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洋,崔镇海,谷 天,党一群,尹宏兵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长春 130117)
急性腰扭伤是骨科临床上非常多见的疾病,属于中医的“腰痛”“闪腰”范畴[1-4],指腰骶及腰背两侧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由于活动不慎或其他外界因素造成的急性损伤,多见于青壮年人和体力劳动者[5-7],男性多于女性。常正委等[8-9]在治疗急性腰椎疾患时综合使用了绝对卧床、整复、牵引、内服中药、静脉点滴甘露醇及地塞米松、佩戴腰围保护等多种治疗手段。在本症的急性期治疗中,本研究采用腹部平衡手法治疗,快速缓解疼痛和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发现其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100 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均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的门诊患者。病程均为1~5 天。将100 名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0 例,女21 例。对照组50 例,男26 例,女24 例。2 组患者最小年龄是25 岁,最大为50 岁。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10]来制定:1)曾有明确外伤史,体力劳动者及青壮年居多;2)扭伤处疼痛剧烈,活动明显受限,可伴有牵扯痛;3)患处查体压痛明显,肌肉僵硬、痉挛;4)X 线片检查无明显异常。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来拟定:1)曾有腰部扭伤史;2)腰方肌处有明显压痛,腰方肌肌张力明显升高;3)腰方肌有条索状物,肌肉出现痉挛;4)腰部的各个方向活动均有明显的受限;5)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呈阴性。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的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2)发病年龄在25~50 岁;3)疾病过程为1~5 天;4)治疗期间未服用其他干预治疗如有止痛作用的药物;5)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型腰痛:除主症外兼见要不疼痛痛有定处,性质为刺痛,且拒绝触压,舌象见舌质黯紫,舌苔薄白,脉涩或沉涩;6)能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可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谨遵医嘱,无认知障碍。
1.4 排除标准 1)有其他腰部疾患如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可能同样会产生症状的疾病;2)不能耐受手法推拿者;3)经期女性及孕妇;4)皮肤病、局部破损者;5)因内脏疾病引起的反射性腰痛者;6)脊神经根病变引起的腰痛者;7)血液系统疾病,如凝血异常等;8)心、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
1.5 剔除标准 1)治疗期间发生严重的不适反应或并发症等不宜继续进行治疗;2)患者自行退出或接受其他可能影响疗效判断的治疗。
2.1 治疗组 使用腹部平衡手法施治,每日1 次,每次30 min,共治疗5 日。手法操作步骤分为四步:腹部推拿(仰卧位)、下肢推拿(大腿内侧-仰卧位;小腿后侧肌及外侧-俯卧位)、腋后部推拿(俯卧位)、深呼吸(俯卧位)。
第一步,腹部推拿:散寒通络,从阴引阳。运用摩、揉、推、点4 个轻手法。1)摩法:使用掌面附着全腹部(以脐为中心,内劳宫穴为半径),顺时间方向,使腕关节通过收展回旋运动带动着力部位作出缓慢环形的抚摩,此法反复操作3 遍。2)揉法:用以大鱼际部分着力全腹部(以脐为中心),着力的部位贴紧施术部位皮肤,使肩、肘、腕协调用力,作顺时针往复揉动,通过腕关节过摆动来带动着力部位作出回旋揉动,此法反复操作3 遍。3)推法:从剑突至耻骨联合上,由上往下,沿腹内斜肌走行,双手(大鱼际着力)分别推向两侧,手腕部放松,着力部位贴紧皮肤,力的方向要平行推移,不可向下按压,此法反复操作3遍。4)点法:运用大拇指的指端及螺纹面发力于天枢、大横、关元、下风湿点,双肩下沉、垂肘、手腕悬起,肩部主动发力,力度透指端,深压须臾,此法反复操作3 遍。
第二步,下肢推拿。大腿内侧:疏肝调经,通经止痛。下肢推拿,小腿后侧肌及外侧:舒筋利节,祛痹解痉。运用拿、擦,㨰、点4 个轻手法。1)拿法:使用拇指、食指及中指这三指,或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发力,拿捏大腿内侧肌肉,末节指腹或手指掌端着力于大腿的内侧肌群,方向自上而下,进行连续一紧一松的拿捏动作,此法反复操作3 遍。2)擦法:使用小鱼际掌侧或虚掌着力,沿着足厥阴肝经(双)的走行,作往返直线摩擦,此法反复操作3 遍。3)㨰法:使用小鱼际(鱼际㨰),作用于小腿的外侧和后侧,上肢各个关节均放松,吸定局部后前臂做自然旋转摆动,此法反复操作3 遍。4)点法:大拇指的指端与螺纹面贴紧穴位后发力于飞扬、光明、阳陵泉、承山处,肩部主动发力,肘部放松,腕部悬起,力度透指端,深压须臾,此法反复操作3 遍。
