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 和缓解对策探析

2021-03-17 21:18张怡欣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分离焦虑影响因素幼儿

张怡欣

[摘   要]分离焦虑在幼儿入园期普遍存在,主要受家园环境差异、依恋情感的剥夺、幼儿个体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对幼儿的成长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消极影响。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需要多方配合,主要包括鼓励幼儿独立自主、家园合作进行入园准备和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

[关键词]幼儿;分离焦虑;影响因素;依恋

焦虑是童年期常见的情绪体验,涉及一系列复合且可过渡的情绪[1],焦虑的症状通过身体系统、认知系统和行为系统来表现,患有相同焦虑障碍的幼儿可能会出现多种表现[2]。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属于焦虑的一种,通常出现在幼儿与父母或所依赖的人分离或面临分离的情况下[3]。幼儿分离焦虑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且主要集中于小班初入园和假期后再入园的时间段。王力娟等认为,患分离焦虑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与分离有关的症状,如过度焦虑、抑郁、哭泣、身体不适、拒绝分离及采取获得安全的行为(如要求回到依恋对象身边)等[4]。值得注意的是,无症状不代表无分离焦虑。有研究认为,成人常把社会规范强加于儿童,使其分离焦虑缺乏明显表现[5]。分离焦虑是个体成长必经的情绪体验,正确看待分离焦虑,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缓解策略,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教育管理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一、早期分离焦虑的意义

1.积极意义

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进程中,焦虑是一种正常且必要的情绪,是个体意图与渴望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既是能量源泉,能推动个体及时做出反应和采取行动;也是内部求救信号,可引导个体识别危险并趋利避害,对幼儿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按照习性学依恋理论,分离焦虑是幼儿依恋产生的标志[6]。适度的分离焦虑是个体的本能反应,可以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识别能力,拉近与安全对象的距离,并通过激发幼儿内心的冲突与不协调,唤醒神经系统的预警机制,帮助幼儿预料并远离环境中的潜在威胁,进而采取防御措施,增加自我保护的应激性,并为其后期的情感发展奠定基础。在幼儿情感发展的过程中,分离焦虑的出现表明幼儿的心理活动逐渐复杂化,开始以主动的姿态去适应环境。

2.消极意义

但如果分离焦虑的表现异常持久而强烈,甚至出现病理特征,分离焦虑就会成为问题。当幼儿对养育者过度依赖或其自我构建不够稳固时,容易出现幼儿主体与依恋对象间的互动紊乱,从而导致严重的分离焦虑。严重的分离焦虑不仅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甚至会产生并发症,使幼儿身体受损,同时干扰教师和其他幼儿的情绪,阻碍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如果分离焦虑长期存在或症状缓解和加重的情况反复交替出现,将会使幼儿的情感长期处于紊乱状态,造成幼儿的情绪障碍,影响其社会性和认知的正常发展,而这些影响可能延续到个体的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后。

二、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家园环境的差异

入园期,对环境的陌生感及变化的不适感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直接因素。对小班初入园的幼儿而言,适应家庭环境到幼儿园环境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家庭环境已让幼儿形成一种整体习惯与平衡的状态,而入园则意味着与未知事物交锋,威胁其已建立的平衡感和秩序感。伴随基本物理环境的变化,入园期的小班幼儿还需适应集体生活,要求幼儿具有较强自理能力,并需要学习、遵守集体规则以及应对同伴冲突,这无形中增加了幼儿的在园压力。此外,低龄段幼儿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有限,更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且难以调节的问题,从而加重分离焦虑的症状。因此,小班初入园的幼儿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以缓解其对各种人、事、物变化的恐慌。而对于假期后再入园的幼儿而言,也需应对环境改变带来的分离焦虑。特别是较长时间的假期会打乱在园的生活规律,让幼儿重新习惯于充满庇护的家庭氛围,导致部分幼儿假期后入园时再次表现出分离焦虑。

