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双 杨明宏
(1.大理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0;2.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芒市 678400)
中缅两国山水相依,胞波情深,两国教育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特别是“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中缅跨境民族地区迎来跨越式发展机会,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随即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和系关边境民族地区睦邻安邦、团结进步和繁荣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教育得从娃娃抓起”,所以,研究选择了学前段,通过调研展现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并在分析问题及成因基础上提出相应措施,以加快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中缅国境线长503.8km,没有天然屏障,州内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五个主体少数民族都属中缅跨境民族,有着“一寨两国”“一城两国”等独特区位,在中缅跨境民族地区中较有代表性,故研究选择了德宏做样本。选取德宏州的20 所幼儿园,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这20 所幼儿园的园长和部分教师和保育员进行调查。
研究主要选取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和陇川县的20 所幼儿园,其中6 所为公立幼儿园,14 所为民办幼儿园。按照每个班各抽一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的比例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整理有效问卷258 份(回收率95%)。
1.师资队伍现状
(1)教师专业情况
表1 教师及保育员的专业情况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对口是职业准入的一个衡量标准。如表1 所示,在调查的166 名教师中,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有145 人,其中公立园教师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占97.22%,民办园的占69.15%。可见,样本地区公立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差异较大,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另外,保育员作为专门从事幼儿园保育工作的人员,除了做好清洁、护理、保健等本职工作外,还需要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工作,这就要求保育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由表1 可知,有50%以上的保育员非专业出身,其中公立幼儿园的占24.19%,而民办幼儿园的高达83.33%。这说明在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幼儿园保育员的就业和入职标准不高,尤其是民办幼儿园,保育员的入职门槛极低,保育质量有待提高。
图1 教师年龄结构图
从中缅跨境民族地区教师年龄结构图来看,年龄在18 至30 岁的教师占57%,31 至40 岁的占22%,41 至50 岁的占21%,年轻教师占比较大。结合实地调查可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呈年轻化,教龄资深的骨干教师较少,尤其是民办幼儿园,资深教师流动性较大,难以留住人才。
(2)教师学历结构
表2 教师学历结构
学历表征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由表2 可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整体学历不高,中专及以下和专科分别占39.76%、47.59%,本科及以上仅占18.67%。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因教师由园长自行聘请,学历要求不高。在所调查的94 名民办幼儿园教师中,54.35%为中专及以下,43.48%为专科,本科及以上仅占4.35%,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表3 保育员学历结构
从表3 可知,无论公立园还是民办园,其保育员学历都不高。92 名保育员中,中专及以下的占68.48%,专科的占28.26%,本科及以上的仅占3.26%。而民办园的保育员学历低的占多数,中专及以下毕业的占76.67%,专科的占23.33%,本科及以上的保育员没有。由此可见中缅跨境民族地区保育员学历整体偏低。
(3)持证同岗情况
表4 教师及保育员获取证书情况
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师职业的行业准入凭证,是国家对其能否从事教育职业的考量标准,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其是否具有从事此职业的能力。通过对园长进行访谈及问卷分析,发现样本地区幼儿园无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有60 人,其中公立12人、民办48 人。在106 名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中,公立占83.33%,基本达到要求,而民办园不到一半。在所调查的92名保育员中,仅有16 人有职业鉴定合格证书,只占17.39%,76 人没有职业鉴定合格证书,占比高达82.61%,其中公立占45.52%,民办占60.48%。这说明目前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起点较低,教师及保育员的能力不强,其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日常教学情况
对样本幼儿园的常规教学现状调查时,关于“儿童在幼儿园最应该学习的是什么?”,16.87%的教师认为应该教孩子学会玩、游戏,24.33%的教师认为应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一些基本能力,高达58.80%的教师认为应该学习认字和简单的计算,为以后小学学习打下基础。关于“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活动目标的认识”,47.59%的教师认为应学会数数及20 以内的加减法,41.57%的教师认为让孩子在实物的操作中认识数量关系,10.84%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孩子对数、量、形及时间和空间的兴趣。关于“教师对幼儿园语言活动幼儿应该达到的目标的认识”,认为学会倾听占22.08%,学会有序的表达占24.34%,会读、写一些文字占54.58%。对理想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理解,22.89%的教师认为以游戏和玩为主,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快乐;24.94%的教师认为生动活泼地组织活动,让孩子们从中学习一些知识;认为以识字、数数、简单计算为主,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的教师占52.17%。由以上数据可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正确,对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有着小学化的倾向,并且,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
3.民族文化教育情况
对“您是以何种方式进行民族文化教学的?”的回答,有54.21%的教师表示完全按照教材来,以讲授的方式向幼儿讲解民族文化知识,30.12%的教师以播放视频或让幼儿自己看绘本的方式,仅有15.66%的教师会用听、读、看、游戏等多种方式。可见,中缅跨境民族地区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长期下来不利于儿童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成长。对“本园多久进行一次民族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调查,回答一学期一次的占33.13%,一年一次的占51.60%,无占16.27%。可见,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学校教育承担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功能,但幼儿园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活动组织较少,甚至缺失。关于“本园是否开展双语教学的情况”的调查,有45.78%的幼儿园有专门的双语课,54.22%的幼儿园没有开展专门的双语课,只是在常规教学中辅以少数民族语言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根据园长介绍和实地调查得知,许多民办幼儿园都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双语课,原因在于没有专门的幼儿双语教材和缺乏民汉双语教师。所以,样本地区幼儿园虽然认识到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师资和课程资源等原因,实际中未能很好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4.家园合作情况
