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1-03-11 13:15隋立国焦红卫吕思超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所有制航空办学

隋立国,焦红卫,吕思超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一、产业学院建设背景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共识。2017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是新形势下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对于推进专业升级改造、提高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2]。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中明确“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2020年1月《教育部山东省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发布,为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指明方向,为职教改革与发展落下一记重锤。职教改革下如何实现产学研优势、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打造育人特色,成为当下急需探索和研究的命题。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2020年9月,山东省提出深入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明确办学形式、设立要求及办学管理,在财政拨款、融资、税收、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这一政策的提出,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混”促“改”,推动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2017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对接航空产业,以产业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共同发展为原则,与山东新锐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北京华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混合所有制的航空产业学院,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深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产业学院创办和运营不设股份限制,各方可根据自身实际以及产业学院不同阶段的办学需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约定投入相应设施和设备,须经三方聘请的专家组论证认可,且必须满足航空产业学院的办学需要。校企双方共建航空产业学院,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发挥了企业在实践育人方面的前瞻性优势,创新体制机制,运营中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环节,充分发挥了企业属性优势[3],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产生了1+1>2 的效果。

二、航空产业学院“五化六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航空工程学院,作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校企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在航空特色育人方面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托学校、企业双主体,深入推进“五化”改革办学模式,实行“六协同”育人机制(见图1),实现航空专业与航空产业的精准对接,加快专业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1 五化六协同育人模式

(一)全面推进“五化”改革办学模式

1.管理体制现代化

充分发挥企业既掌握行业先进技能又贴近市场用工需求的突出优势,学校联合山东新锐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北京华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航空工程学院,以联合办学形式,让企业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在组织管理方面,学院设立董事会,其中董事长1 名(学校分管领导担任)、副董事长2 名(校企各1 名)、成员2 名(校企各1 名),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行使最高决策权。通过董事会选举出监事会,从出资方推荐的人员中产生,对董事行为进行监督。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由董事会提名研究聘任,主持日常工作,定期向董事会汇报工作。通过董事会聘任管理层,形成两会一层运作机制,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权利分工协调的治理结构[4]。

2.运行机制市场化

在保障教学、实习、实训、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赛、实践项目开发等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在科研、技术服务和创业等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的过度干预,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的方式配置资源。在航空工程学院建设过程中,山东新锐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投资近千万元,购买罗宾逊R22 和罗宾逊R44 直升机各一架,招聘飞行员两名,同时招聘两名机务人员和一名航务人员。北京华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看到固定翼机是个缺项,购买一架固定翼机并派出人员参加驾驶培训。面向社会,基于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地方优势进行集中布局,普及航空科普教育、空中巡查、医疗急救、应急抢险、农林生产防护等社会公共航空服务,积极培育航空文旅、飞行培训、通航服务等通用航空全产业链。成立“社区教育暨中小学生航空科普实践基地”,为潍坊市及周边社区居民和学生提供航空科普知识宣传以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目前共计52 批次,达两千人次。充分利用学院既有直升机又有独立空域的优势,开展直升机旅游、农林喷洒、紧急救援等,共飞行一千八百多架次,共创收2500 万元。积极对外开展企事业单位员工文明礼仪培训、普通话培训以及商务接待服务等,共创收5.2 万元。通过市场化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的方式配置资源,摆脱了对政府资源的过度依赖,激发了多重活力,使校企合作办学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3.产权归属明晰化

航空工程学院在资本引入方面涵盖公办高职院校、境外资本、民营企业资本等多种形式,最终形成共同体结晶。合作各方以补充协议方式明确投入的资金、房屋、设备名称及投入时间等,不按约定按时足额投入的,要承担违约责任。合作各方投入的房屋、设备等产权归属不变,仍归投入方所有。学院成立后向合作各方出具资产清单。学院对合作各方确定的用于维系学院教育教学的财产享有管理和使用权,不承担在合作各方名义下发生的一切债务;依照合作办学协议书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享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各项财产,包括不动产及动产,均不得为任何一方自身所负债务设定担保或转让、抵押,学院存续期间,非经董事会通过,任何一方投入财产不得撤出。

4.合作办学制度化

构建校企合作制度化保障体系是校企合作健康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是调动多方积极性,在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等方面实现共赢,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基础。航空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和途径,与山东新锐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细化双方权利和义务,共建校企合作专业。校企合作成立董事会,制定并通过《航空产业学院章程》,确立了两会一层的运行机制,制定明确的组织管理制度,明确人员分工,细化议事流程,共谋专业大发展。制定《航空产业学院资产设备管理规定》,明确产业学院只接受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举办者投入的设施和设备等产权归属不变,仍归举办者所有,实施“谁投资谁受益、多投资多受益”的原则,学院只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并通过协议形式明确各方投入的设施、设备及投入的时间,不按照约定完成的承担法律责任等。通过在共建共享研学基地、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参研高层次质量工程项目等方面的同向同行,共同发力,逐步形成了“管理机构层次化、合作内容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体系,确认了校企双方的协同责任,实现了双方的利益共赢。