2.依恋情感的剥夺

依恋(Attachment)是指幼儿和养育者之间建立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7],它是幼儿与他人之间建立起的第一个关系模式,构成人类最原初和本质的情感。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与依恋情感的发展有关,可以说依恋情感是其产生分离焦虑的心理根源。幼儿会将依恋对象视为自己的安全堡垒(Secure base),不同的依戀关系为幼儿提供不同程度的安全[8]。艾斯沃斯等用实验界定了三种依恋关系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9]。一般情况下,安全型依恋幼儿能与养育者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且具有更高水平的环境掌控和情绪调节能力,虽会出现适当的分离焦虑但能及时稳定;回避型依恋幼儿由于缺少情绪表现,分离焦虑的外显症状较少;而矛盾型依恋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形式则较为强烈。另外,分离焦虑还与幼儿的依恋程度有关,依恋程度越高,分离焦虑越明显,但其依然会受到依恋类型的影响。小班新入园幼儿处于从家庭生活向幼儿园生活的过渡阶段,面临“情感断乳”的挑战。入园对其意味着情感失衡甚至缺失,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会与养育者分离,甚至认为自己被抛弃。同时,由于新入园的幼儿还未与教师建立依恋关系,突然出现的陌生看护者图式会使他们感到不安,表现出对分离的抗拒和紧张,并极力回避这个环境。

3.幼儿个体的因素

幼儿的分离焦虑同样会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有的幼儿症状轻且能自然缓解,而有的幼儿则症状明显并在学期内反复出现。一是年龄差异会影响幼儿的焦虑程度。幼儿的思维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当其与周围环境建立相对稳固的平衡感后,焦虑程度会逐渐降低。二是气质类型影响分离焦虑的程度和表现。胆汁质幼儿情感发生迅速而强烈,常以外倾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其分离焦虑往往表现明显且难以稳定;多血质幼儿情感易变,分离焦虑多受暂时性情绪的影响;粘液质幼儿情绪较为稳定,分离焦虑的反应较弱且易于平复;抑郁质幼儿由于具有内向、怯生等气质特征,对陌生环境容易出现消极反应,焦虑程度较高,但个体本身会出现有意避免激烈情感的强烈倾向,心理防御机制作用明显,因此其分离焦虑的表现不是外露而是抑制。三是智力水平影响幼儿的焦虑程度。一般情况下,智力水平较高的幼儿在学习能力、自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发展更好,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形成并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分离焦虑程度较低。

4.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早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入园焦虑的重要因素[10]。一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分离焦虑有重要影响。教育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和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倾向[11]。权威型家长具有理性、民主的特质,能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有助于幼儿责任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分离焦虑的程度较低。专制型家长对幼儿持支配和拒绝的态度,过度干涉幼儿的活动,导致幼儿感到压抑和胆怯,习惯逃避责任且难以与他人建立信任,导致入园分离焦虑程度较高。而放纵型家长对幼儿较为溺爱,往往使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且缺乏独立性,入园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且会因角色地位的改变而感到失落和自尊损伤,进而尝试以一种强烈的方式与现实对抗,导致入园分离焦虑表现明显且难以稳定。另一方面,家长的焦虑情绪也会对幼儿形成心理暗示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分离焦虑。在幼儿入园初期,不仅幼儿自身会产生分离焦虑,一些家长也会由于亲密亲子情感依附被打破,导致情感寄托缺失,进而对幼儿在园生活产生焦虑,并在言语或行动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有所表现。当幼儿感受到家长的焦虑情绪时,其分离焦虑程度也会更高。

总的来说,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表现。

三、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缓解策略

1.鼓励幼儿独立自主

成人在应对幼儿焦虑问题时,应该注重培养幼儿处理焦虑问题的能力,而非回避焦虑问题[12]。一方面,应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班级集体生活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具有较高要求,直接关乎幼儿在园的适应性,而入园生活不适是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小班新入园的幼儿正处于从依赖向自理过渡的阶段,通过培养自理能力让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可减少幼儿在园生活的挫败感,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和对幼儿园的喜爱,缓解入园分离焦虑。另一方面,应培养幼儿情感的独立性。在保证幼儿具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的基础上,减少其对家长的情感依赖对缓解分离焦虑至关重要。家长和教师应先引导幼儿构建对“分离”的正确认知,减轻幼儿对分离的恐惧,再加强幼儿对负面情绪的理解力,提高幼儿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的训练,避免出现因分离焦虑而导致的内化和外化问题。

