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鹤 林勇胜
(博罗县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广东 博罗 516100)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表现通常为肘部疼痛、肿胀及肢体活动受限等[1]。此类骨折疾病常发生在儿童群体中,在儿童群体中常见伸直尺偏型这一骨折类型,在骨折疾病发生后,如果不能及时的治疗疾病,容易引起缺血性挛缩,严重甚至可能引起活动障碍及肘内翻等严重的并发症,这样会对儿童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治疗疾病[2]。在对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上,常规是采取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固定的方式,采取该治疗方式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却容易引起复位后异位情况,导致儿童出现后遗症,这对患儿预后不利[3]。近年来,本院在对此类儿童骨折疾病的治疗上,推广先行闭合复位,之后则使用克氏针进行内固定,经实践显示该手术治疗的方式与可靠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60例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经X线、CT检查确诊,且在入院后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情况[4]。(2)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并且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3)患儿家属都对本次研究的目的知晓。排除标准:(1)合并尺神经及桡神经损伤的患者。(2)合并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手术方法的差异分组,分组如下: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6.7±1.2)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10岁,平均(6.5±1.3)岁。一般资料上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在对疾病的治疗上,采取常规的手术治疗方式,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先采取切开复位的方式,之后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手术的具体操作如下:采取气管插管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肘关节的外侧肱骨外上踝骨折线的中点,做出长度为4-8cm长的切口,以这切口作为入路,并经肱桡肌、桡侧腕伸肌、肱三头肌间进入到损伤部位,从上踝脊的上方切开骨膜,对骨膜进行有效的分离,对骨折端部位受卡压的组织以及瘀血彻底清除干净,充分显露残端。医师保持手法轻柔让骨折端可顺利的复位,借助曲肘、侧方推移、旋转方式复位骨折,在复位完成触摸骨折端周围皮质。自踝朝内上经骨折端钻进1-2枚直径为1.5-2.0cm的克氏针,自骨折端上方2-3cm肱骨侧皮质向肱骨髁方向钻入1枚克氏针。置入克氏针后对肘关节情况进行检查,若骨折端固定良好可将针位剪断并折弯于皮下,术后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将克氏针取出。观察组则采取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操作如下:行气管插管全麻后辅助患儿平卧,经C型臂X线机了解骨折情况,医师与助手配合行手法复位,利用对抗牵引复位骨折,经C型臂X线机确定复位满意可持续牵引,维持复位稳定后实施内固定操作。主要是先从肱骨外踝同肱骨干纵轴成45°角,自该部位穿入2枚直径1.5-2.0mm的克氏针,稍穿出刀对侧骨皮质,置入过程需要注意避免对尺神经造成损伤,若穿刺的过程出现落空感考虑进针的角度错误,针对这一情况可借助C型臂X线机确定合适的穿刺角度,置入的2枚克氏针的末端均折弯并留于皮外,实施无菌包扎后使用石膏进行固定,确保骨折稳定并且不受影响,术后2-3周将石膏托取出,结合患儿康复情况将克氏针去除。
3 观察指标:(1)治疗后3个月,采用Flynn肘功能评分评价。若肘部运动自如且症状消失,屈伸功能同携带角成0°-5°为优;肘部活动正常且症状消失,屈伸功能同携带角成6°-10°为良;肘部活动受限且临床症状未改善,屈伸功能同携带角>15°为差。(2)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均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严重;且用X线片测量患者Baumann角变化情况。
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肘关节功能对比:治疗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在肘功能的优良率上,观察组明显要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情况比较(n,%)
5.2 2组VAS评分、Baumann角对比:治疗3个月后,在VAS评分与Baumann角上2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但相比之下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明显要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患者VAS评分、Baumann角变化情况对比
小儿因骨质发育尚不完全,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引起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根据受力姿势的差异分成伸直型、屈曲型2种,其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为伸直型[5]。针对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因患者该部位的解剖复杂,因此在治疗前需要予以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在检查病变情况需实施手术治疗[6]。
常规针对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采取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的方式,采取该方式有良好的复位效果,然而随访结果却显示患者复位的效果并不佳,疼痛缓解不理想,这样不利于患者康复及预后[7]。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对疾病的治疗上,推广使用闭合复位结合克氏针内固定的方式,其中闭合复位的方式可在C型臂X线机的辅助下帮助骨折更好的复位,这使得固定更加科学可靠,并能减少切开、剥离等手术操作对软组织及骨膜的损伤,促进骨折愈合,促进疾病早期康复[8]。此外闭合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还可实现有效的固定,这样也可以减少肘内翻及骨折畸形愈合情况,这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促进骨折的愈合及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中,比较了使用传统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闭合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疗效,结果显示,在治疗的优良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VAS评分、Baumann角较治疗前的降低幅度上,观察组明显要比对照组更显著。该结果提示实施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方式对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显著,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及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对于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临床治疗中可采取闭合复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方式,采取该治疗方式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尽早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