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策略与建议
——以设计遮阳篷为例*

2021-03-13 03:58温建红邓宏伟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30070
中学数学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纬度太阳

温建红 邓宏伟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730070)

1 问题提出

数学教学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重视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模型思想作为数学基本思想之一,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其背景往往是来自于现实生活或者跨学科中的情境,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如何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通过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感悟模型思想,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四大学习领域中,“综合与实践”是较为独特的一块内容,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1]“综合与实践”综合性强,问题解决特点明显,在数学教材中有多个专题内容供教师选择,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给予重视,是渗透模型思想很好的素材.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探讨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策略.

2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策略

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要展现建模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主要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1]简单而言,渗透模型思想要凸显三个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求出结果并讨论.“设计遮阳篷”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中的内容[2],下面就以它为例,来说明如何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2.1 在已有问题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更为本质的问题

问题是渗透模型思想的起点,在一般的“综合与实践”中,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问题,但对数学建模而言,则需要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境,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更为本质的问题.

在设计遮阳篷中,原来的问题是:假设某居民楼地处北半球某地,窗户朝南,窗户的高度为h(即图1的AB).此地一年中的正午时刻,太阳光与地平面的最小夹角为α(图1的∠BDC),最大夹角为β(∠ADC).请你为该窗户设计一个遮阳篷,要求它既能最大限度地遮挡夏天炎热的阳光,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冬天温暖的阳光射入室内.

图1

结合情境,通过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遮阳篷长度CD与h,α,β的关系,那么如何确定α,β就成为关键.

从问题解决来看,当知道居民所在地,能知道的就是所在地的纬度θ.从教材所给的表发现,只要知道所在地的纬度θ,就能得到α,β的值,如果能找到θ与α,β的关系,就能得到CD与θ的关系.这样,只要给出任意一个北半球的地点,就能根据所在地的纬度,得到遮阳篷长度CD.为此,可以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为一般的问题:如果要为北半球任意地区的窗户设计遮阳篷,要求它既能最大限度地遮挡夏天炎热的阳光,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冬天温暖的阳光射入室内,该如何设计?

2.2 分析问题,建立模型

为了建立北半球任意地区遮阳篷的模型,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夏至这一天的正午时刻,太阳光线DA与遮阳篷CD的夹角β能达到最大;冬至这一天的正午时刻,太阳光线DB与遮阳篷CD的夹角α能达到最小?β与α的本质是什么?对于β与α的值,有没有一般的计算公式?从七年级地理教科书可知[3],β与α分别是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了得到正午太阳高度角,需要知道当地纬度.与前面问题中角α和β相比,当地纬度相对较为容易查得或测量[4].因此,为了建立北半球地区的遮阳篷模型,需要建立北半球地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来源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地球运动的“活动建议”[1],同时又高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学习了圆的知识、三角形、平行线及浅显的地球运动等相关知识)与接受能力,只探讨特定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以降低学生建模难度.

如图2和图3分别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时的情况,记B地的纬度为θ(23°26′<θ<90°),点B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当太阳垂直照射的点A在23°26′N时(图2),点B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90°-(θ-23°26′);当太阳垂直照射的点A在23°26′S时(图3),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90°-(θ+23°26′).

图2 图3

2.3 结果与讨论

在得到遮阳篷长度模型后,需要对遮阳篷长度进行误差分析以改善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始终将地球视为正球体,而实际上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因此,在地理学中纬度的类型不止一个,所谓地理纬度(也称测地纬度),是指测站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而地心纬度,指的是“测站-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由于地表面是扁的旋转椭球面(极半径a=6 356.755 km,赤道半径b=6 378.140 km),所以除了两极、赤道 ,同一地点的地理纬度与地心纬度都不相等.[5]大地纬度(地理纬度,或测地纬度)与地心纬度的差值随地心纬度的变化都是先增大后减小,极值点在45°附近,其中大地纬度与地心纬度的差值最大约为11′32.7″.[6]因为本研究假设地球形状是正球体,所以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模型采用的纬度类型是“球心纬度”.而现今关于几种纬度关系的差异分析大多是基于高等数学的方法,随着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加深,将逐步逼近地球的真实形状. 对于误差的解决,可以采用将遮阳篷设计成可收缩的,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给出遮阳篷模型的适用范围后,把北回归线与北极圈的纬度分别代入模型,得到北回归线以北到北极圈的遮阳篷长度在0 m到1.88 m之间.

在数学建模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整个模型建立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建模过程用到了什么概念,这些概念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如遮阳篷模型得以建立的关键概念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建模经历了哪些步骤?遇到了哪些困难?(建立夏至日与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建模过程中还用到了其他哪些学科知识?用到了什么技术?使用了什么技能?为什么建立的模型需要检验和完善?教师还可以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拓展太阳高度角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确定地方;确定房屋的朝向;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确定日期、日影长短及方向;确定楼距、楼高;调整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等.

3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建议

3.1 选择适当的“综合与实践”内容开展数学建模

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中“综合与实践”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通过数学建模来组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有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意识,还要对“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将比较适合数学建模的内容挑选出来.首先,教师要通过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研究,判断其中是否包含某种数学模型,这种模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然后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考虑能否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中,除了“设计遮阳篷”,还有“哪个城市夏天更热”“池塘里有多少鱼”“哪种方式更合算”“制作视力表”“哪一款手机资费套餐更合适”等,它们都比较适合通过数学建模来学习.其次,数学建模除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应用它来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教师在组织数学建模学习中,既要看到问题的特殊性,又要看到模型应用的普遍性.如“设计遮阳篷”问题,表面看只是关于遮阳篷的问题,问题情境较为特殊,但当构建起数学模型,会发现其中包含的几何图形结构与函数模型却在三角函数有关计算、测量物体的高度等很多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3.2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要有STEAM教育理念

随着国际上STEAM教育的兴起,加强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的联系,通过不同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跨越学科界限、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7]“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强,很多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涉及数学学科知识,还可能包含物理、地理、工程、技术、艺术等很多其他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组织数学建模活动时,必须有STEAM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还要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回顾遮阳篷模型的建立过程,其中不仅用到了数学知识,还有很多地理学科的知识;而遮阳篷的外形到底设计成直线形、圆弧形还是抛物线形?这既要考虑设计的艺术性,还要兼顾遮阳篷能否伸缩等实用性问题;在此过程中,更离不开测量、动手操作等各种工程与技术方面的知识,整个数学建模过程几乎包含了STEAM教育的所有元素.

3.3 要重视数学建模的过程

在“综合与实践”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师可以将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数学建模的起点,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是数学建模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数学活动,完成模式抽象,得到数学模型;[8]当模型构建起来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对其做检验,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学生只有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才能切身感受到数学建模的好处,体会到数学建模的特点,学会运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建模素养得到提高.

3.4 建模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

数学建模过程涉及到现实生活的问题或者跨学科的问题,对于学生具有挑战性,正因为如此,对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自学能力、问题提出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能力,教师需要在适当时机进行引导.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既是一个跨学科问题,又是一个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综合问题(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综合);在最后得出遮阳篷长度模型,求解最大值最小值时,需要教师来帮助完成,最简便的方式是通过几何画板作出图象,学生大概估计出一个范围;同时在误差分析上教师需要从感性分析过渡到理性分析,简要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不同阶段.总之,整个建模过程要在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下完成.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纬度太阳
纬度
太阳几点睡觉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
基于时空纬度的国内农民工创业研究
常用纬度差异极值符号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