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2021-03-11 13:15邹伟全张晓东亓晓彬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

邹伟全,张晓东,亓晓彬

(1.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2.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545)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的英文单词“Mechatronics”是由日本人在1971年创造的一个新词,是由“Mechanics(机械学)”的前五个字母和“Electronics(电子学)”的后七个字母组合而成。1983年,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给出的定义获得了国际上较为广泛的认同,其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控制器技术、传动技术、软件技术及网络技术六项技术。[1]在我国通常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即“在机械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进行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2]。

笔者所在单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于2016年12月立项为广东省二类品牌专业建设点[3],并于2020年11月顺利通过验收[4],专业紧密结合学校行业背景,培育和推行专业特色发展——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需要,培养面向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品牌专业建设政策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等文件精神,广东省于2015年9月正式启动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计划(粤教高函〔2015〕189 号)和品牌专业建设计划(粤教高函〔2015〕191 号),而根据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文件[5]精神,将“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都归类为“品牌专业”,分别为高职教育一类、二类品牌专业。一类品牌专业建设目标为“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二类品牌专业建设目标为“产教深度融合、特色鲜明、高水平、全省一流”。

(二)政策要义

以“服务区域发展,强化专业特色,争创一流水平”为政策总要求。首先,要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面向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其次,要强化专业特色,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行业背景特色和学校办学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切实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再次,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建设机制、内涵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对外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乃至对其他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三)指标分析

项目建设包含了六大任务十三项分任务,共二十五个关键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品牌专业建设指标分析

续上表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品牌专业建设实践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品牌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围绕“特色鲜明、全省一流”的总体目标,紧扣“具备全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6]基本要求,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总目标为: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对接轨道装备制造及维保行业,面向珠三角地区“订单式”培养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制造、维保等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广东省品牌专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专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专业师资、教学条件、教科研水平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名列前茅,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建设期间至少取得2 项国家级和6 项省级标志性成果。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品牌专业建设内容

围绕“特色鲜明、全省一流”的总体目标,制订了《建设方案》和《项目任务书》。任务书紧扣指导性文件基本要求,从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专业特色、教学条件、社会服务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六个方面,细分为25 个具体任务,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建设内容具体可行、责任到人、经费预算合理、推进措施可行。三年来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取得了预期成效。

1.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践,以“产教一体,寓学于工”[7]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改革带动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建立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工作站、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发适应广东省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改革:从打造“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维保”特色、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标准、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探索中高职连贯培养体系,开展了面向中职的自主招生工作,并在校企共同授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建设。为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以及“机械创新设计与知识产权运用”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依托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教师工作室”[8]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同时积极开展各项学生社团活动,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选拔学生参加全国和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大赛、电气设备装调大赛等),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建立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每年撰写年度专业质量报告,为专业发展提供指导,保证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

2.教师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将教师参加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开展教研教改、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专利申报等纳入教师岗位职责及工作量计算,形成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2个月下企业实践锻炼,以便积累一线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成立由轨道交通行业技术人员、职业院校专家、校内专业带头人等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支持专业带头人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专业带头人担任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经过三年的建设,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企业与教师组成的三个双师工作室,均通过校级验收,团队于2019年被评为教学创新团队。

3.专业特色

依靠学校深厚的行业特色背景及与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本专业立足于培养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训基地配套以及与企业“互聘互派”建设“双师团队”等各方面开展专业特色实践,形成了强烈的个性化特色。基于专业特色优势及良好的校企关系,常态化为珠三角城市地铁公司开展“订单”和现代学徒制培养。

4.教学条件

项目以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引领,迭代更新教学资源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 门,参与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 个。公开出版了《车站电梯维修》等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系列特色教材6本;建成了“电气控制与PLC”等8 门慕课课程(含创新创业课程)。

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中,重点打造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夯实基础,强化特色”思路,建成了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专业课程均具备“理实一体”教学条件。校内实践条件升级建设情况见表2。

表2 校内实训基地升级建设情况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对接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地铁等10 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跟岗实践、顶岗实习、“订单”就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

5.社会服务

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激励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开展社会服务,整合双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研究所(中心)资源,积极开展横向项目研究和技术服务,以“送教上门”等方式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社会服务项目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社会服务项目统计表

6.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去德国等国家学习交流职业教育理念,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立姊妹专业关系,定期选派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同时,与国内相关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互派教师和学生定期进行交流。

(三)建设成效

经过三年的建设,完成了7 个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建设目标为2 个)、11 个省级标志性成果(建设目标为6 个)、14 个校级成果(建设目标为10 个),建设成效及成果数量超过预期,专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9年获得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函〔2019〕10 号)认定为“骨干专业”,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由于学生的专业特色与技能突出,其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8% 以上,根据麦可思跟踪调查结果,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满意度达到90% 或以上①(如图1所示),在省内兄弟院校乃至全国骨干校同类专业中相关指标排名均居于前列。

图1 项目建设前后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数据对比

四、品牌专业建设的思考

从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加强品牌专业团队建设及培育品牌专业建设成果等方面进行以下总结分析。

(一)及早谋划,按计划推进

按照上级要求,一类品牌专业建设期为四年,二类为三年,建设内容六大任务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方方面面,环环相扣,必须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并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才能够按时按质完成好建设任务。

(二)分工协作,重视团队力量

团队作为工作组织和实施的主动实施者,团队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关系到能否发挥集体优势,形成合力。教学团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决定力量,团队的个体水平和组织方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品牌专业建设中,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并从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都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机制先行,注重成果提升和培育

品牌专业建设落脚点在于“服务区域,强化特色,争创一流,辐射带动”,通过六大任务的建设,建立健全可持续、可复制的机制,促进本专业形成特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校企协同发展良性循环,并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带动校内专业(群)发展,辐射兄弟院校相关专业。

在良性机制驱动下,促动建设成果的提升和培育,从校级到省级、国家级(或国际性),从小范围到全覆盖,以点带面,从平面到立体,系统化设计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五、结语

品牌专业建设,有效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下一步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引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线上线下资源的配套协同建设,以校企共建“企业工作站”“大师工作室”为媒介,以“继续教育+ 企业轮岗+ 课题研发”的综合性培养方法,加强专兼师资队伍建设,结合推进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体系,修订、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爱国敬业、具有国际视野、能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注释:

①根据麦可思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对应年份相关数据整理。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