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龙
(泰安市肿瘤防治院放疗科,山东泰安 271000)
食管癌发生于食管上皮细胞,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临床尚未明确阐述其发病机制,认为多与遗传、 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 随着肿瘤生长、扩散,患者会逐渐脱水、无力,最终走向死亡[1]。食管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化疗及内镜下治疗等,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患者伴有明显疼痛感,且并发症较多,恢复缓慢[2]。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镜治疗手术较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临床应用愈发广泛,但术后患者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影响患者预后[3]。 目前,吞咽障碍的治疗方式包括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及针灸等,联合应用相关报道较少。基于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6 例食管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为对象, 通过分组对照,分析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对患者吞咽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06 例食管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均行食管癌手术治疗;术前未进行过放化疗; 术后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 排除标准:癌症向远处转移;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认知、沟通障碍,无法依从研究;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 例和观察组53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3 例;年龄40~76 岁,平均年龄(58.12±2.51)岁;病程1~5 个月,平均病程(3.11±1.05)个月;癌症分期:0 期16 例,I 期20 例,III 期14 例,IV 期3 例。 观察组男29 例, 女24 例;年龄41~78 岁, 平均年龄(58.27±2.58) 岁; 病程1~5 个月, 平均病程 (3.15±1.11)个月;癌症分期:0 期17 例,I 期21 例,III 期11例,IV 期4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实施吞咽功能训练。 (1)护士将冰冻后的棉签蘸取少量冰水,轻柔地擦拭患者腭弓、软腭、咽喉壁等部位, 并引导患者在无食物状态下自主练习吞咽动作,5~10 min/次,6 次/d。 (2)护士指导患者进行闭嘴及张嘴练习,5~10 次/组;1 组练习结束后进行无食物状态下的咀嚼、 吞咽训练,5 次/组; 休息3 min 后进行磕牙、鼓腮训练,5 次/组;上述训练均为2 组/d。 (3)护士教会患者口腔清洁方式, 并定时对牙龈部位进行按摩,3 次/d;进行吹气、大笑等训练锻炼口面肌群,8~10 次/组,3 组/d。 (4)护士根据患者吞咽功能状况辅以呼吸及门德尔松吞咽训练。 ①呼吸训练:护士引导患者深吸气并用力咳嗽, 尽量把痰液咳出,30 min/次,2~3 次/d。 ②门德尔松吞咽训练:护士引导患者进行无食物空吞咽及口水吞咽动作,训练5 次后指导患者用舌顶住硬腭部位,屏住呼吸,抬升喉部6 s 左右后做吞咽动作,反复训练,15 次/组,2 组/d。 每周休息2 d,持续训练4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护士引导患者取仰卧位,对治疗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使用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型号:0.30 mm×40 mm,苏械注准20162270970)针刺,斜向鼻尖方向刺入风池穴,直刺廉泉、翳风、下关、夹廉泉等穴位,实施平补平泻手法,询问患者感受,若局部出现酸胀感即可连接电针治疗仪 (深圳市东迪欣科技有限公司, 型号:NT6021,粤械注准20152261184),设为连续波,以患者耐受为前提不断增加电流量, 电流强度控制为0~25 mA,留针30 min,1 次/d。 每周休息2 d,持续治疗4周。
(1)吞咽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4]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量表分3 个阶段,临床检查包括喉功能、躯干控制、意识、软腭运动、咽反射情况等,评分范围为8~23分;引导患者吞咽5 mL 水3次,观察其是否存在重复吞咽、吞咽喘鸣、喉运动等,评分范围为5~11分;若上述两个阶段均无异常反应,则引导患者饮用60 mL 水, 观察吞咽时间及咳嗽情况,评分范围为5~12分。 总分18~46分,评分越低代表患者吞咽功能越好。(2)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5]评估,包括躯体、心理、社会及物质生活状态4 个维度,共74 个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优。 (3)并发症:对两组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口腔黏膜炎、反流性食管炎、咬肌痉挛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如并发症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如吞咽功能、生活质量等以(±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前的SSA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SSA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SSA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SSA 评分比较[(±s),分]
对照组(n=53)观察组(n=53)t 值P 值组别35.43±3.5335.68±3.620.3600.720干预前31.88±3.2127.23±2.758.0090.000干预后5.4172.2480.0000.000 t 值 P 值
两组干预前的各项GQOLI-74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两组的各项GQOLI-74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对照组(n=53)观察组(n=53)t 值P 值组别21.15±5.6420.50±5.130.6210.53641.18±4.5959.26±2.6524.8350.00023.57±2.2023.18±2.120.9290.35550.43±2.1762.38±2.9523.7560.00020.50±2.2420.95±2.720.9300.35558.45±2.6266.80±3.9512.8250.00024.76±2.6724.20±2.521.1100.26960.44±1.1671.55±6.6411.9990.000躯体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心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物质生活状态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8%,低于对照组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食管癌手术易造成喉返神经受损而引发吞咽障碍,若治疗不及时,可使咽部肌群萎缩,损伤吞咽功能,严重时可能会发生肺炎,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5]。食管癌传统手术治疗多采用开胸手术方式, 风险较高,且患者术后伴有较多并发症,不利于恢复。 因此,临床需选取有效的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术后恢复。
该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的SSA 评分较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表明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电针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确切,能够提升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究其原因为,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重组及代偿能力, 能够通过反复性的功能训练促进新的透射区建立,进而恢复患者已丧失的运动功能,改善吞咽肌力,提高吞咽功能[6]。 吞咽功能训练通过直接、间接训练,采用浸湿的冰冻棉棒对患者软腭、咽部等部位进行刺激,引导其产生吞咽动作,并指导患者进行张闭嘴练习、无食物咀嚼、鼓腮、磕牙等训练,来增强患者口面部的肌群力量[7-8]。系统化的呼吸训练及门德尔松吞咽训练能够帮助患者进行有意识的咳嗽训练,促使患者自主咳出痰液,减少呼吸道感染、食物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吞咽功能改善。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主治咽喉疾病,针刺可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营养神经;廉泉属任脉,与舌体运动功能相关,针刺可对环咽肌、平滑肌等部位起刺激作用,进而改善吞咽功能;翳风穴位于颈部,耳垂后方,针刺可疏通局部经气,改善血管、神经功能,促进吞咽功能恢复[9-10]。电针治疗上述穴位可增强患者针感,增强针刺效果。 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联合应用电针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患者的吞咽功能,利于其早日回归社会工作和生活。
综上所述,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电针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能够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