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子祥
(厦门市同安区教育局,福建 厦门 361100)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承载着广大群众对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双重期盼。同安区是距离厦门市本岛最远的行政区,其基础教育与岛内存在客观上的城乡差距。区域内有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城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的均衡成为关注的焦点与发展的难点。为尽可能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需求,近几年,同安区注重优化格局、活化培训、实化研究、深化运用,力求以教育科研效益推动区域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实现了以下四大方面的发展。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转变是基础教育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需要创新机制,开拓新格局。同安区努力破解传统管理瓶颈,从单一管理到多向协作,从单向研讨到立体融合,从单线封闭到全面开放,构建了深度协作、深度联动、深度共生的立体的同安区教育科研管理机制。2018 年4 月作为全省教育科研优秀代表,在福建省基础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创新论坛做典型经验交流。
同安区2015 年11 月被授予“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与省市区各科研机构共享优质资源,与知名高校和社会团体进行任务合作,组建片区教育科研联盟互动协作,创造了新的联动平台和合作机遇。
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打造“研训导一体化”教师发展模式,有机融合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与指导,实现三个职能部门协同管理,互补任务,逐步形成“研训导一体、促优质均衡”特色,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发展的整体品质。
创新群团式研究,从单一课题研究形式走向同主题多课题协作研究的共同体模式,变“各自为战”为“同类协作”。以同领域、同学科、同类型、同主题等形式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开展集中开题论证、集中中期评估近150 场,打通了城乡结对、同类协作、优势互补的教育均衡发展通道。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设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优质均衡的重要措施。我区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凸显,推动“素养+”同安行动,深度建构素养,培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新动能。现有32 个区级“名师工作室”和7个学科工作室,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达1602 人,占现有专任教师人数的34.4%,教育拔尖人才占全区拔尖人才30.3%,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温文彬、徐碧环、洪金星,全国模范教师洪秀端,福建省十佳“最美教师”詹江贺等一批优秀教育人才。
以整体建构思路推进同安区“研训导一体化”教师发展模式,发挥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与指导的整体效能,促进区域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整体建构。一方面将课题研究列为我区各级各类名师培养、32 个名师工作室建设、20 所基地校指导等的必需项目,打造了“研—训—导”一体化素养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突显教育科研服务同安区域与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创新培训思路与形式,以近150 场区域同类协作课题集中开题论证与中期评估、8 期同安区“优化科研效益,助力教育发展”专题培训、5 场“同安区示范性结题活动”“研究+”同安行动之“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学”教育科研活动等促进科研理论与研究实际的紧密联结,形成了“理论建构—实践应用—调整改进”的素养发展特色。
合理分层、系列培训,往往可以增强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一是全体教师普及培训。各校开展全员性的教育科研专题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全面普及。组建片区联盟、同类协作、工作室等,形成多样化的教育科研共同体。二是科研骨干专题培养。组织8 期“同安区教育科研培训”、结合专项活动开展近50 场专题培训,全区城乡教科研骨干4000 多人次参训。结合我区金字塔式的名师培训工程,依托课题研究任务,借助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等高校科研导师的引领力量,提升水平。三是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组织“同安区教育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培训,四期共242 人次参加,分别前往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并下校考察借鉴科研先进校典型经验。课程设计先整体培训再分项指导,科研能力从基础建构到高阶发展,城乡教师的优质研究素养得以培育。
课题研究效益的提升是教科研工作的共性短板,研究过程流于形式,科研效益很难实现,没有实效性的研究成果也无法较好解决问题,自然不利于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我区实施“研究+”同安行动,努力实现课题研究效益的深度生成,促进优质均衡。2020 年4 月《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刊出《区域教育科研效益深度提升的路径探索》一文、封二与封三两版全面介绍推广同安区教育科研工作特色与成效。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引领学校与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确定一个取向:树立“以教育科研推动区域、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意识,以学校发展、师生成长为教育科研价值取向;聚焦四大板块:“课堂教学深度学习”“课程建设深度开发”“质量评估深度研究”“研训机制深度转型”;做到四个结合: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学科教研主题、阶段师训专题、特色重点项目开展研究(见表1)。
