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包含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是编辑出版高质量的教材。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教材编辑出版应抓住机遇,处理好教材与劳动理论研究、劳动教育课程、信息时代教学的关系,从教材的导向、逻辑体系、信息技术应用和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关 键 词】高校;勞动教育;教材;思考
【作者单位】郭彩华,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4.018
当前世界瞬息万变,信息社会飞速发展,专业化分工成为必然,专业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应用型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是德育落地、智育提升、体育加强、美育升华的抓手和途径,也是培养有能力、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落实劳动教育需要建设劳动课程,而劳动教育教材则是劳动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一、劳动教育教材编辑出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劳动教育教材编辑出版面临的机遇
(1)时代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
当前,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它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与诉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素养发展,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相关文件,部分省份也下发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性质、重要性及各个学段的实施方式,强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专设劳动教育模块或设置为必修课程;明确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评价体系;落实了劳动教育的工作机制,以制度的形式保证了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因此,要创新性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最大限度凸显其综合育人价值,就需要组织专家编写大量可供选择的能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从政策上为劳动教育教材的编辑出版提供支持。
(2)科技赋能给予的技术支撑
随着信息社会向纵深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和教材出版上的应用助推了出版方式变革,使其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发展到数字出版再到富媒体出版。不仅劳动教育课程的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求数字一体化教材的支撑,数字课程、在线平台等新形态也需要以数字化教材内容为基础。数字教材的富媒体化能够使VR/AR等新技术在数字化课程中落地实施。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富媒体教材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劳动教育教材出版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
2.劳动教育教材编辑出版面对的挑战
(1)教育教学改革对教材的新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到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就是教育者教育理念改革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关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角色,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材编写理念须贯彻落实教改思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编写逻辑需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便于学生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劳动者的必修课,而劳动蕴含于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又具有独立于各学科之外的学理结构和实践过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劳动教育的教材内容与呈现模式需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开发优质内容,增强内容的逻辑性和实践性,以激起学习者的兴趣。
(2)学生成长成才对教材的新需求
劳动是人存在于社会的必要条件,人通过劳动获得生存资源,并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劳动是人实现社会价值和服务社会的中介,也是享受人生的渠道。社会发展需要身心健康的社会人,这就需要人在成长过程中认识劳动、理解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和享受劳动。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拥有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生存方式,人的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均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劳动内容或已不再存在,或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使信息和知识触达方式越来越个性化。要让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对劳动形成较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造性地进行劳动实践,在“学与做”中实现自我成长,就需要有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富媒体教材,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实践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劳动教育教材编辑出版应处理的几对关系
1.教材与劳动理论研究的关系
劳动理论研究是教材编写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教材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劳动教育教材的科学性要求劳动教育内容完备、体系完整,知识编排符合教与学的规律,能够呈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国化的新成果,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新观念、新思想。但由于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时间较短,劳动科学理论、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的研究滞后且不成熟,导致劳动理论不能与时俱进,新时期的劳动本质、劳动价值等内容未能在劳动教材中出现,且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高,无法呈现依托专业引起学生深度思考、乐于参与和富有成效的劳动实践项目。
2.教材与劳动教育课程的关系
应用型高校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劳动教育课程须以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帮助其逐步树立劳动的基本观念,学习并掌握基本劳动技能,认识劳动的价值,体验劳动的乐趣。
要实现课程目标,劳动教育教材就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以理论教学为纲,以实践教学为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劳动教材编写需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比例关系、普适性劳动内容和特色化劳动内容的比例关系,要关注实践内容是否与学生实际需求相匹配,是否适合学生在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中完成;劳动观念养成的过程性环节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和过程化,劳动实践是否有利于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等等。
