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婉秋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7)
国外对生活化教育的研究起步很早,最著名的就是20 世纪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对于教育的解读,他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了吸收和改造,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因此,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
地理生活教育就是将地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进行感受、体验生活地理的乐趣,既是学习与生活相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更是能将所学地理知识切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改造生活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能充分展示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那么情境中问题的创设就显得更加重要。以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台风灾害》为例,教学设计片段如表1 所示。
表1 《自然灾害——台风灾害》教学片段设计
2017 年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中学生学习地理需具备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就包括地理实践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习得地理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工具,开展调查、观察等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又包括课外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地理竞赛、地理辩论、地图绘制、地理实验、地理观测、野外实习等,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地理实践活动,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以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土壤》为例,实践活动设计片段如下所示:
实践1:教师带领学生在不同地方搜集不同质地的土壤(砂土、壤土、粘土),引导学生思考每种类型的优缺点,以及哪种土壤最适合农业生产。
实践2:教师带领学生带上刨土工具,选好适合观察的地点,挖上约一人高的坑,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剖面。学生带上记录本、直尺等便于测量和记录土层高度等。
实践3:教师带领学生游览武夷山,观察福建的主要土壤——红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红壤的特点(瘦、酸、黏)并分析武夷山常年水土流失与土壤的联系。
“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假定的情境中按某一种角色进行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
本文是以必修一为例,而必修一是自然地理部分,没有社会人物的参与,因此本文应用的是“非人物”的角色扮演,朱承熙学者的研究表明,“将较为复杂的地理现象、过程和原理人格化、直观化、形象化,并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有效易化地理教学难点”[1]。以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为例,“非人物“角色扮演片段设计如下。
扮演角色:水汽输送、降水、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扮演活动:活动1,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水循环环节,并介绍自己所扮演的环节及其特点、所发生的地方。
活动2,将教师划分为海陆两地,扮演者根据自己的角色站好位置,并用身体演示运动方向,即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扮演者之间根据水循环的流程相互作用。
乡土地理资源也是一种可利用的地理资源。通过借助学生熟悉的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能促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之情。苏燕萍、郭国金学者提出的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尝试包括:利用乡土资源,设计教学案例、编写试题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三种[2]。以第五章第一节《植被》为例,利用福建森林资源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片段如下所示:
实践1:校外,教师带领学生游览福建国家森林公园,学生仔细观察不同类型的植被的特点、分布规律,数一数森林到底有“几层”?
实践2:校内,学生分组调查校园树木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生长状况、栽种地点。查阅资料,了解每种植被的生长环境,试着将树种分为“当地树种”和“引进树种” ,最后根据调查结果给出校园绿化的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