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1-03-11 23:08母世勤
天府数学 2021年18期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教学实践

母世勤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对于小学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工作思路,不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轻松,更愉悦。产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对于知识的兴趣,克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畏难心理。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有效达成上述目标。

关键词:教学实践;六年级数学人教版;有效问题情境

一、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小学基础教育课程的重中之重,为今后数学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训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小学生特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结合小学生思维模式尚不成熟、学习能力较弱等特点,调整改善教育教学方法,辅以新型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引发对于数学学科学习的兴趣与热爱。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尚不成熟、自主学习意识较为薄弱、理解接受能力有限,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更具有深入浅出的特性。而数学学科抽象的特点又使得教育环节的难度加大。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转变态度,采用更具有趣味性的教育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加具像化、趣味化。而有效问题情境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通過各种情境的代入,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思维得以在其中展现。有效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对于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知识点、重难点进行针对性情境的设计,帮助学生们对于不同题目类型之间进行比对,便于更好的理解与掌握。[1]

不仅如此,有效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科层次性的构建。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层次性,所以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注重不同类型题目之间的交互。通过情境之间的交互,使得逻辑概念层层递进的铺述展开,让知识点之间通过情境串联,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通过同一个有效问题情境的层层递进式的讲述与展开,让原本枯燥的知识获得趣味的同时,也能够使逻辑通过一个个有效问题情境的设立被串联,更为方便的被接受。同时,有效问题情境有助于构建过程评价体系,让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更为多元化、立体化。不再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可以在构建有效问题情境时,让学生更具有参与感与体验感,构建过程中掺杂过程评价部分,让学生们有动手实践的过程,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有效理解,更能够培养对于数学学科的好奇心与热情。

三、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通过实际生活切入、实践动手操作与设计情节等模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通过不同知识点的把握、与生活的关联度等方式进行评估不同情境间效力,根据学生掌握接受程度等确立下次有效问题情境的构建方向。需要注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要紧密结合学衡的“最近发展区”[2],不会由于问题难度低,使得学生没有探索欲望;也不会由于情境较为复杂而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望而却步。

(一)通过实际生活切入创设情境

当学习到“时间及相关计算”时,可以通过实际生活的情境进行切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钟表、时间等问题的探讨进行切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在生活之中的运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教室内的时钟进行实际操作,进而探索其计数机理、运行逻辑等知识,在做题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通过绘画时钟等方式,探寻式解题。通过实际生活从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更加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将抽象、复杂且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化,通过对于实际生活情境的思考得出解题思路,巩固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后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通过实践操作切入创设情境

以除法与分数的教学过程为例,可以通过将苹果分给同学、将一个苹果切割为几份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动手参与,用实际物体进行学习计算,了解出发及分数等相关基本概念,用切分好的实际物体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通过切实存在的、被学生自己动手分割的物体,能够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趣味性,同时有助于初次接触分数等较为复杂概念的学生们更加生活化,更加简洁的了解其含义与应用场景。通过实践操作作为切入点创设的有效问题情境,更加贴近于真实生活,可以在初期掌握理解阶段辅以教具等物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与数学逻辑,大大降低了数学学科入门的难度。也能够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亲身动手实践体会其含义与内核,拉近数学概念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通过设计情节切入创设情境

通过故事讲述、现象阐述等方式设计情节,将问题从“封闭式问题”向“开放式问题”进行转化,使得学生有参与感与成就感,通过在教师设立的情节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正反馈,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比例尺问题”时,可以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情境,通过比对地图与学生行走实际路线进行类比,通过多次情境设立建立起知识体系,让学生体会到“比例尺问题”解题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情节时,情节需要具有展示性,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而且设计的有效问题情境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之中时能够接收到新信息、新知识,但又不会偏离课堂主题。

总结:

随着对于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升,也在不断的考验教育工作者不断推陈出新,通过新型有效问题情境的设立,达成素质教育之内核。而通过实际生活切入、实践操作切入以及通过设计情节等方式,辅以教育思路的转变,控制情境难度,就能够达成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促进对于重难点的掌握,减轻学生畏难情绪等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苏秀娟.课程教育研究.2020(33).

[2]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相关探讨[J].付翠平.新课程(小学).2019(04).

3623500338287

猜你喜欢
有效问题情境教学实践
例说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三化”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