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兄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也成为人们目前关注的重点,其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幼儿的自主交往和活动的兴趣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将根据目前幼儿园建构跨班区域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对构建跨班区域活动进行解读,提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建议和有效的策略,以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跨班;区域活动;幼儿;社会性发展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有很多,部分家庭缺失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也少有时间陪伴幼儿。因此,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由于胆怯、害怕陌生人,不敢合作交流,加上我国现在的幼儿园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授课,导致幼儿的交往范围狭窄,仅限于同班的幼儿。
一、建构跨班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是指幼儿从出生到成为成人期间,通过与教师、家长、同伴的相处过程,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和社会的必要行为技能,为以后的发展起奠定作用,并且借助这些技能,逐渐融入社会的发展过程[1]。它是在个体转变为群体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的,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区域活动顾名思义,就是由个体所组成,并且保证是同龄年级的基础上展开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这种形式打破了班级狭窄的交往活动范围,实现了跨班互动的区域性活动,是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型重要组织形式。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教学活动是对幼儿内心的一种启迪,要想更加深入,还需从幼儿与周围人的相处合作环境里进一步发展。所以,环境的作用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是需要大力推进的。同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成人无法替代的。在与同伴的亲密相处过程中,幼儿会更容易敞开心扉,锻炼自己的胆量,所以要增加幼儿与同伴之间相处的机会,从时间和空间上的真正意义出发,给幼儿准备宽敞的环境和丰富的交往平台,这是每个教师和家长应尽的义务。
所谓的跨班区域活动就是指在班级集体活动的基础上,设置相对稳定安全的区域,以整个年段为单位,经过统筹规划,把幼儿安排到区域里进行活动。通过此活动,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材料的丰富以及交友范围的广泛,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参加区域性活动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和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而且对幼儿的心理、能力发展等方面都有促进性作用。通过建构跨班区域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活动的策划技能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水平,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了更好的规划,打造一支专业型、研究型的教职工团队,提高我国的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园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的集体性活动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并以班级为范围进行区域性的活动,跨班性的区域活动尝试经验比较少。游戏作为幼儿交往中的重要媒介,通过跨班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活动的背景,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跨班区域活动实践的过程,发現目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完善,为教育行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二、关于跨班区域活动的现状
现在幼儿园的活动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以本班级为活动场地,但幼儿人数多,活动范围狭窄以及活动游戏的材料不充足等,这对区域活动的认知有偏差。家庭教育中,部分父母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关注较少,这些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比较胆怯,缺少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流、分享意识。进入幼儿园内,活动中容易不合群,就会导致幼儿之间不容易相处。
另外,从交往活动本身来看,由于每个不同个体之间的家庭组成结构、生活习惯加上社会趋势等的影响,部分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方面存在主动性差、时间不充足、机会少等客观原因,加上一些幼儿园的班容过大,幼儿活动范围狭窄,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难度会较大,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等待多、自由少、活动少等现象,致使原本活泼好动的幼儿得不到发泄,情绪容易憋在心里,烦躁不安。
在对区域活动空间环境的创设方面,有教师意识到这一问题,想要去解决,但往往没有利用其主要优势导致无法发挥。这是由于教师环境空间有限,区域空间的不变加上环境的狭小,往往不能激发起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还有一些原因,如活动材料数量有限,很多幼儿挤在某一个区域里等待或者争抢活动材料。此外,班级之间的区域活动对象单一也是造成环境无法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幼儿只与自己相熟悉的幼儿接触玩耍,并且时间限制,场地限制,导致交往模式的单一和狭隘[2]。
三、建构跨班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努力克服困难。所以我们要打破班级之间的“隔膜”,让空间和材料不再是限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羁绊。下面是根据构建跨班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社会性发展
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便于激发幼儿参加跨班区域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以此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主题,让幼儿围绕这个特定的主题,通过对场地的观察,对特定区域进行布置,可以由几个个体去独立完成,也可以多个个体合作完成。
当然,教师也要在一旁进行协助、指导,通过这次的主题活动可以让幼儿自主去完成任务,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开拓思维,但是要记得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多个个体合作完成,与他人的交往有利于发展幼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美德。如果对这次活动增添竞争机制的话,还能增强幼儿之间的集体荣誉感。
比如,设计时装秀台、蛋糕店、农场等,通过与同伴、家长、教师的共同的合作布置,使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社会环境进行细心观察,既开阔了眼界,也了解了社会环境的新因素。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超市的主题,让幼儿当小小设计家,把整个活动区域布置成一个超市的模样,超市是人们经常会去购物的地方,幼儿对超市环境应该不陌生,对于超市里都有什么,幼儿会应答如流。幼儿有了思路,在准备材料时,会注意考虑到环保性,按照脑海中超市的模样和环境的布置进行协商和制作。布置完成后,可以邀请家长参观,幼儿可以分享和同伴合作过程中收获的快乐和知识。
(二)策划多种形式的跨班区域游戏
区域活动的设置目的是为了给幼儿营造轻松、自由、愉悦的活动氛围,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和活动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选择所要去的班级,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从而对区域性活动产生由衷的喜爱。幼儿在刚入园后由于环境的变化,需要一定时间进行适应,对本班级同伴和老师会产生依赖。针对这一情况,要组织跨班区域活动,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对本班幼儿进行分组,再依次由教师带领至别的班级进行区域活动,这种新旧环境的交错,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新鲜感,还能消除刚入园的紧张感,以及教师的无限呵护,学生也会更有安全感。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扩大交友范围,通过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之间进行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交往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扮演这种活动形式,大班幼儿扮演年长的角色,小班的幼儿就可以扮演比较弱小的角色,从而激发大班幼儿的保护欲望,通过这种“大带小”的活动,幼儿不仅结交了新朋友,使交友范围变得广大,而且在活动中学会彼此分享合作。还可以扮演我们“过家家”游戏,大班的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小班的幼儿则扮演他们的孩子,大班的幼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通过回忆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举动,学习该如何照顾好自己的宝宝,在活动过程中,不要让自己的宝宝走散了。以一天生活为基调,在早上大班幼儿要去菜市场买菜,于是带着小班的幼儿,在买菜的过程中,要记得嘱咐幼儿不要到处乱跑,菜市场人多,还要记得给幼儿及时补充水分,在这过程中,无论是大班的幼儿还是小班的幼儿,都体会到了游戏所带来的乐趣,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很满意。
(三)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应只局限与幼儿园,应当走进社会,让幼儿了解真实的社会,给幼儿带来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的模式走进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感受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现在所享受的幸福生活,感受到每个岗位的艰辛,从而激发对劳动者的敬佩、热爱之情等。除此之外,通过自己亲身的动手实际操作,提高幼儿的认知意识,还能够在日后的生活过程中,帮助幼儿加强自身的社会意识,也会争做教师的“小帮手”。
所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靠的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家长以及社会上的援助。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够让幼儿的区域活动更加完善,促进本土化资源的利用,加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例如,教师带领大班幼儿,大班带领小班幼儿的结对模式,来到农业种植基地,观看农业基地里的叔叔阿姨都是如何辛勤劳动,有机会的话亲自动手实践也是可以的,体会到种植粮食的不易,做到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跨班区域活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空间的要求以及活动内容的丰富性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跨班区域发展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同时,跨班区域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幼儿齐心协力共同解决,进而挖掘更深层次、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雨菲.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的影响[J].才智,2020(17):207.
[2]李泽琦.论角色游戏与幼儿的发展[J].新课程研究(下旬),20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