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韬,郭正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65)
2020年5 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广东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见》中详细列举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目标,2019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合计达到1.5 万亿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增长潜力巨大,对广东省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1]。2020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转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件并提出遵照意见,要求各普通高校、省属中职院校进一步贯彻执行文件内容,提高认识,主动作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高职院校需合理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广佛肇地区是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群聚集的重要地区,近半数的新兴产业集中于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种类丰富。属地高职院校要充分作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供给。有鉴于此,广佛肇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适配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广东省政府在2020年5月颁布的《意见》中明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以下十大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业、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前沿新材料产业、精密仪器设备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加上产业相关的周边辅助机构为其助力,在同一产业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的新兴产业集群[2]。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在新时代产业浪潮发展中起着引领带头作用。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未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者刘海颖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角色定位层面研究发现,目前政府与市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角色定位尚未达到科学要求,还要不断修正完善[3]。
高职专业设置是指职业学校依据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目录进行专业开设与调整的过程,就是专业设置的过程。专业设置要实现实施主体的利益目标,要满足服务客体的特定需求,要适应运作机制的变化趋势[4]。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桥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要紧跟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需求,秉持与经济共建共进的设置理念,充分满足新兴产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效。方光罗指出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专业设置,切实按照市场导向原则、为地方经济服务原则、科学规划原则、特色性原则、集群性等原则设置专业。专业设置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要及时调整,增加补充新的专业,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把握当下市场需求,建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5]。
“适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切合,用适当的标准加以调和”。“性”的解释为“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6]。本研究认为适配性是对两个共同发展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看一个事物的发展是否符合与它产生联系的另一个事物的客观需要或发展的实际情况。适配性在本研究中的意义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是否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否与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紧密联系,能否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适时动态调整高职专业设置,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精准提供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而促进湾区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多以经济视角切入,较少有研究延伸至职业教育领域去阐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专业与产业研究多集中于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适配性,关于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配性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分别归属于三螺旋动态系统中学校与产业的组成内容。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产业和学校的合作关系,而不刻意强调谁是主体[7],因此从三螺旋的动态逻辑体系来看,产业发展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逻辑关系是相互影响与作用的。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除保持本身的作用外,部分还可以起到其他机构范围的作用,因此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在功能上的部分逻辑关系也呈现彼此重叠的状态。本研究运用三螺旋理论可为粤港澳大湾区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适配性厘清逻辑关系与发展思路,根据现状中存在问题提供科学的适配性策略。
研究范围定位于广佛肇,首先基于广东省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都聚集于三地考虑,其次部分高质量发展的高职院校多集中于广州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选取的高职院校样本具有多样性且收集数据较为全面。另外,把研究视野定位于广佛肇地区,也是考虑到近几年佛山和肇庆的高速发展。佛山市现在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次于深圳、广州,属于广东省第三大经济体,跻身新一线城市,2020年肇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8%。面对佛肇两地迅猛发展的地方经济,相关研究却没有进一步跟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增加促使相关领域的研究不得不把目光聚焦于这三市的协同发展。而经济的增速与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出现的矛盾也引起了本研究的关注。
广佛肇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区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图中三环是包含关系。从图中可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多集中于广州市,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种类最多,十大新兴产业都有涉及;其次是佛山市,新兴产业集群多达九种;相比之下肇庆市新兴产业集群较少,仅有新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三类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集群分布数量的多少与三市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广东省政治经济中心,发展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新兴产业集群种类多;肇庆市位于粤西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所以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数量较少。
图1 广佛肇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广佛肇三地高职院校数量截至2020年6月经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共计51 所[8],大多数高职院校布局集中于广州地区,如图2所示。广州地区高职院校数量多达45 所,占总数的88.24%,肇庆市高职院校数量最少,仅有2 所,只占总数的3.92%。
图2 广佛肇三地高职院校分布数量比例图
广州市45 所高职院校中,开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院校多达32 所,其中涉及广州市大力培养与发展的新兴产业专业数量多达194 个。数字创意类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与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三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相关的专业布点数与专业数量最多,数字创意类产业集群相关专业数多达83 个。相关产业集群可从广州市高职院校中吸收与专业相关的高质量人才。相比广州,佛山与肇庆两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匹配情况不容乐观。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种类多达9 种,而佛山市只有4 所高职院校,院校数量与广州市相差较大。
广佛肇三地高职院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总体设置情况,如图3所示。根据三地共计51 所高职院校2018年—2020年设置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专业布点数与专业数量进行统计,从各地学校官方网站得出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由此看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相关的专业布点数与专业数设置近三年内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而根据《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数据统计来看,紧缺人才最多的是新兴产业的制造业就业人员(199680 人),超过需求总人数的一半(61.93%)[9]。某些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设置过多可能会造成毕业生就业紧张,有些产业下无相关专业设置会导致该产业发展缺乏相应技能人才推动。例如从三市51 所高职院校整体来看,数字创意集群产业整体偏多而轻化工类与新能源类相关专业数量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数量设置存在失衡现象,专业结构失衡无论是对产业发展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图3 广佛肇三地2018—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专业点数量与专业数量
广州市高职院校数量在三市中最多,专业种类最齐全,但仍存在一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相关专业高职院校未设置的专业和某些专业数量少的问题。如表1所示。例如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和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目前在广州45 所高职院校中未设置相关专业。前沿新材料(轻化工类)与环保类产业在广州市高职院校中相关专业数量设置较少,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下只设一个专业点,无法满足广州未来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当前的专业设置情况将导致三类产业集群在吸收高质量相关专业人才资源方面遭遇困境。
