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论述类文本教学设计“三部曲”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

2021-03-17 06:44林肖永黄振宇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部曲起点教学内容

林肖永 黄振宇

(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论述类文本是指“以议论为主,阐述和表明作者的态度和看法,说明道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一类文本。”[1]它承担着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言逻辑等重要使命,与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共同构成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但遗憾的是,这类文本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教师在进行此类文本的教学设计时常常跟着感觉走,要么就文本内容而教,将论述类文本解读课上成了科学常识课;要么就文体知识而教,将其上成了大学的文章学课;要么就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这些盲目随意的教学设计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大打折扣,教学效率不如人意。要想真正实现论述类文本的有效教学,就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科学取向教学论是科学心理学在教学设计领域运用的结晶,本文拟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以初中论述类文本为例探讨中学论述文本的教学设计。

一、分析学生起点,确定教学目标

科学取向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2]学生在经过学习活动以后,其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的正向变化是教师教学的最终追求,而要想让学生切实发生以上变化,就必须了解学生在变化前的起点状态,即要想知道该“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必须先弄清楚“学生现在何处”。由此可见,分析学生起点能力是确定论述类文本教学目标的依据。

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开始新任务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或能力。[3]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经历、家庭环境、认知水平等存在差异,其起点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论述类文本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分析学生的起点状态,即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等级、情感动机等进行诊断和辨别。以部编本九年级上册的《敬业与乐业》这篇议论文为例,教师要想进行有效教学,就要先分析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识(如关于梁启超的知识、关于《饮冰室合集》《礼记》《老子》的知识)、写作背景知识(如本文是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做的一次演讲)、文体知识(如关于议论文的知识以及论点、论据、常见论证方法的知识)、篇章结构知识(如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得出结论)以及学生目前的阅读水平和学习此类文本的情感态度,等等。对于上述这些起点能力,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仅就作家作品知识来说,喜欢历史的学生肯定比历史知识匮乏的学生学起来要轻松,喜欢读古典名著的学生肯定比文言功底薄弱的学生读起来流畅。通过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教师在确定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目标时便能作出调整,以使教学更加高效。例如,对于起点能力比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的识记理解、文学常识等)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对于起点能力略高的学生,教师可以把对文本的解读(如分析篇章结构、论证方法等)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对于起点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把对篇章的鉴赏评价(如内容形式、语言特色等)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原则,学生必须掌握每个教学单元85%的教学目标后,才能转入下一单元的学习。[4]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具备相应的起点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呢?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诊断性测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或者观察学生日常的话语表述、课堂提问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困难点以及认知冲突点,从而确定其起点能力。关于这一点,很多优秀教师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例如,锡林浩特市第四中学张春榆老师在执教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前,通过发放问卷的方法分析了学生起点的能力:第一,初三的学生对学习议论文有一定的兴趣;第二,他们在平时也尝试写作议论文;第三,但就文章的论证方法来看,他们还停留在运用例证和引用论证等基本方法上,因此,引导学生探讨比喻论证的使用要领就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5]再如,六安一中的杨永明老师在执教《谈骨气》之前,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确定其起点能力:首先,学生已经认识文中的常用字词,并且具备了独立阅读文本的基本技能;其次,该学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此类文本的常用阅读策略,如圈点勾画法、朗读法等;最后,学生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辨别什么是有骨气的人和事、什么是没有骨气的人和事。[6]总之,语文教师在确定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目标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搞“一刀切”,而要有分层设置的意识。基于学生起点能力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动态的、有弹性的,它能突破传统教学目标“整齐划一”的弊端,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落到实处,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学有所获,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解析教学目标,厘定教学内容

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基本观点是“以学定教”,语文教师只有弄清楚教学目标中蕴含的学习结果类型,方可根据不同学习结果的习得规律来安排教学活动,即通过解析教学目标中各类学习结果类型及其学习条件,来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关于学习结果分类的理论有很多,如奥苏伯尔的五类学习结果划分、乔安森的七类学习结果分类、安德森的两类知识说等。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R.M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他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并详细揭示了每类学习结果所需要的学习条件。语文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将教学目标对应到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中,从而顺利确定论述类文本该“教学什么”。