5.社会服务常态化

航空工程学院立足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整合合作各方资源,积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为民政部航空紧急救援中心、山东新锐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北京华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广东白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部门和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近800 人,共同协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十几项,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和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贯彻国家有关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依据现有的青少年航空教育的基础,努力赶超世界青少年航空教育的潮头,力争实现中国青少年航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青少年开展航空基础知识普及教育,是利国、利军、利民的一项战略性事业,对于激发广大青少年航空报国热情、培养航空后备力量、传播航空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目前在全国已经建成航空研学实践基地5 个,正式运营基地3 个,即新锐通航(青州基地)、驭风航空(日照基地)和华夏航空(重庆基地)。结合当地资源,进行区域产业链开发,提高当地的航空科技教育的高度,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依托罗宾逊R22 和罗宾逊R44 直升机,学院主动联系山东省通航主管部门、潍坊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县市区,力争在航空救援、旅游资源开发、农业和林业生产等领域加强合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二)创新“六协同”育人机制

航空工程学院成立了校、企、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协同育人,充分整合高校、行业及企业资源,建立“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用、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的六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5]。在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和合作路径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

1.共建校企合作专业

校企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航空工程学院,面向航空领域,与山东新锐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共建四个航空类专业:空中乘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以及直升机驾驶技术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实习就业指导方案,积极开展“冠名班”订单培养,探索与实践“分类培养、特色育人”项目。在空中乘务和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两个专业分别成立空中乘务国际班、“新锐”优秀技师实验班,以英语特色和学生养成教育为特色,校企共建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成为航空专业建设发展的新亮点。

2.共同建设专业课程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山东新锐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广东白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企业专家,带领公司技术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一起,共同开发教学项目和案例,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引入课程和教材,不断加大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力度,突出了实践育人特色。一方面,对接产业,遵循“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原则,体现“工学结合、能力为本”指导思想,针对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共同进行研发设计;另一方面,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构建以“基本素质、岗位能力、能力拓展”为内容的“三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近几年,完成了3 门核心课程的资源库建设。

3.共同编写航空特色教材

依托校企深度合作优势,积极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学习内容,校企共同编写《民航安全检查实务》系列教材,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材资源,包括教学课件、实训指导手册、考证模拟理论试题库等,实现课、证、赛、练相结合。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研学服务质量,校企共同开发了将信念、使命、责任、荣誉、团队、纪律等社会个体所缺乏的一系列特殊素质融入到日常训练、培训、操作的一系列航空知识拓展特色研学课程。打造了以航空理论、户外实景演练、飞行员体能训练、飞行体验、手工航模制作等为模块的课程,出版研学手册1 本。

4.共同提升专业教学团队

依据互培、共用的原则,合作公司已为学院提供兼职教师10 余名,主要承担企业课程教学,重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学院每年派2—3 名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掌握航空业发展新政策、新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新招聘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时间一般为3—6 个月。通过双方的合作,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近三年,校企合作申报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2 项、院级教改项目5项,荣获山东省级教学能力竞赛二等奖2 项。

5.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为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山东新锐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北京华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企业,从建设理念、经费和技术上给予全方位支持。山东新锐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投资近千万元购买直升机、聘请飞行员、机组人员以及在模拟机场实训场所投资购买安检设备等,积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引入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目前建成集航空服务实训中心、机场服务实训中心、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中心、飞行训练中心等一体化的航空特色实践实训中心,这对学院实训条件的改善、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潍坊市重点实验室1个,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服务航空产业复合材料领域。校企共建潍坊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实现基地共享,共同服务地方研学活动。积极发挥直升机的优势,开展直升机旅游、农林喷洒等社会服务活动,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6.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专业好坏的重要指标。校企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航空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发展的新路子、新途径,共谋专业内涵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做到学以致用[6],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校企双方在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是以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为依托,构建“企业岗位认知体验—课程单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能力递进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7],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二是强化一年级见习、二年级跟岗实习、三年级顶岗实习“三段式”实习,通过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监控平台,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和服务,确保学生实习效果;三是大力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四是将职业技能大赛训练与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加强课堂教学中技能及相关素质的训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近三年,学生参加国家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3 项、二等奖14 项、三等奖2项。学生进入航空产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三、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校与航空企业紧密合作,创建航空产业学院,对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进行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提高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效益,也促进了区域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但是在长效体制机制运行、企业办学主体地位显现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范式,从而导致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实践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和障碍。

