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妮亚,江 坚,黄丽燕,周 雪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广州 510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发病率居周围性眩晕单病首位,目前临床上采用手法复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部分患者手法复位成功后自觉头晕、漂浮感、不稳感,多在行走、站立,或者头部运动时发作,也可以持续存在,不伴有恶心、呕吐。研究表明残余头晕的发生与年龄、复位前头晕持续的时间、发作的次数等有关,但很难通过残余头晕的特点鉴别其来源。西医可以通过改善循环、缓解眩晕的药物对症治疗,但对于“本”虚型残余头晕患者很难单纯通过西医治疗而达到理想效果。笔者运用大补元煎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肾元亏虚型残余头晕的患者,有效缓解患者残余头晕症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8 月-2020 年12 月我院门诊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者,由同一医师检查及判断复位成功后(特定体位未诱发眼震)仍残留头晕症状的 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对照组。中药组2例服药后腹泻导致病例脱落,西药组、对照组各1例未按规定复诊,最后纳入临床观察116例,其中男40 例,女76 例,年龄25~78 岁,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95 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 例,3 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病例选择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表1 3 组基线资料比较(n=116) 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 年)的诊断依据[1]:确诊为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排除标准:梅尼埃氏病、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耳聋等耳部相关疾病;排除中枢性眩晕、血管源性眩晕;上半规管及多半规管疾病;酒精中毒者。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2],并结合临床拟定。肾元亏虚型主症:头晕,发作时眩晕,精神疲倦。次症:元气虚弱,四肢无力,面色少华,腰膝酸软,少气懒言,阴亏血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具备主症和2 个以上次症,结合舌脉诊断。
1.3 治疗方法 纳入研究患者116 例,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用Epley 复位法,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后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对照组。中药组予大补元煎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大补元煎组方如下:红参8 g,熟地黄15 g,杜仲10 g,山药 15 g,当归8 g,山茱萸6 g,枸杞子 15 g,炙甘草6 g(泄泻者去当归,返酸胃痛者去山茱萸)。根据患者情况辨证加味。元阳不足者,加附子、肉桂、干姜;气虚者加黄芪、白术;痰湿者加陈皮、白术、茯苓。每日1 剂,浓煎为150 mL,每日1 次,连服14 d。以上方剂均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统一煎制。西药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对照组不予任何药物口服。
1.4 疗效评定
1.4.1 DHI 评分 3 组均在治疗前、7 d 后、14 d 后采用DHI(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量表评分,评判眩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其中文版信度可靠[3]。
1.4.2 视觉模拟评分 复位1 d 后、7 d 后、14 d 后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来判断患者复位后的残余头晕感受(漂浮感、走路不稳感、体位变化(仰头、弯腰、起床、床上翻身、头部快速运动)时头晕感等)。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 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
2.1 3 组DHI 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3 组DHI 评分比较 分
2.2 3 组VAS 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3 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 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是导致眩晕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64/100 00,终身患病率约为2.4% 。发病高峰在50~70 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 倍[4]。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选治疗方法为耳石复位,耳石复位有效、方便且安全。其复发率为20%~30%,10 年复发率高达50%[5]。大部分患者手法复位后其头晕症状可以消失,仍有部分患者复位后存在持续的非特异性头晕、走路不稳感、飘浮感,甚至不能转头、低头,过快的头部运动。这种残余的后遗症状[6]会导致患者情绪紧张、焦虑,无意识的限制头部活动、或者其它可能引起头晕的活动,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独立生活的能力。
残余头晕的发生机制有较多研究,如BBPV 可能合并其他中枢或外周前庭病变,导致术后残余头晕发生率增高;由于管石复位术中耳石复位不彻底,残余耳石碎片移位可导致位置性轻度眩晕[7]。管石复位后由于需要更多的中枢适应而导致恢复延迟[8]。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外周或中枢前庭功能失调时非特异性持续头晕的发生率增高[9]。INAGAKI T 等[10]研究认为患者在复位成功眼震消失后仍有主观症状可能与神经元变性有关,而不仅是机械刺激感受器。国内学者研究表明残余头晕,还与前庭功能障碍或者耳石器功能障碍、精神情绪调节等有关[11-17]。
《灵枢》指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而“肾主骨生髓”,《景岳全书》之大补元煎遵循古法而创之,乃右归饮以参归代桂附,主治男妇气血大虚。大补元煎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救本培元,补肾益髓,气血双补,用于治疗肾元亏虚性眩晕。全方温补元气,元气既旺,阴血自生,脾肾兼顾。方中红参大补元气,益气摄血;熟地黄、枸杞补肝肾阴,益肾精,精髓充足,清窍得养;杜仲于阴中求阳,阴生阳复;当归与熟地黄同用,更增强滋肾养血之功效,使气复血充。全方合而补肾益髓,大补元气,益气养血。人参与熟地黄相配,即是景岳之两仪膏,善治精气耗损之证。故景岳曾称此方为“救本培元第一要方”。人参益气回阳,温补脾肾,可配伍附子、干姜等使用[18],人参皂苷 Rb1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具有脑保护作用[19]。熟地黄配伍龟板、益智仁、肉苁蓉等使用时可以治疗老年精血不足,髓海失养的脑萎缩、血管性痴呆等[20]。
有研究表明迷路供血障碍会导致管石复位无效,或需多次手法复位,及容易复发[21-22]。盐酸氟桂利嗪为选择性钙拮抗剂,能抑制血管痉挛,改善脑微循环、神经元代谢,也可以改善前庭器官的循环。因而本研究中西药组采用其治疗复位后残余头晕有一定的疗效。
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残余头晕的发病因素中,年龄具有极高的影响因素。许巧等[23]对大补元煎的研究表明中医元气理论对抗衰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补元煎能够延缓线虫衰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因素中,迷路的缺血也是极其重要和主要的因素之一。盐酸倍他司汀具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增加脑及周围循环血量及消除内耳源性眩晕等作用[24-26]。Epley 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PC-BPPV的三天有效率和七天有效率更高[27]。缺血会导致组织携氧能力下降。陈靖等[28]的研究表明大补元煎加味可以增强小鼠机体携氧和利用氧的能力。以上研究也支持大补元煎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组和西药组、西药组和对照组7 天后DHI 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VAS 评分,中药组和西药组、西药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VAS 评分是单纯从残余头晕症状进行比较,而DHI 评分涉及躯体、情感和心理三个方面,2 组患者残余头晕比较均有显著改善,但改善的程度对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没有显著的影响。中药组和对照组7 天后DHI 评分及VAS 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7 天后比较,无论是残余头晕还是生活质量已经有显著性改善。3 组间14 天后DHI 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VAS 评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大补元煎通过改善患者体质,能提高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残余头晕症状。但是大补元煎能否减少患者复发及其对于内耳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