在家园合作情况调查中,对“我经常与家长联系。”回答“完全符合”的占12.05%,“基本符合”的占23.26%,“完全不符合”的占64.69%,这说明样本幼儿园家园联系不紧密。对“您通常是以何种形式与家长联系?”回答微信群、校讯通等线上联系的占56.02%,利用接送幼儿的时间口头交流的占32.53%,利用家长开放日进行各种亲子活动的仅占11.45%,说明边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不重视家园合作,合作方式较单一。对“您觉得家园合作的困难来自哪方面?”的调查,回答来自家长的占50%以上,结合数据及访谈情况得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幼儿家长多为商人,常年在中缅两国边境经商,无暇顾及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久而久之有些幼儿园就取消了家长开放日,再加上有些家长受固有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情不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无形中就加大了家园合作的难度。由此可见,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家园合作质量亟须提高。
根据园长访谈和问卷分析得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师资匮乏的问题,尤其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20所幼儿园共有160 个班级,按照每个班级两教一保的配置标准,应该有320 名专任教师和160 名保育员,但实际只有166 名教师和92 名保育员,缺口高达50%。可见师资是制约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稳固发展的一大因素。另外,由表2 可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整体学历不高,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因教师由园长自行聘请,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不高。并且根据图1 可知一半以上的教师年龄在18 至30 岁,从事幼儿教育的时间较短,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认识有限。
由样本幼儿园的常规教学现状可知,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幼儿教育理念滞后,对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的目标认识偏小学化。有些教师是小学撤点并校后留下来的转岗教师,非学前教育专业,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也有些幼教专业出身的教师虽然知道学前教育不应该教授小学的内容,但是迫于社会、家长甚至幼儿园自身发展竞争的压力,也会在实际的教学中会融入一些书写和计算,违背了学前教育的规律,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危害极大。在对样本幼儿园166 名专任教师关于“儿童在幼儿园最应该学习的是什么?”的调研中,多达58.80%的教师认为应该学习认字和简单的计算,为以后小学学习打下基础。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仍然是以知识传授、学科教学为主,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1-3]。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虽然作为民族聚集地区,但是幼儿园作为幼儿感知本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民族文化教育情况并不理想,由于缺乏教师和课程资源,还有54.22%的幼儿园没有开设专门的双语课,只是在常规教学中运用民族语言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54.21%的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传授少数民族文化,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并且,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到,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比较贫乏,多以民族服饰和民族节日为主。许多幼儿园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挖掘开发本土优秀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也没有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制定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只是利用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等传统民族节日进行一些体验活动,缺乏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应有的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根据问卷调查及访谈可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家园联系不紧密,且合作方式较单一,多为线上联系,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少,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幼儿家长受固有观念的影响,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情,不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家园合作意识不强[4-6]。再加上农村地区的幼儿园规模比较小,幼儿园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等老辈的育儿观念陈旧落后,他们在思想上并不认为学前教育于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行动上更无法参与家园合作。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承担巨大生存压力的同时也很少有精力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园合作程度不高。
由于待遇不高,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目前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及保育员师资极度缺乏,并且流动性大。所以,当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根据教师工作性质来制定幼儿教师的工资标准,还要督促民办幼儿园管理者根据当地幼教工资标准确保教师的最低工资,并逐步达到相同专业水平的公办教师工资标准。同时,创新边境民族地区教师增补机制,增强边境教师的职业吸引力,着力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增设一定的编制岗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边境民族地区从教。另外,在保障工资、待遇的同时,通过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大幼师培养和培训力度,尤其是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同时也要为边境民族地区的幼师提供能实现其专业成长的机会,提高边境民族地区幼师的素质和能力,使其与非边境地区的幼师具有同样的职业竞争力。
跨境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质量关乎国家的国门教育形象,但仅凭幼儿园一方之力无法承担提高跨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质量的重任,必须整合多方教育资源。首先,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积极向幼儿家长宣传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改善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家长幼儿教育意识非自觉的现象,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家长要加强学习科学保育知识,做好家庭教育的同时主动与幼儿园合作,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最后,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别具特色的社会资源,开发符合当地幼儿认知特点的乡土教材和民间课程,以民族特色助力办园质量提升。
民办幼儿园作为发展幼儿教育的有效载体,其资源配置、办园水平和教育质量等备受关注,边境地区民办幼儿园“民营化、随意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成立专门的幼教管理机构,对民办幼儿园进行统一管理,全权负责民办园的行政和业务,做到权力集中,责任明确,专业高效。首先,明确民办园教师入职标准,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监管,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门槛,确保教育质量。其次,切实保障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制定落实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细则,保障民办园教师的基本权益,防止教师恶性流动。最后,增加对民办园教师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不仅注重物质保障,更要重视精神需求,增强民办园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