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美食的读者不该错过本期杂志的专题报道《呼和浩特:边塞之味》。这篇文章从烧麦、奶茶、莜面窝窝等特色饮馔起笔,向我们展现了呼和浩特这座历史名城的民俗风貌与文化品格,堪称“细微中见宏大”的典范之作。为了让文章传达出实实在在的“呼和浩特味道”,我们的报道者千江月做足了功课,不仅逐一探访城内餐饮名店,遍尝各族佳肴,而且采访了当地美食界的多位大师、专家,甚至还掌握了好些吃食的蒙古语名字。这样的文章给人最深的感受莫过于“扎实”二字:读着描述“薄如纸、弹如纱”的烧麦皮的一段话,那“干净透亮得能看见内馅”的小吃好像就在我们眼前。只是因为经过了报道者不辞辛劳的探访与深度体验,文字才能如此透彻酣畅,如此活灵活现地刻画出美食的精髓。
如果说扎实、实在是《呼和浩特:边塞之味》这篇报道的美德,那么我们收录在本期“至所未致”栏目中的文章《希腊之行》读起来则另有一番特色。奥地利文豪霍夫曼斯塔尔眼中的希腊,表面上只是一片“干枯、贫瘠”的国土,但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却让他见到了比这多得多的东西:几棵五针松令他想起古希腊艺术家菲狄亚斯建造的圆柱,从山上看到的海景为他召唤出两军海战的“怒吼与碰撞声”,就连山羊在山坡上游走的景象也被他联想成“一幅最富有灵气的画师所描绘的图画”。可以说,每件事物到了霍夫曼斯塔尔笔下都具有了二重性,既是它自身,同时又另有所指;在平凡的日常世界之上,作者叠加了一个饱浸着历史与神话传说色彩的古典世界。为了解读这样的作品,读者恐怕就要多花些气力,不但得调用知识储备,还要让想象力穿透文章中“二重性”的迷雾。用霍夫曼斯塔尔本人的話来讲,希腊世界闪耀着一种特殊的“光线”;唯当我们的眼睛适应了这种光线,我们才能学会分辨其中事物的明暗与轮廓,进而洞悉它们的实质。
在我们看来,“实在”与“想象”之间的这种差异并非只停留在文章风格的领域,而是与大家的旅行体验密切相关。一方面,旅行者当然会推崇实在而丰富的行程内容——一顿食材新鲜、做工讲究的大餐肯定胜过十场空谈美食的报告会;另一方面,很多名胜在外表上往往并不抢眼、出众,确实要靠参观者充分调动想象力,才能把握其历史脉络,体察其文化内涵。在一些轻率的游客眼中,名人故居无非是保留着往昔外观与陈设的古旧建筑。而如果我们想到,大画家凡·高正是在这样的陋室里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最后进发时期,故居中的一景一物就将立刻闪现出非同寻常的意义。不妨说,好的旅行者首先就是在“实在”与“想象”两个境域之间往复游走的人。他们最重要的收获,往往也正来自这二者的相互促动、彼此叠加和转换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