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新型小组合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2021-03-17 06:44陈燕梅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组员笔者班级

陈燕梅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是目前班级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主要是将班级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若干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然后进行组内分工,通过竞争、评价和激励等方式进行管理,如文献[1~9];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朱洪秋老师创建的高效“部委制”管理模式,通过班级部委和小组建设组成班级管理团队,把班级管理权、话语权和评价权还给学生[10]。笔者认为,实行单纯小组组长负责制的小组合作,组内虽然也有分工,但班级事务都要通过组长往下进一步落实,比如安排一次大扫除,必须得先通知各个小组组长,再往下进一步分工。而朱老师管理模式则好比将一个学校分成初一至高三共6 个小组,一个年段一个组,段长就是组长,此外还有教务处、德育处、办公室等各部门,将这样的模式运用于班级管理,能使得日常管理更为清晰。本文以厦门一中初中部的教育实际为背景,在朱老师的管理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实践探索,结果表明:学生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中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在学生个体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一、基于“部委制”的新型小组合作模式

(一)分组的方式

目前小组合作采用的分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学习成绩排序后进行分组;二是综合考虑学生成绩、性格、性别和其他特殊情形进行分组。本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笔者所实践的班级在小组组建时采取以学生成绩为重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将班级分为A、B、C、D、E、F 共六层。在分层之前,班主任先在班级进行组长参选的动员,并组织报名的同学进行简短的竞选演说,最后由全班同学选出组长。这些当选的组长将分在同一层(如A 层),之后,班主任再根据情况定出B、C、D、E、F 每一层次的同学名单。笔者实践的班级共55 人,除一位特殊学生(后续将说明)外,每个层次9 人。与文献[1~9]中提到的分组方式不同的是,各小组的名单并非由班主任直接指定,而是在组长(A 层)组织下自由搭配,搭配的原则是双向选择,各个层次须选择1 人,从而确定每组6 人的小组成员。笔者在之前的班级管理中,曾采用班主任直接指定的方式确定小组名单,虽然初衷是让各个小组尽可能地均衡,然而毕竟由教师指定,个别组长在组员配合不佳的情况下,会有诸如“自己运气不佳,分到的组员不好”之类的抱怨。采用先分层再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的方式,既保持了各组力量的均衡,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权。

将小组建立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笔者也曾顾虑:1.毕竟各个小组成立之后是要坐在同一个方阵,如自由搭配,是否会出现身高悬殊太大座位无法协调的问题?实践表明: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学生的选择存在着周边群体效应,多数学生都首选在学习小组组建之前自己周边(即身高接近)熟悉的组长或者组员,极个别身高有悬殊的小组,也可以通过座位安排上的技巧进行解决。2.采用自由搭配的方式,虽各个层次都有,仍不如班主任直接分配来得均衡,如何进行评价才能科学?一个创新的分组方式必然推进一种创新的评价策略。在考试成绩上,笔者以各小组在分组时的均分为起始点,采用平时小测或考试与这个起始分作差的成绩进行比较,成绩增长性评价方式更为客观,解决了组长选择成绩暂时落后的组员的顾虑。

(二)班级管理的顶层设计

1.班级分组及组内分工

图1

2.班级部委制方案

图2

二、新型小组合作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一)实践之一:小组合作

1.小组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温暖。通过小组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使组内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从而达到用文化“凝心聚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各小组均打造本组独特的文化,如组名、组训、组牌、组规、组徽、小组目标等,并进行展示。以班级第五小组为例:

图3

此外,班级也通过文化建设进一步点亮小组文化,如在班级的照片墙上,展出了各小组的家庭照;再如班报“青竹·止水”,通过“秀秀我的小家庭”这个栏目,聚焦各个小组户口本、家训、家庭成员、家庭标志等;通过“夸夸我的组长”,树立组长的威信的同时,创建温馨的班级氛围。

2.组长负责制

各个小组实行组长总负责制,所有的小组活动均由组长统一协调,包括小组的座位安排,比如小组量化第一的组长林子*同学在班级经验分享时提到,座位安排是一门学问,作为组长,要从整组的利益出发,如他所在的小组**同学上课较爱讲话,他则安排该同学坐在他的正前方,方便及时进行督促等。

以班级第8 小组“太学府”为例,组长对本组的组员详细进行了分工,以下节选第8 组“小组成员的职位与负责范围”:

表1

3.卫生小组包干制

在各小组成立之后,班级卫生改变了原有的每周某位同学就班级某一位置值日一次的方案,变成了卫生小组包干制。比如第1 小组负责第1 周卫生,同时第2 小组检查;以类类推,第2 小组负责第2 周卫生,同时第3 小组检查……这就意味着某一组只要认真值日一周,就能集体休息两个月再值日。值日是常规的事情,但小组成员在劳动中学会了配合,学会了每日值日自主安排,更学会了互相帮助。如此简单的活动体验再次拉进了组员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强有力的向心力,这样的改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拍手叫好!