我们以部编本九年级上册《中国人掉自信力了吗》为例,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能正确读写“搽”“玄虚”“诓骗”“求神拜佛”等字词;2.能说出本文中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3.能分析本文的说理顺序和论证方法;4.能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圈点勾画”等方法阅读课文;5.能自觉选择论述类文本作为自己的课外读物。

将以上教学目标与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对应如表1:

表1

科学取向教学论主张:任何一类学习结果的获得都需要一定的内在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和外在条件。[7]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所需要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分别如表2:

表2

由上表可见,每种类型的学习结果都对应着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其中内部条件是不可或缺的,也被称为必要条件;外部条件虽不是必要条件,但它可以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8]教师要想确定一篇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内容,关键在于透析教学目标中所蕴含的学习结果需要哪些内部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仍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其中教学目标3“能分析本文的说理顺序和论证方法”是本文的核心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属于“智慧技能”,通过分析智慧技能的学习条件可知,其必要条件是下位智慧技能,即简单的概念、辨别和一般规则等。也就是说,教师要想达成教学目标3,就要先以讲解什么是驳论文,辨别驳论文与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何不同以及驳论文的一般写作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当学生掌握了这些较为简单的智慧技能后,再以讲解本文的篇章构思、说理方式、写作特色等高级智慧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当然,以上教学内容的成立,还需要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字词知识、阅读方法等条件上,若学生在字词的理解和识记上还存在障碍,那么,教师则要先以字词讲解为主要教学内容。此外,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外部条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等论述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如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思想特点等,以激活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再如,在讲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前,教师可以呈现一篇以前学过的论述类文本,如《敬业与乐业》《论教养》等正面立论的文章,引导学生从例文中发现所要学习的概念和规则,同时要引导学生将本文与例文作对比,找出区别。或者,在学习完一篇论述类文本之后,教师提供一定的练习机会,例如,学习完《敬业与乐业》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与梁启超的《希望与失望》《忧国与爱国》等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给学生提供由“概念、规则”向“技能”转化的情境,帮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

三、确定教学内容,择取教学方法

我国教育界一直流行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信条,因此,很多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十分随意。但随着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以内容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和以语文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应该采取的教学方法肯定是有差异的。即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可见,“教无定法”的说辞在科学取向教学论的观照下不攻自破,我们提倡“教有优法”。

初中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语文知识和阅读技能,高中会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论述文,更强调其读写技能的掌握。我们以阅读技能的教学为例,来探讨教学方法择取的适切性问题。学生获取语文阅读技能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习得阶段,即学生激活大脑中已有的命题网络来对新的知识进行陈述性解释。例如,学习“本文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证明核心论点的”这一阅读技能,学生首先要激活大脑中已有的基本阅读技能,对这句话作出解释,即先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而要理解这句话,需要掌握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核心论点”,二是“论证方法”。如果学生已经学过了这两个概念,那么,教师可以采取提问法,向学生提出有关这两个概念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回顾和再现;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关于这两个概念的命题网络,则教师需要采用讲授法,并辅助于一定的例文让学生理解“核心论点”与“论证方法”的所指。总之,要保证学生能知道“本文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证明核心论点的”这句话的含义。学生获取阅读技能的第二个阶段是运用阶段,即学生从“知道某个概念或规则”向“使用某个概念或规则对外办事”转化。而要想顺利实现这一“转化”,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讨论法。合作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高级阅读技能有关的任务上,如对文章论证思路、语言特色等的讨论,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安排合作讨论的具体形式,调控合作讨论的具体内容,总结合作讨论的具体成果。再如,教师还可以使用练习法或变式练习法。在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提供多个与所学概念和规则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在对这些例子的分析辨别中总结归纳出一定的规则,即我们常说的“例—规法”;此外,教师在讲授完一篇文本后,还可以提供一定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以帮助他们举一反三,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即“规—例法”。通过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再从规则到例子的运用,学生便能真正掌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能了。

综上,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教师在进行论述类文本的教学设计时,通过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可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通过解析教学目标,可以厘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确定教学内容,可以择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由此,中学论述类文本教学的有效性将大为提升。

猜你喜欢
三部曲起点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六月·起点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疯狂迷宫大作战
新年的起点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