第三步,腋后部推拿:通阳散结,祛瘀解痉。拿法同第二步,着力于腋后部的肌群,方向自上而下,进行连续的一紧一松拿捏,此法反复操作3 遍。
第四步:深呼吸。顺筋整理,阴平阳秘。患者俯卧位,双足置于床边,踝关节及跖趾关节背伸,术者双掌面置于承山穴向下按压,吸气时挺起腰部,呼气时充分将腹部排空,此法反复操作9 遍。
2.2 对照组 采用中药封包治疗,敷于腰部,再以红外线理疗灯热疗,每次30 min,每天1 次,治疗5 次。中药封包处方:秦艽、川芎、羌活、香附、没药、五灵脂、牛膝、地龙各9 g,桃仁、红花各6 g,甘草、细辛各3 g,上药物共研末,使用蜂蜜调和后待用。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来拟定:1)痊愈:腰部的痛感完全消失,可进行正常的生活及工作;2)显效:腰痛能够基本消失,有轻微不舒服,但能正常生活和工作;3)有效:腰痛缓解,但停止治疗会复发;4)无效:腰痛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收集,评价治疗前后效果。
2 组数据资料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来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以采取率(%)表示。2 组结果比较均采用Ridit 分析,2 组的评分结果比较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5.1 2 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疗效比较(n=50) 例
5.2 2 组治疗前后VAS 疼痛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VAS 疼痛积分比较 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2-14],在结果上是不可分割,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上下内外无不休戚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使用腹部平衡的手法,达到中医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局部来调整体,以腹部为起始点,调整人体经气,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十二经络经脉之间是错综复杂[15-17],这其中的“标本”“根结”“气街”及“四海”是有关经络间纵横关系的论述,而其中标本与根结是描述经络纵向的关系,气街和四海则是分析经络的横向关系。根为树根的意思,引申为起始的含义;结为缔结的意思,引申为归结,根结归属十二经脉之气之起始与归结的位置,之间亦有联系。在经络经脉理论体系之中,根为经脉之气所起之源头,为四肢末端的“井穴(五输穴中的井穴)”;结则是经脉之气所凝聚之处,位于头面及胸腹相应的部位与脏腑。
标本根结理论详细地描述了经气流注的情况[18-20],强调了肢体远端、腰部与腹部的联系之紧密,临床上针对头胸腹的症状,可以选择四肢以“井穴”为代表的穴位;可以选择根部和结部配穴的原则来提高疗效;如少商穴善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大敦治疗疝气,说明在四肢末端局部与腹部同时使用手法治疗切实可行且具有理论依据。
经络是全身的运行气血的通道[21],其全身的14 条经脉中有6条经脉循行于腹侧,包含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在其经脉之中,有阴阳两经,可以调整阴阳两象。
根据解剖学及神经反射说[22],人体前腹壁尚有丰富的动脉、静脉、肋间神经、腰神经等,为阴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考虑推拿刺激了腹腔内的脏神经及周围的组织而引起相应的内脏系统和应激反应,产生的刺激信息通过传人神经,到达脊髓,并上传大脑皮层[23-27],再反馈到相应内脏及脊神经的腹区段,减轻了腹部压力,间接的缓解椎管内压力,从而缓解神经根水肿,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根据生物力学理论[28-30],行阴阳推拿,放松腹部的肌肉(腹直、腹内斜与腹外斜肌)、腋后部肌肉(小、大圆肌、背阔肌、前锯肌),大腿内侧群肌肉(大收、短收、长收肌、耻骨肌与股薄肌)、小腿后群肌肉(胫骨后肌、腓肠肌、比目鱼肌)、间接地放松了竖脊肌,改善了疼痛导致的腰肌痉挛与疼痛,缓解椎管内的压力,避免了不断产生有害刺激引起的继发性疼痛形成的恶性循环。
本手法作用于多点,为了更好的放松竖脊肌,改善腹腔压力,缓解腰部肌肉紧张状态,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刺激诱发的症状,减轻患者腰部疼痛的感受,改善了腰椎相应活动功能。
此项研究结果指出,腹部平衡手法在治疗急性腰扭伤这个疾病时,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以此可见,对于急性腰扭伤患者采用腹部平衡手法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且操作简便,可行性强,临床上值得更进一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