(一)二级产业学院独立性不足,没有真正发挥现代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优越性

作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由于办学主体成分的复杂和多样性,产业学院在运行和发展中的办学独立性不够[8],外部因素的干扰较多,无法保证产业学院独立建设和运作的高效和稳定,也无法保证教育教学管理以及重大事项决策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明显,在平衡两者管理、兼顾院校行政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上都面临两难的境地,难免出现产业学院教学管理中行政色彩过浓、管理职能错位或越位的情况。目前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科学合理性不够,董事会和理事会无法完全独立行使重大事项决策权利,校企共赢的机制难以得到长期的保证,从而挫伤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二)企业参与高职办学的主体性不明显,难以形成良性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企业参与高职办学主要是为响应政府号召,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另外,在合作办学中,高职院校认为企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企业人员在高职办学中的话语权几乎被边缘化,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导致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主体办学意识不强,企业投资办学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设备购买为主,更深层次的合作如知识、技术、管理等很少,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意义大打折扣,消极因素不断增加,校企合作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此外,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机构缺乏,没有创建校企深度交流的合作平台,合作办学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化严重,未实现向纵深发展、内涵式发展,难以形成良性的长效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育人的根本目的难以得到保证。

(三)教育教学常规与企业经营变化存在冲突,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化

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最终目的在于专业人才培养。但是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自身有一定规律,这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是不同的。企业生产经营离不开市场大环境,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产业学院课程教学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分阶段、分学期有规律地进行,这必然会出现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错位、难以协同发展的问题。另外,为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标准,企业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要求较高,但是由于受限于教学部门对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学分和学时设置的规定要求,也很难保证学生实践实训学时数,影响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产业学院良性发展的对策

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一个需要立足全局、统筹规划的系统化大工程,应充分调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多方主体的办学热情和主动意识,联动实施、同向发力,才能将产业学院建设推向更高层次,实现长久良性发展。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治理结构,保证产业学院运行发展的独立性

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产业学院重大事项独立自主决策提供重要前提和法律保障,也是为了保护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利益的合法权益。从国家层面,要加快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步伐,为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高职教育的门槛,为民营资本获取合理利益提供良好的制度外部环境,解决民间资本参与高职办学的后顾之忧,为独立运行的产业学院发展提供保障。2020年9月,山东省发布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在财政拨款、融资、税收、土地、产教融合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在政策规定下,混改后仍保留公办性质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享受公办院校的生均拨款。鼓励银行创新多种方式融资形式,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企业,按规定提供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非营利性混合所有制办学机构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政策,可以经政府批准以划拨方式享受土地使用权,并在政策上对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企业的产教融合项目有一定的倾斜。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地将会大大促进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同管理模式[9],建立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创新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关键,也是必需。实施以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作为二级产业学院治理体系的基础,建立健全产业学院独立决策、贯彻执行、监督反馈、持续改进四者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的治理体系,确保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力、改进得法,保证产业学院持续良性健康发展。

(二)构建多层次的校企合作能力提升机制,实现利益相关、多方共赢

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不管是协同育人还是价值创造等方面,都离不开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只有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才能实现协同育人的发展目标。混合所有制学院要真正实现“混”的内涵和实质,要积极拓宽引资渠道,充分利用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形成社会资本、企业入股、院校参与、校办企业资金产出等多种形式的混合模式,以竞争合作促发展,以利益制衡促规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共建”的混合式多元化办学机制,投资元素也要由硬件设备向人员、技术、管理、服务等深度合作延伸,实现合作内容的多样化,丰富混合所有制的内涵。另外,学校要学会合理“让利”,保障企业投身职教改革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合作共同体的建设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资源整合力度,紧抓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在人力、物力方面实现优化配置,构建一个集学校、企业、学生共需的紧密合作型利益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共同发展。

(三)找准校企合作办学的契合点,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实现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深入改革与发展,需要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适当扩大产业学院办学自主权,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行业需求与专业课程、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将学校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0],达成共识,找准契合点,实现校企共赢,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旧动能转化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实现人才强省、人才强国战略。

五、结语

混合所有制航空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实践,成功将资本有效地转化为良性的经营业态,实现了保值增值。通过产权归属多元化、管理方式现代化、共建共享共赢的途径,将双方的需求利益融合,筑牢了校企合作的基础,实现了产教真正融合,打造了校企共同体,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效益的外溢性和地方政府的服务性,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以便更快更好地扩大公共服务功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1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服务供给质量。混合所有制办学需要建立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深度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推动形成多元办学格局[12],优化职业教育供给,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切实提高企业投入高职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以“混”促“改”,为混合所有制高职办学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所有制航空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闪电航空”来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航空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