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学视域下中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的建设

2021-03-16 09:40李淑娟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12期

李淑娟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办家门口的好学校、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抓住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即校长,以校长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教师发展,从而推动区域教育快速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群体动力学视域下中小学校长工作室建设,可以从结构、领导、目标、氛围、内聚力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工作室绩效,促进校长个人专业成长,形成区域学校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群体动力学;中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

20 世纪30 年代,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群体的社会行为,首先提出了“群体动力学”一词。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不是根据其成员的相近或简单的相似来确定的,而是确定为一组相互依存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真正构成了一个组织而不是一个集合体,即不是一群个体。这个组织的群体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内部动力,从而促进全体成员共同发展,提高群体组织绩效。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范畴为群体内聚力、群体目标、群体领导、群体氛围、群体结构。下面,笔者基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中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的建设。

一、优化工作室组织结构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中小学干部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在自主报名、专家评审、组织研究的基础上,密云区遴选出7名初中校长、7名小学校长,聘请了15位国内知名专家、一线校长、媒体工作者担任工作室导师,分别成立了中学、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涵盖了密云城区、平原、山区等地多样态的学校。纵向以三年为期,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时间轴式工作室运行体系;横向构建教委行政推动、研修学院项目管理、成员校协同发展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优化工作室组织结构,纵横交错、多维立体推进项目实施。

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群体中各主体共同参与、相互依赖、交流互动、各司其职,群体对每一个主体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中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既联结个体的校长,构建校长发展共同体,形成校长群体网络,又联结每个校长所在的学校,形成学校组织网络,还联结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辐射全区中小学校,形成区域教育协同网络,构建跨越组织边界的网络发展模式。

二、选聘工作室领衔校长

在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校长研究工作室的运行需要领导者,他要来自校长群体内部,且要在群体内有一定“威信”,能够获得群体成员的认同,能够带领、引导入室校长学习研究,能够驱动、调动入室校长积极主动参与。因此,在中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成立之前,项目组就选聘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李志欣、密云区第二小学校长王长华分别担任中学、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的领衔人,任期三年,负责工作室的整体工作。

两位领衔校长在工作室担当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全面策划工作室的三年行动计划,分解、布置任务并组织实施,是工作室的核心人物;是资源与信息的提供者、平台的搭建者,依托个人的人脉等社会资本,聘请专家指导,组织外出访学,进行专题研究等;是研修成效的总结者、评价者,定期组织工作室阶段性总结,反馈工作室运行成效,提出新的任务及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两位领衔校长是成员校长的引领者、协助者和鼓励者,在信任与被信任中、沟通与互动中、学习与实践中让群体内部凝聚一种“能量”,形成“独行快、众行远”的良好局面。

三、研制工作室发展目标

沙赫特等人认为,一个凝聚力较强的群体,群体内个体的目标性越强,群体的责任感越强,这样的群体工作效率就越高。群体产生群体动力,要激活群体中每一位成员的主动因子,建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标,自觉遵守群体规范。

对于中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来说,群体目标即工作室发展目标,在工作室领衔校长的带领下,确定群体发展的共同愿景。群体动力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目标被群体成员认可,才会产生合力;成员个体接受群体目标可以产生强烈的需求动机,从而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工作。

为此,中学校长研究工作室确立目标:造就一支有教育思想、有教育情怀、有教育使命、学养深厚、思维开阔、管理科学,具有教育改革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初中校长队伍,为密云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推动密云区名校长建设工程实施,探索一条新型的名校长成长之路,形成名校长培育的“密云经验”。小学校长工作室确立目标:打造一支具有超前谋划力、较强感召力、擅断决策力、足够协调力的小学校长队伍,提升校长管理艺术与格局,完善校长知识结构,探索一条有效、清晰的名校长培养路径。同时,具体化工作室成员校长个人发展目标,如每学期发表1篇论文,每年精读3本教育专著,泛读4本热门书籍,3年间承担1次工作室活动,开展1项课题研究,外出讲学3次,出版1本个人专著等;细化学校发展目标,如梳理出学校办学体系,凝练出学校发展特色,学校召开1次区域内有影响力的现场会,市级以上媒体对学校宣传报道至少1次等。将工作室共同愿景细化为可操作、可测量的具体目标,使目标达成可见,成果可推广应用,真正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功能,积极推动中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工作室氛围

这一点是群体动力形成的保障机制,重点是关注群体压力与群体一致性。项目不断探索完善工作室管理体制,明确发展愿景、完善管理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实施多元评价,保障经费落实,加大资源供给,如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名校、名校长、名师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经费审批使用制度、外出申请审批制度、定期总结展示制度、工作室联席会议制度、工作室联系人制度等,积极创设能够满足入室成员校长作为学习者需要的条件与保障。

既然要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那工作室作为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决定入室成员校长的思想和行动,行政推动、目标引领、伙伴行为都会让群体成员产生一种求同的压力影响。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委作为行政部门组建校长研究工作室的意义与初衷,本身对被遴选入室的校长在最初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二是群体目标的确立是被大家所认可的,所以,成員校长必须去执行,力求达成,必会产生压力;三是入室成员校长之间会有同伴比较与自我发展规划,个人在比较中会产生来自同伴及自己的压力。这些压力会导致群体产生群体标准,用以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一致性。

五、增强工作室内聚力

工作室成立之初主要是靠行政推动的,是“他组织”群体,但通过群体目标愿景的确立,群体行为、群体活动,以及入室成员校长个人对工作室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向“自组织”发展,转变为吸引成员集合在一起,具有凝聚力与聚合力的整体。

在两个校长工作室运行的过程中,众筹理念、协同理念、联动观点、共建共享机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工作室建设的规划性、系统性、发展性,使得群体能够吸引成员,把成员聚合在一起;成员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吸引、互助搭台。从心理感受角度来讲,内聚力表现为成员校长对工作室这一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有力感;反过来,群体内聚力也对工作室及成员校长发挥作用,增强群体的稳定性、团结性、相容性,提高成员校长的尊严感与安全感,提高群体绩效,实现群体目标。

367450190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