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纪录片《紫禁城》的传播个案,我们可以窥见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全媒体传播策略,主要表现在主体传播策略、受众传播策略、内容传播策略三个方面。主体传播策略包括广视角的展现形式、全方位的传播渠道,以及历史与国潮的交互作用。受众传播策略包括以广大受众为传播对象、以文化认同与以史为镜为传播背景、以国潮带动历史文化为传播方式。内容传播策略包括以历史变局为视角、以文物展现历史故事、音乐与影片联动发展。
【关 键 词】纪录片;传播策略;文化自信;文化繁荣
【作者单位】贾雪帆,天津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4.016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概念的提出,紫禁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2021年10月22日,北京广播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耗时三年联合打造的12集大型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紫禁城》通过电视台、视频网站、网络音乐平台等平台播出,其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传统文化展示形式引发了热议。本文以该纪录片的传播策略为研究角度,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
一、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主体传播策略
1.广视角的展现形式
《紫禁城》开播之前,以紫禁城为题材的纪录片就已百花齐放,无论是以《故宫》为代表的故宫科普纪录片,还是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代表的工匠传承纪录片,均以紫禁城作为主要题材进行拍摄和表达。近10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真人秀节目、元宵灯光展等活动使紫禁城成为广大青年群众的网红打卡地。在影视制作方面,以紫禁城为主体的各类制作精良的明清历史影视剧,也激起了受众对明清历史的兴趣。
在通识类知识学习方面,视频的传播更容易激发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兴趣,传播效果远大于文字和图片。故宫题材是近年来纪录片的主要题材之一,部分纪录片甚至成为热门纪录片,而以故宫相关的广视角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则相对较少。《紫禁城》以明清历史文化传播环境为背景,以我国古代政治权力中心的紫禁城为主,通过12个主题为广大受众展示紫禁城的真实面貌,是我国近600年来以明清历史为中心的历史变迁视频教科书。
2.全方位的传播渠道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碎片式信息与碎片化传播使得受众在传播客体的身份中融入传播主体的角色,纪录片的发展也由曾经的“单向传播”逐渐过渡到“双向交流”与“平等互动”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使得传播客体在转变为传播主体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从而更易激起传受双方的情感共鸣[1]。《紫禁城》通过电视媒体北京卫视,网络媒体腾讯视频、哔哩哔哩、咪咕视频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台网同步播出,同时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移动终端社交媒体进行宣传,不仅拓宽了传播范围、增加了观看量,也使得互联网自媒体用户自发主动地为该片进行二次传播,实现“台—网—社—自”的全媒体传播。
腾讯视频、哔哩哔哩、咪咕视频等互联网视频平台不仅可以在传统PC端为受众提供观影服务,其成熟强大的移动终端也可以满足受众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上观看影片的需求,这种完全同步的传播形式迎合了不同受众的观影习惯,可以让受众在任何环境下第一时间接收新鲜信息,实现《紫禁城》的全方位多角度传播。
3.历史与国潮的交互作用
《紫禁城》不仅为受众提供了一场宏大的视听盛宴,还邀请了谭维维、郑云龙、汪苏泷、刘宇宁、周深、常石磊、张新成、周昭妍、黄龄、刘柏辛、戴荃等12位(组)歌手为每一集视频演唱独立主题曲《城》《潜龙勿用》《在惊涛骇浪里》《千里江山》《字里行间》《光亮》《四海》《荣耀天成》《敢》《白鹭思一聘》《破晓》等,并拍摄独立MV在各大音乐平台和视频平台上架。这些主题曲通过国潮曲风表现当下流行音乐的风格特点,抓住了不同喜好的受众群体,在音乐平台的上架也间接实现了对纪录片《紫禁城》的再次传播,形成多平台传播渠道。MV的拍摄地也都选择紫禁城,使历史和流行再次有机融合。这样的传播手法实属空前,它让历史变得不再“触不可及”和“高高在上”,而是在流行元素中融入历史的气息和传统文化的韵味,助力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广泛传播。
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受众传播策略
1.以广大受众为传播对象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纪录片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自《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我国纪录片就进入快速发展和快速产业化的阶段,年生产总投入由2014年的19.2亿元快速上涨到2019年的50.36亿元,年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30亿元上涨到2019年的66.6亿元,年生产量也由2014年的1.4万小时上涨到2018年的2.4万小时[2]。在受众消费方面,以央视为例,2018年纪录片的年收视率为10.09%,而2017年还停留在6.73%。在视频网站方面,截至2021年12月13日,《紫禁城》在哔哩哔哩的播放量已超过1380.2万次,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为3015.9万次,在咪咕视频的播放量为5616.5万次。可见,纪录片发展迅速,传播面越来越大,受众越来越多。
2.以文化认同與以史为镜为传播背景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本身也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文化认同着重阐述“我们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3]。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传播目的之一就是解答“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使受众了解我国文化发展的进程。明清史是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中国古代史,也是在我们当下生活中留下较多痕迹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4]。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就是用受众接受的方式传播历史和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学习明清文化和历史,能够厚植文化底蕴,加深民族认同,还可以知兴替,砥砺民族气节。
3.以国潮带动历史,彰显文化繁荣