表1 广州市高职院校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统计
佛山市4所高职院校中有3 所综合性高职院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性的职业院校可较好缓解佛山市高职院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种类少的问题,佛山市4 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与佛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佛山市高职院校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统计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佛山市4 所高职院校中只有安全应急和环保产业群下设置专业数量较多,累计3 个专业点下开设12 个相关专业,排名第二的机械制造业设有9 个相关专业,而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群与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等5 个产业群下并未设置相关专业,未开设专业的产业集群占佛山市新兴产业集群总数的二分之一。在图1所示统计中,佛山市9 类新兴产业集群很难从本地高职院校吸收所需相关专业人才来促进产业发展,佛山市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与广州市相比较弱,所以佛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补给方面欠缺。
肇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专业数量方面的适配问题更加突出。广东省政府在文件中为肇庆市规划了三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和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开设的医学、护理类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无相关性。另一所高职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虽为理工类偏信息发展方面的高职院校,但专业点下设置的专业与肇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相关的专业却寥寥无几(见表3)。2020年肇庆市发展的三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相关的专业并没有在高职院校开设。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开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关的专业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但与肇庆市本地发展和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却适配性较低。
表3 肇庆市高职院校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统计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7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制造业、建筑业等18 个重点产业,涉及316 类工作岗位和403 类专业,涵盖急需紧缺人才岗位5.8 万个。从未来3年至5年紧缺人才需求情况看,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最大,为47.32%,占需求总量的近五成[9]。因此产业持续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庞大。但是关于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数量,需要较为科学的把控,专业招生人数需要监测产业需求,把握市场导向。本研究对广佛肇51所高职院校中所有开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且根据往年的统计数量来预测未来三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招生人数的发展情况,以此来判断产业与专业招生人数的契合情况。由图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方面,无论是专业布点数量、专业数量,还是专业招生人数,都呈逐年增长趋势,近三年保持在一千至两千左右的人数增长。预计未来三年,三市高职院校内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三年后预计相关专业招生人数可能突破两万人次。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招生人数与目录统计需求人数来看,还存在一定差距。
图4 2018—2020年战略性新兴专业招生人数、专业布点数、专业数量变化趋势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经济发展前景下,高职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整个湾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目前广佛肇三地,广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布局集中的状况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高职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集群的均衡发展,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在各地区进行规划时应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对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高职院校自身可以适当整合集中专业相关资源,组成与产业相对应的专业集群。例如佛山市目前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集群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佛山市高职院校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佛山市现有产业集群整合校内资源增加建设相关专业群,佛山市环境保护类/安全类的专业布点属下专业较多,可以把专业基础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学科整合成为面向佛山市安全应急与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专业集群,成为比单一专业更为强大的专业集群力量,助力产业集群的发展,从整体上增强专业与产业的适配性。在高职院校对相关专业进行整合的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在产业集群资源发展方面对暂时发展困难的地区要进行有效的资源调配,使高职教育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都可以根据湾区发展需求均衡布局,缓解目前资源集中的现象,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10]。
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高校和产业既是一个联合整体,又有各自独立的分工与作用。若想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联合各自优势发挥功能与作用。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是一个具有复杂系统的科学工程,不仅需要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来自政府的主导和社会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协助与信息方面的支持。首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主导成立专业规划小组,成员应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行企专家和学生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综合各行各业专业意见和企业需求。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需要政府每年根据市场动态发布的人才需求预测信息,结合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同时,立足于每一所高职院校具体情况、专业规划和资源条件,组织制定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11],及时、专业地将市场需求反馈给高校。再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务必引入市场要素,建立第三方专业评价机制。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不在市场和企业生产的一线,对企业相关需求察觉具有滞后性,对专业设置的判断难免出现狭隘性。依托第三方机构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进行动态评价与诊断,并结合机构出具的专业建设质量数据,建立分级专业预警机制。最后,依据专业机构的诊断结果,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情况与现有资源科学制定专业调整方案,具体包括调减、停招、撤销合并、创立新专业等。及时对本校的专业结构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人才供给侧与人才需求侧的供需错配,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和社会摩擦性失业压力,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效力。
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中最具活力的资源,理应发挥出人力资本对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力和对产业以及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应和企业联手合作,分别在三螺旋结构模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构建高职技能型人才资源库。三市高职院校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与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的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技能人才资源库。首先,高职人才库的构建需要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例如企业紧缺哪些专业的人才是需要高职培养的,该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哪些技能,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可以基本符合企业单位用人需求,等等,以便高职院校精准了解企业所需,掌握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其次,高职院校和企业利用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相关技术共建一个信息公开透明的高职人才交流库[12]。企业可以在人才库中定期发布相关用人需求,高职院校可以把相关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学历信息以及相关专业证书信息发布至技能人才资源库,类似于国家鼓励并在近些年逐渐兴建的学分银行,高职生的学历情况和技能证书都可以在人才资源库中查询。三市可根据区域内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构建属于区域内的高职人才资源数据库,供企业查询所需要的高职专业人才。高职技能人才资源库的构建,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能为毕业生减缓一定的就业压力。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容以及高职生综合能力素养有了较为全面的具体的了解,在高职生毕业前就直接与学校签约,一键式“下单”专业人才,实现三地专业人才资源互相流动与补充。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提升高职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适配性,将会进一步推动广佛肇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同时也会提升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对广佛肇三地高职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适配策略,既可以针对广佛肇地区的相关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又可以将相关经验迁移到其他类似于广佛肇区域联合发展的地区,为发展情况相似的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各个地区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汲取有益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经验,促进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