4.期末小组复习沙龙

随着期末考的临近,班主任进行了小组复习沙龙的动员。之后各小组紧锣密鼓地开始小组合作复习。每个小组的组长都召开了小组会议,共同商讨和制定复习计划。多数组长还给组员“量身定做”相应的每日复习任务。除此之外,不少小组还有相应的督促落实的措施,如第1 组自己制作了复习登记表。

表2 第一小组期末在校复习计划每日完成情况登记表

在“小时间,大利用”的集体倡议下,无论是课间还是自习时,班级呈现出了良好的互教、互背和讨论的氛围。或许学习成绩未必快速见效,但学生一定会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小组评价

小组合作的动力核心之一是竞争。通过各小组之间的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魅力所在。要使得小组竞争激烈且持久,公平有效的小组评价方案至关重要。笔者实践的班级进行了9 个小组的量化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上课、作业、卫生、体锻等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小组学习成绩也是纳入考核的内容之一。每一次的成绩竞赛,都会以相应的比例加入小组的量化分中。为了使平时的操作更简单,笔者自创了一个简单且智能的excel 小程序,科任教师只需要录入本学科学生的考试或小测成绩,系统就会马上自动计算出小组成绩竞赛的结果。让人欣喜的是,每一次测试结束后不久,科任教师身边经常转悠着不少学生,追着老师问小组的成绩情况。

6.问题学生的教育

日常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问题学生的教育,笔者认为符合团体动力学的新型小组合作模式有助于转化问题学生。

案例分享:李同学

◇学习成绩:极差(稳在班级倒数三名之内);

◇小学“段霸”,多次将同学打伤住院,曾被年段和全校公开批评,甚至小学毕业典礼前还拿椅子砸人;曾在全班同学面前打过老师;家庭特殊(与父亲单独生活,但父亲几乎不管);

◇初中:开学一个半月中,请假半个月,在校一个月期间打架4 次。

该生是笔者多年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最困难的学生之一,梳理对于李同学的教育思路并进行实践。在班级学习小组成立后,没有让他正式加入任何小组(他是孤单的),而让他附加在其中一个小组但又不算小组户口。随着学习小组各项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李同学“心里痒痒的”,在适当的时候,班主任私下请一位组长给他提出几个要求,如他能达到,就会接纳他。最终这个孩子进入了小组,虽仍有很多的问题,但加入小组后的半个学期的时间,他有了几个主要的变化:(1)没有再打过架;(2)主动要求家长让他上辅导机构;(3)上课吵闹、破坏课堂的行为明显减少;(4)期末考总分在年段进步近100 名。

在期末班报“夸夸我的组长”这一栏目中,李同学写的一段话并被编辑全部采纳。内容是:我的组长是我的“好爸爸”,24 小时监督我,他是我的医生,治好了我的毛病,虽然还没“痊愈”。他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他教会我很多道理。考试复习时期,我很不上进,学习状态很不好,每天的背诵都是随便应付。是他让我变得认真,让我学习状态变好。在此,我想凭借此机会对他说“组长辛苦了!”

一位家长在和笔者聊天中说,“现在的李同学已经很难和当年小学的那个‘段霸’想在一块了”,这样的蜕变,要感谢小组合作的力量。

(二)实践之二:部门管理

上述(一)的内容主要以小组为单位,从各小组实践的层面进行。在该新型的管理模式中,部委制与小组合作结合,基于此,实践部门管理尤为重要。

以学习部为例。年段开展评选“早间自主管理之星”的活动,安排段长助理每周评选。在每周五放学前,段长助理会直接将名单转达班主任,说明评选了谁,原因是什么。优秀源于群众,班级的星级人物应来源于大家的评选。基于此,笔者将此想法告诉学习部长,请她召开学习部会议,提出一个可操作的方案。学习部群策群力,之后的评选则由各小组先推选一名候选人,再由学生部长组织学习组长进行投票。操作简单(一个课间的时间即可完成),源于全体学生的星级人物在班级传递了正能量。此外,学习部几次召开会议,提出了单元考或小测小组加分方案;期末考前进一步提出有特色的最佳贡献奖评选方案等。

以体育部为例。小组成立之后,分散的大课间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由各组的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运动,学生都认真配合。在此之前,体育部召开了全体体育组长会议,共同商讨并制定了每次大课间各组的锻炼方案。此外,体育部还组织小组跳绳比赛,体育部长从动员、成绩单设计、奖惩方案等,均策划详细。

以劳动部为例。关于班级卫生小组负责制,改革后班级原有的卫生标准不能降低。一开始,劳动部长召集各组劳动组长,共同制定班级卫生的“底线要求”,达到要求小组才可以过关,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小组合作与“部委制”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从部长直接到各组对应职务的同学,商讨并落实班级工作,及时有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各组组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并进行本小组的建设。

(三)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在新型管理模式实践近一学期后,笔者同时也在反思背后的问题。比如,问题学生“脉冲”式的表现,时而积极配合时而回归起点,难以一直坚持,因而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鼓励、甚至改变策略。再如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用错误的方式帮助同学的现象。因不想小组量化被扣分,甚至出现过小组内作业或订正借给同学抄袭的现象。基于此,首先还要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同学,然后再调整评价方案。

三、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基于“部委制”的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使得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而班主任的角色是什么?笔者认为,班主任应该从台前逐步走向幕后,改变任何事都自己来主导,而是相信学生,把班级的主角交给学生。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中更多的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与调整,最终解决问题。当然,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即使是小组组长和部长,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在和组员的沟通上,都需要我们逐步指导。只是这样的指导,一定是我们有观察、有判断之后的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帮助。除此之外,班主任应培养学生干部善于反馈的习惯,既然是放手让学生去干,一定要通过学生干部的反馈及时了解情况,并及时调控。哪怕是一句话、一张纸条,也是反馈的重要方式。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说理教育只是学生积极性调动的策略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内驱力。

总之,基于部委制的小组合作模式,给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笔者更加努力与积极地思考,并践行着对学生的教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证明,实行该新型的管理模式后,笔者所带的班级在量化进步、学习成绩保持的前提下,班主任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可谓用更科学的管理方式“偷懒”。此外,学生的自主意识、自我管理、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更好得发展。站在家长的角度,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获得学习之外多方面优秀品质的培养,迈上学生成长的星光大道。班级新型小组合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让班级管理鲜活起来。

猜你喜欢
组员笔者班级
班级“无课日”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老师,别走……
当组长真不容易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回忆流金岁月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组落幕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