2.家园合作进行入园准备

缓解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应坚持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方共育的原则。幼儿的在园生活、角色地位和教养方式等与其在家庭中有巨大差异,家庭与幼儿园应相互配合,提前进行入园准备,以减少幼儿对在园生活的陌生感与恐惧感。而幼儿园作为更具专业性的一方,在应对幼儿分离焦虑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丰富的经验,应主动帮助家长提高对分离焦虑的处理能力。一方面,幼儿园应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及集体生活的具体情况,增进家长对幼儿园的认同和信任,提升家园合作水平。另一方面,幼儿园应加大对母婴关系知识的普及,鼓励家长用更科学的方法对待幼儿,改善以往從表象安抚幼儿分离焦虑的现象[13]。此外,家长作为入园准备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一是要调整情绪,防止自身情绪影响到幼儿;二是要帮助幼儿提前了解园所生活,如向幼儿讲述园中趣事,引导幼儿构建对幼儿园的良好认知,激发其对入园的向往,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入园参观,做好心理铺垫;三是要提前根据幼儿园活动规律制定幼儿作息时间,对幼儿的生活进行合理而有计划的调整,帮助幼儿适应入园生活。另外,对于分离焦虑较严重的幼儿,家园应配合实施梯度入园制度,通过园所和家庭环境交叉,帮助幼儿缓解分离焦虑。

3.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和谐的班级环境对稳定幼儿情绪,缓解早期分离焦虑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充分利用班级空间,打造适宜的物理环境。分离焦虑具有很强的植入力和感染力,会把幼儿从周围环境中抽离出来,但幼儿感官敏锐,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极易被新异刺激吸引。教师应适当引入合理且能有效分散幼儿注意力的新异刺激,如欢快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图画、丰富有趣的玩具等,通过提供物理刺激转移幼儿注意力,缓解分离焦虑。二是组织丰富的游戏活动,打造和谐的互动环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对宣泄情绪,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游戏也是同伴交往的媒介,有助于幼儿构建积极的同伴关系,从而分散幼儿对“分离”的关注。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组织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游戏活动,通过构建和谐的互动氛围缓解幼儿分离焦虑。三是建立积极的师幼关系提升幼儿的归属感。师幼关系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但由于分离焦虑的幼儿情绪较为敏感,容易对突然介入的刺激产生抗拒,因此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应保持较高的敏感度,以细致而缓慢的方式获得幼儿信任,构建积极的师幼关系。同时,由于性格内向的幼儿倾向以相对缓和的方式表达分离焦虑,教师应特别给予这类幼儿善意的关注,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情绪表达,避免其陷入分离焦虑。

参考文献

[1]王美芳,王玉廷.学前儿童焦虑状况的追踪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8(5):32-34.

[2]埃里克·J·马什,戴维·A·沃尔夫.异常儿童心理[M].徐浙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5.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上卷):351.

[4]王力娟,杨文彪,杨炳钧.分离焦虑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8(4):28-33.

[5]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65-69.

[6]张鹏.从依恋理论看幼儿分离焦虑及其消除策略[J].读与写,2008(3):62-63.

[7]韦恩·韦登.心理学导论[M].高定国,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38.

[8]杰克·肖可夫,黛博拉·菲利普斯.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M].方俊明,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6.

[9]董会芹.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33-136.

[10]孔露,韩珊,阳德华.新入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基础教育参考,2015(1):53-60.

[11]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44-49.

[12]谢庆斌,胡芳,李燕.4-5 岁幼儿焦虑的类型及其社会适应特征——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9(7):45-53.

[13]王艺凝,谢倩,许晓春.分享阅读:有效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6):38-44.

(责任编辑   姚力宁)

3612500316540

猜你喜欢
分离焦虑影响因素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缓解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帮助缓解幼儿依恋行为初探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一例“分离焦虑”儿童的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