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安徽 蚌埠 233000)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患者大多因受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导致以肱骨外科颈在内的肱骨骨折;由于肱骨近端靠近肩关节,因此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疼痛和上肢活动受限,而且还会影响肩关节的功能[1-2]。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临床手术治疗的适应范围获得了提升,因此使得患者住院时间大为缩短[3]。研究指出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能够确保此类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得到促进并能够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4-5]。为此,本文就运动康复疗法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影响展开专项研究,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因肱骨近端骨折而至本院接受手术治疗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影像学诊断明确为肱骨近端骨折,Neer骨折分型均为Ⅱ~Ⅴ型患者;②符合临床手术指征,均首次行手术治疗;③无意识障碍,受伤前生活可自理;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在自愿参与书签字。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手术禁忌证、手术不耐受、术后进入ICU治疗、精神障碍、认知沟通障碍、依从性差、不能完成别研究量表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1.13±5.50)岁,Neer分型:Ⅱ型11例、Ⅲ型11例、Ⅳ型8例、Ⅴ型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6例,高空坠落8例,摔跌伤1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40±4.97)岁,Neer分型:Ⅱ型13例、Ⅲ型11例、Ⅳ型7例、Ⅴ型4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高空坠落7例,摔跌伤10例。两组患者在上述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入院诊断明确后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并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伤口护理、服药指导、饮食指导、常规康复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额外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案如下:①干预准备:术前通过真实病例向患者说明术后正确、规律的运动锻炼对患者术后康复及预后的重要性,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各项疑问,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高其对运动康复的认知及干预依从性。②术后24 h:术后患肢悬吊固定,保持肩关节内收、外旋前曲15°左右,取软枕垫于其上臂处。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康复医师至病房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依据患者手术情况、个人耐受力及疼痛敏感度等综合确定其术后具体运动康复实施计划,在征得患者理解、同意后于次日开始实施。③术后48 h:教授并指导患者张手握拳正确练习方法及操作技巧,告知患者其对于术后肢体血液循环、深静脉血栓具有积极改善和预防作用,嘱患者原则上5~10组/d,期间注意肢体幅度,在不增加个体疼痛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练习。④术后3~7 d:此阶段除③练习外,另在无痛或微痛情况下适时开展腕关节主动屈伸练习,25~30次/组,3组/d;另同步开展患肢上臂前屈上举被动练习,持续10~15 s/次,2~3次/d。⑤术后2~6周:此阶段除③、④练习外,于术后2~3周起在去除吊带情况下开展全范围屈伸肘关节主动练习及耸肩2 s练习,二者均30次/组,2组/d;另于术后4~6周起分别依次开展钟摆锻炼(15~20次/方向,2次/d)、站立位前屈锻炼动作(10 s/下,10下/次,3次/d)、内外旋锻炼动作(15下/次,2次/d)、肩外展外旋锻炼等(5下/次,3次/d)。⑥术后7~12周:术后6周行X线片复查,确定骨痂形成后分别开展滑轮牵拉练习、游泳或划船状两臂练习、肩关节前屈外展肌力练习、负重耸肩练习等,注意循序渐进,以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全方位活动功能。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影像学完全愈合时间,采用《肩关节评估表》[6]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疼痛、肌力、稳定性、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进行评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越好。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7]分别从疼痛、功能使用、活动范围及术后解剖位置等方面对两组术后一年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其中评分为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不足70分为差,总有效率=(优例数+良例数)/总病例数×100%。
2.1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的比较: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愈合时间和影像学完全愈合时间均显著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的比较周)
2.2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各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分)
2.3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的Neer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不仅Neer评分显著增加,而且临床优良率也由71.43%显著提高到91.43%;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的Neer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
3.1运动康复疗法有利于促进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的骨折愈合:临床骨科手术的进步使得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为患者术后肢体、关节的功能恢复奠定结构基础;但是研究指出单纯依赖手术并不会对骨折患者术后的愈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科学合理的康复运动方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患者术后的骨折愈合[8]。吴桂品等在研究中针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康复锻炼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关节功能获得了显著的提高[9]。本研究结果也证实,开展运动康复疗法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愈合时间及影像学完全愈合时间分别较对照组的(9.42±0.70)周、(11.64±0.88)周缩短为(8.06±0.55)周、(9.81±0.74)周。分析认为通过运动康复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骨折部位的稳定状态,同时有利于韧带和关节囊发生粘连,因此不仅有利于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而且还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10]。
3.2运动康复疗法有利于提高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由于邻近肩关节,因此术后患者的上肢关节和上肢带骨关节的活动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部分患者对骨折愈合的认知不足、对疼痛的惧怕以及错误观念影响,导致患者术后不愿意开展积极的康复练习,从而使得骨折部位的活动程度下降[11]。此外,术后骨折部位出现的瘢痕、韧带的粘连、骨骼肌肌力下降等诸多因素又会加重骨折关节的运动疼痛和受限;故本研究提出针对术后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疗法,通过循序渐进的个性化运动指导和练习,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上述不利因素,而且还能够使得患者能够感受到运动疗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从而促使患者对运动疗法产生信任和希望,确保患者能够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国内学者周剑鸿[12]在研究中针对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实施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康复训练,结果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与常规干预相比,接受运动康复疗法的观察组患者,不仅术后6个月的各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而且术后12个月的Neer评分也明显增加,说明观察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案对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与对照组71.43%的临床优良率相比,观察组提高至91.43%,证实本研究所采用的运动康复疗法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疗法能有效加速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骨折端愈合,明显改善其术后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并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