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时期,教师要培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着力挖掘学生的深层次认知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改变碎片化教学的现状,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数学知识,推动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的认知结构,教师要积极组织单元教学活动,从单元的层面上设计教学,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中,逐渐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2-0076-03
作者简介:牛海宏(1988.7—),男,藏族,临潭县总寨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实施单元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机械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基于学生主体来实施单元化的教学,促进教育向着整体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然而,实施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不够明确、忽视学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就导致单元教学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因此,要想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角度来实施单元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真正从知识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让学生有意义地构建知识,以期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预备阶段的对策
(一)解读教材,搭建单元框架
1.基于新课程标准解读教材
教材是实施单元教学的基本依据,其中蕴含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站在统领整个单元的角度上,对教材上的单元内容进行审视,了解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并分析整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保证单元教学设计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过程中,笔者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对每一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进行探索时,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操作活动,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实践中促进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单元教学方案时,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到“探索”这个词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多展开实践探究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1]。
2.解读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重解读教学内容的本质。在数学教材上,一般会涉及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大多只能了解数学知识的表象,无法体会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站在“高观点”上对教材进行解读,在单元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数学教育的深度。例如,针对小数的概念,教师要认识到,在教学时可以从十进制的角度进行反向延伸,从而得到小数的概念,如此,可以讓单元教学变得更有深意。
其次,教师要从整理知识脉络的角度上梳理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知识点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在实施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及之后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探索本单元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施单元教学。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过程中,笔者对小学数学阶段涉及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进行了纵向的梳理,以此来判定本单元的重要性。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很多关于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如在一年级(上册),就有“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等,给本单元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学生之后还要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等知识。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在于让学生梳理加法和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分析学情,衡量学习需要
1.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现如今,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途径去学习,大部分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很有可能是高于教材起点的。因此,教师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设计出更加合乎学生需要的单元教学计划。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笔者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发现很多学生已经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实施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呢?在对学情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在课堂上设计用“已知”探索“未知”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掌握学生的学习节点
小学生存在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认知方式的特点,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难点,这些难点、重点以及疑点,就是学生的学习节点,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教师设计出更加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因此,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节点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圆”这一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对“圆的周长”这一节内容之中“π”的含义很难理解,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围绕着“圆的周长为什么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让学生能够高效地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在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引出学生的猜想和想象,让学生在“减一减”“比一比”等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印象,之后再引导学生使用“绕绳法”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和产生过程。如此,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过程中,针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个知识点,笔者发现班上很多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为什么相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相加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使用了信息技术,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中的原理,实现数形结合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计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对策
(一)设计目标,精准定位单元教学方向
在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充分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要形成清晰的目标意识,基于深度学习的需要来设计单元整体目标,分析学生经过单元学习需要获得哪些知识、经验、能力和情感上的进步,从而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指引。教师在定位单元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从学情出发,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讲解,增强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可操作性。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单元的过程中,笔者对目标进行了三维设计。在知识和技能的角度上,目标设计为: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可以正确写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竖式,使用学到的加减法计算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上,目标设计为: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小木棒的操作活动,感受积累数学表象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目标设计为: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并且懂得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理解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样,通过制订详细的目标,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组织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活动。
(二)调整内容,统筹安排单元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不能只依赖于教材教学,而是要学会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编排,用更加符合学情的单元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认知结构的系统性,使学生养成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意识。
1.立足联系,整体构建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可以立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教材进行整体的建构,帮助学生去探索如何解决同一类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两个知识点原本不是安排在一起的,但是笔者对这两节内容进行了整合,实施基于“交换律”的整体教学。这样做的原因,首先,乘法的“前身”就是加法,从本质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次,从交换律的定义上来讲,交换律就是将一个算式当中两个数的位置进行改变,但不会改变原本的计算结果,所以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两个概念模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最后,从学生的角度上,学生在学习这两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都要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因此,将这两个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依据内容,整体规划
在实施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明确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需要采用实践活动还是合作探索的手段,并分析哪一个知识点应该放在前面,哪一个知识点应该放在后面,从而实现单元教学的整体规划。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深刻的了解,明确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有的知识点对学生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而有的知识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作为主要的目的,帮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感受数学规律。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性质,整体规划单元教学活动。
(三)精心设计活动,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1.引起认知冲突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旺盛,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让学生认識到自己原本掌握的知识已经无法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地学习,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中。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过程中,针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一节内容,笔者创设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买书”情景,并告诉学生,学校最近打算要扩充图书馆,为了实现目标,一共购买了( )本绘本,计划给每个班级分发( )本,那么可以将这些绘本分发给多少个班级?如果让你来完善这个背景,你可以从3、92、30、1.5这几个数字当中挑选出哪几个数字来使用。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有趣的,区别于以往的单纯计算,能够引导学生以猜谜的方式参与进去。当学生都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笔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结论,发现学生得到了多种结论。这样,教师通过看似简单的情景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提出探究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实施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时,教师也应当结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提出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思维的问题,帮助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获得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懂得为什么“两组对边互相平行”这个条件可以用来判定平行四边形,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强调教材书上的结论,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笔者将这个共性问题在课堂上提了出来,让学生一起去思考,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
3.促进变式训练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摆脱外在因素的干扰,专注于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探索。因此,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思维方法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学会用迁移的态度构建新知识。
例如,在“表内乘法(一)”的单元教学过程中,笔者创设了这样的变式情景:在一个教室里面,一共有4排椅子,每排有4把,那么一共有多少把椅子?有两排椅子,一排有4把,一排有6把,那么一共有多少把椅子?这样的变式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抓住解决乘法问题的关键,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好的发展。
4.注重生活实践
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落实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教学中注意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建立联系。
例如,在“位置与方向(二)”的单元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相应的校园实践活动,在学校里面放置了一些“宝藏”,并给学生提供了藏宝图,让学生利用藏宝图去寻找宝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概念,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实践的经验,促使学生做到数学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结 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新视角上,结合对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对应当在数学教育中帮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使学生经历怎样的数学学习活动等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构建出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单元教学方案,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陆鹏程.基于学情分析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44650170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