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九娣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年级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敏感感知。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改变教学思想,转变课堂角色地位,以及在教学课堂应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新内容与旧知识进行良好结合,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到合作的意义,从小组同学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完善自己的思考模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本文中,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高效课堂教学过程,探究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教学;具体构建策略
引言:
在小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依据合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正确学习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以后更深层次的接触数学知识能更加高效,让学生在接触新领域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可以与小组同学或者是同桌之间积极讨论相关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传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吸取他人不同角度的想法,完善自己对这一知识内容的印象和整体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能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于学生对以前所学旧知识进行联想,方便教师的教学推进工作。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新内容进行思考,结合不同旧知识进行推导,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对新内容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能学会自主探究定义以及意义等。在课程结束即将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在统一节奏时,对新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方便学生在复习时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范围。
一、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
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需要首先做到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区别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各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智力因素等等。首先应该从了解学生个性和性格特点处入手,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是否强烈,以及对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有益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鼓励语言和奖励政策,帮助学生产生强烈自豪感,接下来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进行充分了解,可以从生活实际中引出具体问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且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给予适当机会,引导学生对新内容进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用心学习内容,去积极解决生活中各种数学问题。并能提供一些有效结合多方面知识的应用题,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能正确理解以及良好应用,运用由浅入深式教学思想,为学生设置具有坡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能运用自主思维积极解题。
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内容。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7课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生活中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吗?你们可以给我举一个例子吗?你们觉得他们两个的特点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呢?”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同时,还能拓展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对知识进一步接触的过程中,可以更高效的理解本节课内容定义。最后,教师与同学共同给出问题的答案,也就是本节课主要的知识定义:“长方形是对边相等且平行,正方形是各边相等且对边平行,他们两个之间的不同点就在于邻边是否相等的问题,其中,正方形可以是长方形,长方形不能是正方形。”这是需要学生正确记忆的点,也是需要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辨别区分的重要知识点。
二、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运用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适当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可以更易于接受,也能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知识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保证自己对知识点的学习质量。在练习应用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广泛性,帮助学生寻找到更多符合学生学习现状的应用题,帮助学生达到练习应用知识点解题,丰富知识层次,还可以结合其他旧知识去解除综合性题目的教学目标。适当丰富教学内容,教师掌握课堂教学节奏,保证学生能理解的前提下,才进入到下一阶段。
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第7课《图形的运动(二)》时,可以适当结合之前在二年级下册的第3课时所学习的《图形的运动(一)》的相关知识内容,并且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幕布上向学生播放一些动态图画,让学生能对其图形的运动过程,进行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也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在明确的图形变化过程以及产生的现象下,真正理解该节课的知识内容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还可以为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例如,轴对称在生活中的有春节贴的窗花,保护森林的环保标志,京剧中的脸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还有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也都是轴对称的,例如中国的赵州桥,英国的塔桥以及法国著名的旅游打卡圣地——埃菲尔铁塔。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听讲的效率的同时,这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辅助用具,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适当对学生进行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率,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跟著教师的节奏,随着教师的引导,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
三、合作学习,体会合作意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在理解问题时的完整性,和对知识的整理能力等等综合方面,帮助学生分成学习互助小组,让学生能依据互助的特点,在小组内共同探究新内容,复习旧内容。 并且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新接触的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和探究,发表自己的想法,结合他人的思路,创新出不同的思考角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能在不同的角度下对同一问题进行探究,完善学生在思考时的完整性,让学生能跳出主观思维,更加客观理性的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问题《鸡兔同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题目后,与小组同学进行解题思路的探讨,首先要总结给出的已知条件,然后根据要解出的问题,综合所学知识点,确定解题方向,最后完整解题思路。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该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先设想笼子里都是鸡,算出共有多少只脚,用脚的总数减去此时算出的鸡的脚数,已知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两只脚,用多出来的这些脚数除二,就是笼子中兔子的数量,再用笼子中头数量减去兔子的数量,剩下的就是笼子中鸡的数量。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问题《找次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例题:“如果在9个商品中,就一个次品,那么最少需要测量几次,才能保证一定找出次品?(已知次品比合格品轻。)”把9个物体分成3份,每份3个,利用天平首先称量其中两份,如果这两份平等,那么次品就在剩下的一组中,如果两份不相等,次品就在重量轻的那组中,再重复这一步骤,运用相同思路,就可以找出次品。则最少称量两次就可以找出次品。
结束语:
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能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习知识的层次,让学生在小组学习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结合他人的思路,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方式,并能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意义,对学生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郭海霞.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 小学生(下旬刊),2021,(10):55.
[2]喇晓红. 小学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措施探究[J]. 考试周刊,2021,(74):34-36.
214650170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