表1 《同安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 年度课题指南》四板块、四结合的部分项目设计
近几年,成功完成了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年级组长专业成长的研训途径研究”“提高初中英语单元测试内容效度的行动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新城小学“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西柯中心小学“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研究”、五显中心小学“基于农村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等一批批精准定位的课题。截至2020 年12 月,我区幼儿园创优提质,已有省示范园7 所、市级示范园11 所、区级示范园30 所,各级示范园学生占比超过44%;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通过率达95%;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高考成长值与贡献率均远超预期;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晋阶国家课改示范校。
根据同安区地域宽、学校分布广、农村学校多等特点,以市级课题“推进区域内教师校际交流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优化校际交流师资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7-2019 年,全区校际交流教师631 人,工作经验应邀在全市介绍并推广,同时在《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刊登报道。同时依托省级课题“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创新优质均衡新路子,实现城域间的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对口帮扶薄弱校教学网络,开辟不同学校间各学科的“共备、共学、共研”远距离教研新模式。“远程同步互动教学”与“两岸远程共学”两个案例入选参加中央电教馆举办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交流展示。
一是落实经费支持。同安区教育局为每项立项课题提供资助经费,省级重点课题每项资助3.5 万元、一般课题每项资助2.5 万元,区级重点课题每项资助1.5 万元、一般课题每项资助1.2 万元。2018-2020 三年下达教育科研经费312.56 万元,其中科研管理经费21.16 万元、科研专项培训经费约76 万元、课题资助经费215.4 万元。各校在此基础上继续为各课题组提供研究经费。二是加大专业支撑。编印《同安区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建设同安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系统与大数据平台,课题研究过程有专家常态化跟进,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三大关键点均有省、市、各区专家组集体把脉。
注重成果培育,进一步加大区域典型项目的实践价值、实施要素、理论影响等方面的提炼。近三年我区荣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3 件(其中一等奖1 件、二等奖2 件);获厦门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1件(其中一等奖2 件、二等奖7 件、三等奖2 件);获厦门市第十一届科研成果奖6 件、第十二届科研成果奖17 件……
避免研究成果止于结题、束之高阁正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难点。我区深化“成果+”同安行动,有效推广,深度共享,使成果转化为优质均衡发展的生产力。区域化、项目化、常态化已成为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与均衡发展的新生态。
2016 年11 月同安区承办福建省“发展积极心理,提升学习品质”研讨活动,展示区域科研成果与经验。一个个科研项目搭建了“科研兴师”新平台,全区涌现出不少教育科研成果精品,积极在各地市展示推广,影响深远。如新民中心小学的心理科研成果与省内外100 余所学校多次交流;阳翟小学远程同步课堂实践成果获教育部网站报道3 次、中央电教馆报道14次、福建省教育厅网站报道16 次;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闽南乡土音乐多路径传承项目实践成果带动全区50 多所学校开设闽南乡土音乐课程等。
教育科研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特色品牌建设已成为共识。不少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支撑,找准自己的优势、生长点和发展方向,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创办人民满意的好学校。如全区“深度学习”的课改实验、全领域阅读实践研究,第二外国语学校的自主高效课堂实验、五显中学的生命教育课程、第一实验小学立体书香校园建设、新民中心小学心理教育特色、新城小学入选2018 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的项目等,呈现了“科研兴校”新气象。回应区域优质需求,构建全区交流平台,推广科研典型经验,组织一至十届“同安区教育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每届均由一所科研先进校承办,突显研究主题,展示项目成果,并在交流中还原研究路径,引领更多的学校优化研究思维,创新研究思路。
聚焦成果表达与名师成长典型经验,推进同安区“课题成果转化为教学效益行动”,分主题分专场组织省、市、区优秀课题通过“共读沙龙”“课堂呈现”“成果点评”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赋予“科研兴教”新内涵。
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新的梦想正在启航。更加关注优质均衡是“十四五”教育规划的战略重点。同安区将继续以优质均衡为引领,以教育科研为助力,坚守教育科研初心,担当教育科研使命,创新教育科研力量,积极服务区域繁荣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