3.教材与信息时代教学的关系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纵深发展,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时代,教学实施可依托信息技术融入立体化课程,利用网络技术在学校、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场所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养成。这就要求劳动教材编写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增加数字出版内容,建设充足完备的课程资源库;依托各种教学平台,形成资源、活动设计、实践过程一体化的劳动教材体系;完善数字出版的形式和内容,并综合运用图文、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劳动教育教材编辑出版的新思考
1.教材的导向应定位于国家育人标准
教材的导向决定了教材能否传达正确的政治指向,决定了教育方针能否落实,以及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教育的导向应定位于国家的育人标准,育人标准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实践,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且所有章节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组织内容。
2.教材的逻辑体系应以劳动理论为基础
教材的逻辑体系须依据教材学理研究成果进行编写。
首先,劳动教育教材要以劳动理论为基础,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劳动的内涵和本质。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形态得到充分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成果。《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分别用“劳动教育概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 “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章节阐述劳动理论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
其次,劳动教育作为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安全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应包含以上学科在劳动领域具体化的内容。如《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第四章“劳动保护”,就是针对安全学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为了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教材还可增加法学中的劳动权益、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等相关内容。
最后,要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知识为基础,尊重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研究教材如何通过“事物、符号、形式”呈现内容。教材内容各章节知识之间应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呈现方式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教材更加适用于教与学,就要提升教材内容的逻辑性,通过教材学习达到知识学习、技能提升、价值观养成等多维目标。因此,章节顺序应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进行理论编排,从学习知识到形成意识,然后投入行动,以确保内容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的每个章节都按照学习目的、核心问题、思维导图、引言、主要内容、章节小结和拓展实践顺序进行编排,主要内容除基本知识外,还包含经典案例、拓展阅读、扫码知等内容。
3.教材編排应以交互式数字技术为支撑
交互式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在教材中的应用形成了立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是基于纸质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将文字版资源制作成音频、视频以及加入超链接等方式。应用教学软件采用AR/VR技术,将实践类课程以模拟的方式实现操作,并将资源上传云平台。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础,利用平台各种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可随时随地获取平台的各种资源,并按照教材设计自主、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劳动任务,通过平台记录整个项目完成过程。立体化教材体系能够规避劳动教育课程传统纸质教材容量小、易过时、实践性不强、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等弊端。《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通过二维码将相关资源浓缩,学生可通过扫码学习相关章节的拓展知识,教师可参考二维码中的内容实施教学。
好的教材应该同时服务于师生,既易于教师的教,也便于学生的学。立体化教材使用AR/VR等技术编写专业相关的劳动程序,将二维码嵌入教材中,不仅便于学生随时重复观看,还可以重新设计劳动程序,优化设计理念和方案。学生可在模拟的场景中与团队其他成员合作,在虚拟环境中创造性完成劳动,并对劳动效果进行评估。新兴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劳动方案和劳动内容,整合本校实践性劳动资源和校外实践基地劳动资源,制作劳动操作视频和安全视频。
立体化教材还需要关注课程评价,特别是将劳动任务完成情况与劳动课程过程性评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教材、教师联动,直观感受教材内容,沉浸式体验劳动过程,自主反思劳动成效,体验个性化劳动的乐趣,从而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都设置了拓展与思考环节,其中一个内容是实习报告。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文图资料、视频、音频等形式上传实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而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4.校本辅助教材的开发应以专业内容为依据
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分类设置不同的专业,培养适合社会不同岗位的人才。不同岗位的人才都是社会建设需要的劳动者,应具备的劳动观念、精神、品质等基本素养是一致的。因此,劳动教材中大学生基本素养培养的内容也应基本一致,但不同专业的劳动内容、方法等具体实践各不相同,以实践性为特点的高校劳动教育教材应以普适性内容为基础,开发兼具专业特点的“1+x”立体化校本教材。
其中,“1”是指普遍使用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重点讲述劳动理论、劳动过程、安全常识、法律法规政策、日常生活劳动、公益服务性劳动等普适性内容。如日常生活劳动可根据校本资源,提供家政类、维修类、园艺类、饲养类等不同模块;公益性服务劳动可结合团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设置不同劳动主题。“x”是指校本辅助教材,可结合专业、学科特色突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按照劳动教育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过程设计实践活动,以劳动任务和劳动项目为主要形式设计劳动主题活动,应用于公益服务、生产和服务等各类劳动过程中。每个劳动主题可按照项目设计、材料准备、实践操作、反思评价等顺序编写,同时对劳动实践活动关键环节编写指导内容,特别是劳动实践过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编写要准确、科学、严谨。
|参考文献|
[1]高勇,吴渊. 新课程教材建设背景下赫尔巴特教材编写思想的时代启示[J]. 中国出版,2019(19):39-41.
[2]徐劲. 教育出版的未来模式:基于超媒体技术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出版[J]. 出版发行研究, 2021 (1):36-42.
[3]李长真,秦昌婉. 融合出版视角下高校教材出版的创新发展[J]. 出版广角,2019(22):41-43.
[4]陈文,金玉梅. 校本教材开发的乱象、原因及消解[J]. 教学与管理,2019(3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