针对性的松弛身心训练、自我表述训练以及心理辅导,鼓励患者及时倾诉自身情绪,保持心理健康。(2)康复训练:①口咽肌肉训练:紧闭双唇后进行微笑、向上噘嘴、鼓腮、呲牙等动作,每次15 min 左右。②吞咽反射训练:使用冰镇棉签对患者腭弓、扁桃体、咽后壁等部位进行刺激,一组30 次,然后引导患者进行吞咽动作。③软腭、舌功能训练:指导患者伸展舌头,康复医师用纱布辅助患者将舌头尽量伸出唇外,然后舔唇周边及硬腭,舌头缩回后协助患者活动下颌,每次10 个左右。 ④构音训练:指导患者按顺序发出a、yi、wu、fu 音,尽量拖长每一个音量,保持呼吸顺畅,每个发音重复10 次,训练过程中由单个字逐渐过渡到多音词、句子。⑤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0.5 kg 沙袋放置在其腹部,指导其正常吸气的同时将胸腹部隆起,根据患者情况保持屏气3 s 左右,然后缓慢缩唇呼出,每次15 min 左右。⑥进食训练: 进食过程中适当抬高头部, 床面与躯干保持45°左右夹角,前屈头部,将温度适宜的食物置于身体健侧,餐具选择浅勺,控制每勺为一口的量,进食后对口腔进行检查,避免食物残留引起误吸;食物选择黏性适当、平滑均匀的食物,若吞咽难度较大,可将食物制成糊状再进食。
两组均干预1 个月。
(1)吞咽障碍改善效果评估标准[5]:吞咽障碍完全消失,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结果为Ⅰ级,即5 s 内1 次咽下30 mL 温水且无呛咳为优; 吞咽障碍得到显著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结果为Ⅱ级,即超过5 s 或分两次咽下30 mL 温水且无呛咳为良; 吞咽障碍得到一定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结果为Ⅲ级,即1 次咽下30 mL 温水且存在呛咳现象为可; 吞咽障碍未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结果为Ⅳ级,即分两次咽下30 mL 温水且有呛咳现象或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结果为Ⅴ级, 即10 s 内难以全部咽下30 mL 温水且有多次呛咳现象为差。 (2)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综合痉挛量表 (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 及改良Barthel 指数 (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其中NIHSS 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越好,CSS 及MBI 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越好[6]。
研究组的吞咽障碍改善优良率为66.67%,较对照组的36.11%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吞咽障碍改善优良率对比[n(%)]
干预前,两组的NIHSS、CSS 及MB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干预后的NIHSS 评分较对照组更低,CSS 评分及MBI 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NIHSS、CSS、MBI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NIHSS、CSS、MBI 评分对比[(±s),分]
研究组(n=36)对照组(n=36)t 值P 值组别9.15±1.729.24±1.640.2270.8216.61±1.238.25±1.425.2380.0006.16±0.586.07±0.620.6360.5278.74±1.526.27±1.437.1010.00035.47±5.2335.63±5.280.1290.89849.67±7.7542.48±6.644.2270.000 NIH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C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MBI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脑卒中属于突发性脑血管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康复干预期间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等多方的积极配合,以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7]。康复干预能够减轻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肌群失用性萎缩,对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措施。
该研究中,研究组的吞咽障碍改善优良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NIHSS 评分较对照组更低,CSS 评分及MBI 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康复干预较之常规干预可取得更理想的康复效果,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 虽然受损神经元理论上无法再生,但人体器官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对脑卒中患者予以科学的早期干预,可以促进其神经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重组[8]。 引起吞咽障碍的关键原因是吞咽肌与呼吸肌力量下降,尽早开始早期功能锻炼并贯穿于患者整个康复过程,有助于减轻吞咽障碍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通过早期口咽肌肉训练和呼吸训练可增强呼吸肌力量及控制能力,改善吞咽活动与呼吸之间的协调性,促进吞咽功能的提升[9]。重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并非是自然发生的,需要患者进行反复训练、刺激和学习,方可有效增强其口腔功能的协调能力,避免食物的误咽与反流[10]。 构音训练有助于促使患者口周肌肉功能进一步增强,改善舌头前后推送、上下摆动的功能,提升软腭与肌群间的协调性, 同时配合早期进食训练可锻炼其吞咽相关肌群,保证患者摄取营养充足,为康复治疗提供保障,进而可使患者吞咽功能得到全面改善。
综上所述,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其进食能力,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