《紫禁城》共有12集,前6集为明史,后6集为清史,受众可以通过每集标题看出两朝历史的兴起、繁荣与衰落。《紫禁城》的每一集都邀请歌手演唱独立主题曲,这是一大特色。该纪录片第一集于2021年10月22日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同步播出,而在10月12日,太合音乐就已经推出《紫禁城》主题曲音乐MV集锦,以国潮音乐的表现形式带动受众对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讨论。谭维维、周深等歌手的加入及其运用不同唱法对主题曲进行演绎更是增加了受众期待,弱化了历史题材纪录片呆板说教、枯燥无聊的刻板印象。
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内容传播策略
1.以历史变局为视角
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视频作品类型,对事实的准确还原是重要精髓。纪录片不能像电视剧、真人秀节目、文艺节目那样进行过多的艺术创作和包装,其需要对事实进行再现与还原,非虚构性是纪录片的最大特性[5],还原历史、真实地再现历史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必须具备的元素之一。《紫禁城》从明清宫廷历史入手,通过细致的史料研究以及故宫博物院的专业技术支持,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将跌宕起伏的明清王朝历史真实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纪录片以紫禁城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中心,以“变局”作为轴线,以此展开长达12集的明清两朝历史的讲解与回顾。前6集《王者》《基业》《远路》《惊变》《际遇》《异象》主要講述明朝历史,后6集《交融》《盛世》《思危》《图存》《破晓》《新生》主要讲述清朝历史。从每一集主题的变化,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每集涉及不同时期的变化拐点和时代变局,该纪录片抓住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时刻,将近600年变化起伏的历史进行无缝串联[6]。
2.以文物展现历史故事
对纪录片而言,画面是感官性最强的视听语言表现手段,也是纪录片在故事呈现中真实性、准确性表达的一种方式[7]。《紫禁城》对故宫博物院主体和其相关文物进行拍摄,通过精彩恰当的构图和精湛的拍摄技巧对明清的历史进行展示,注重每一帧每一画的写意效果,使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受众对《紫禁城》的评价大多是“每一帧都是一张屏保照片”。而《紫禁城》的另一特色是通过数字动画技术让文物图画中的人和景“动”起来,不仅增加影片的趣味性,也使得受众更容易理解创作者对影片创作表达的意图。其通过运用多光影采录技术、空间三维表达技术、高清平面信息提取技术等现代科技技术,将现实与模拟、历史与现代、图画与影像等信息进行醒目式呈现。
3.音乐影片联动发展
《紫禁城》每一集都有一首由不同歌手演唱的独立主题曲,且配有独立MV发布在QQ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等网络音乐平台和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客户端中。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12月QQ音乐活跃用户数为24354.0万,酷我音乐活跃用户数为12805.9万,网易云音乐活跃用户数为8468.6万[8]。这些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音乐平台,无疑为《紫禁城》进行了一次效果良好的影片宣传。
这12首主题曲也不是单纯的流行歌曲,既加入京剧、歌剧等传统文化元素,也包含流行、摇滚、rap等现代文化元素,完全做到古今共融、流行与传统结合。12位歌手中不仅有70后歌手戴荃,80后歌手谭维维、黄龄、常石磊、汪苏泷,还有90后歌手周深、张新成、刘柏辛、刘宇宁、郑云龙等,从歌手阵容和主要受众群体可看出受众年龄覆盖范围广,为《紫禁城》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受众基础。
以往的纪录片大多只有一首主题曲,分集配备独立主题曲是《紫禁城》的大胆尝试和创新。这种做法不仅是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径,也是音乐产业发展的契机,各种元素与唱法的融合也是传统和流行、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大融合。《紫禁城》通过流行元素激发受众对历史的兴趣,让受众乐于学习历史,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传播策略的一次大胆创新。
四、结语
纪录片不同于其他视频节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决定其承担了还原事实的功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更是如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宣传引导,人民可以更好地知道“我们是谁”,也更有助于强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紫禁城作为我国和世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其为主体进行纪录片创作可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刘博. 《我在故宫修文物》: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发展新形态[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8):77-79.
[2]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0年中国纪录片行业研究报告[R/OL]. (2020-07-21)[2021-12-20]. https://
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2007211350455028.html#read.
[3]许图. 《风味人间》: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饮食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8):89-91.
[4]曲青山. 人民共和国69年的光辉历程和历史启示[EB/OL]. (2018-10-08)[2021-12-20].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008/c40531-30328307.html.
[5]邵雯艳,高小冉. 《纪录片的边界漂移及其思考——从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说起[J]. 中国电视,2021(11):85-90.
[6]张洁. 纪录片《紫禁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N]. 天津日报,2021-11-16.
[7]罗悦,何春耕.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创作特色分析[J]. 电影文学,2021(17):124-128.
[8]艾媒咨询. 2020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发展专题
研究报告[R/OL]. (2021-03-05) [2021-12-20]. https://
www. iimedia. cn/c400/77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