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

2021-03-08 11:39杜煜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学习共同体双师型

[摘要]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要完成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必须打造适应时代诉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符合后疫情时代教师成长的行为逻辑,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创新理念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成员选取、主持人选拔与培养、共同体评价和监督等程序中要遵循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体现企业和高职院校关切的理念,以保障共同体的良性运转,为“双师型”教师反思并革新职业发展提供多维空间,最终为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奠定基石。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

[作者简介]杜煜(1989-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JSJYYB-092)和2019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基于文化自信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重塑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JYB2019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3-0057-06

“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中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 ①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的运行更加依托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建设水平。创新科技,发展新兴技术,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必将做出变革。“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变革的中坚力量,其职业发展路径也应顺势而变,凸显创新意识、协作理念和人文关怀。“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符合后疫情时代教师成长的行为逻辑,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和创新理念的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四方联动效应,构建协同创新、终身学习、良性发展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诉求

后疫情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更加依赖互联网,社会经济越发依赖思维和技术的创新。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必定成为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发展需要面临的常态化问题。

做强新制造、发展新服务,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长,需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工作范围由以往的某个固定岗位扩展至整个智能化生产系统,生产过程聚焦复杂技术问题的解决与技术创新的实现,不仅需要具备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代表的“硬技能”,更需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匠精神等“软技能”。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双师型”教师职业成长的门槛。

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应在提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等素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突出创新、协作和终身学习等意识的培养和行为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社会需求。而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更需要主体因素的参与,即教师自身具有强烈的成长需求。目前,“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呈现日益加剧的“内卷化”现象,教师队伍组织内部越发复杂,教师难以平衡各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发展仅在某个范围内,缺乏实质性的突破。内部生态的失衡与社会发展的诉求迫使教师成长,以求得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同时,自我成就的愿望促使教师主动成长,以获得更为乐观的身份认同。将“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自然无序状态提升为有序规划、自主推进的良性发展状态,其关键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引导和裹挟。学习共同体在关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中,着眼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从而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性关怀,这一点在后疫情时代尤为重要。

二、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共同体的概念应用于教学领域的首推者当属美国的大学教育。1990年,迈阿密大学把这种打破学科院系之间壁垒的学习组织正式命名为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y,FLC),它主要是指建立在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是共同体存在的精神动力,也是核心要素,而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基础力量则是物质性因素,即该群体必定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学习共同体强调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是教师职业发展从“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共同体是通过责任依存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有个人目的的综合体,因此它更利于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促进各成员的理解与反思,以满足成员的自尊和归属感,这一点与后疫情時代侧重人文关怀的诉求一致。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深度拓展、创新创业的呼声高涨等因素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新视角,也带来了新特点。首先,共同体要素的结构从基于同质性发展到基于异质性发展。共同体结构的异质性有利于维护“双师型”教师职业成长环境的健康生态,但如何实现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如何满足各成员的利益诉求,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其次,源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共同体成员从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到成员关系的“脱域”,跨地域建立的共同体实现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广义指称,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匹配和应用,在吸纳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同时,也使共同体的学习环境和实施方式更多地依存于互联网技术。最后,共同体进入强调反思的高阶发展阶段。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其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与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反思首先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这是创新的基础。高职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共同体对反思能力的关注更多地依赖于“反思性研修模式”的推行。“反思性研修模式”是指“高职‘双师型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企业实践‘教育教学‘学生指导,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历、实践经验、社会服务为思考对象,通过对自己实施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式及‘活动过程、‘企业实践的经历及‘社会服务活动结果进行全面的‘审视、分析和反省,清晰表达、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而自我进修、自主学习,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教育活动形式”②。“反思性研修模式”的实施主体为高职“双师型”教师,而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则为研修能力的顺利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构建主要包括成员的筛选和组织、主持人的选拔与培养、共同体的评价以及内外部支持等。其中,成员的筛选和组织是共同体形成的基础,主持人的选拔与培养、对共同体的评价是保障共同体质量的关键,支持系统则是共同体正常运作的动力来源。

1.“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构成。共同体主要采用基于项目和基于成员两种方式完成成员的筛选与组织。所谓基于项目是指围绕一个特定的教研难点、技术难题等完成共同体的组织构建。项目的选取遵循“发于企业困境,惠及教师发展,反哺市场经济”的原则,目标在于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组建过程通常包括“问题的产生—项目的生成—项目的提交与审核—项目的发布”。第一,由企业研发人员、一线技术工人、企业管理人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等提出在生产、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主题项目,形成文字后交由行业协会中的具体隶属部门。第二,由行业协会具体隶属部门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团体中聘请专家,组成团队,按照一定标准对这些问题做出取舍。对于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专家组联合校企双方的负责人建立合作目标,并辅助双方完成项目设计。第三,项目提交至行业协会,由具体隶属部门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实施的进度、资金来源与分配、成员结构等细节进行审核,并完成批复。第四,在行业协会平台公布项目,继而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下,由项目主持人召集所涉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联系人订立权责协议,促进合作落到实处。项目的完成时间实施弹性制,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达到所有成员认为满意结果为止的几年。项目组成员通常控制在10~15人,以更好地发挥协作作用,完成项目任务。

所谓基于成员的共同体,是由在教学和发展方面有着强烈需求的“双师型”教师联合企业相关人员组成,通常包括助教、处于职业瓶颈期的中青年教师、陷于成长上限的老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渴望从事实践创新的高年级学生、企业技师等。他们通常在工作和学习中感到孤独、被隔离,职业发展压力大,但都具有突破困境、提升自我的勇气和热情。这些个体有着相似的问题,其选择的领域主要是基于他们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可以是教、学、实践的困境,也可以是兴趣点。同基于项目的共同体相比,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凭借相同的志趣结成团队,成员人数较少,通常为5~10人;第二,学习内容更为具体,通常以阶段性的反思为起点展开深入研讨;第三,持续的时间较短,通常为几个月,以一个困难的解决为结束的标志;第四,接受政府监管的力度偏弱,共同体成员通常在行业协会的管理下,依靠成员内部的合作协议开展活动。

后疫情时代,经济的复苏与稳步增长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亟待创新技术的赋能以及政府的引导。因此,基于政府监管的项目研发可以为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更多驱动力,故基于项目的共同体构建更适应于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然而,共同体的构建根据目标的差异衍生出层次性的特征,基于成员构建的共同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可逐步过渡为项目研发共同体。

2.主持人的选拔与培养。主持人是指共同体中能够带领成员完成预定目标,并促进每个成员最大发展的人。共同体主持人的选拔应基于准确的角色定位和能力细分。“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主持人应扮演好七种角色,即经济运行的律动者、学科发展的前瞻者、学科创新的拓荒者、寓研于教的引领者、研究项目的规划者、项目实施的组织者、各种关系的协调者。在此基础上,主持人的能力又被细分为:对行业发展贡献能力,对学科走向的预判能力,对重难点问题的开拓能力,将理论更好地融于实践的引导能力,基于项目运行规律规划项目细则的能力,创设学习环境并组织项目成员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协调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共同体各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技术与具体行业的结合越发密切,因此主持人在具备以上能力的基础上,尤其需要掌握娴熟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弥补人际交流的不足。

行业协会具体隶属部门负责选拔共同体的主持人,选拔过程遵循以下路径:通过个人申报或机构推荐的方式产生候选名单—通过召开座谈会完成专家初审—拟定初选名单—帮助入选者尽快熟悉共同体的运作模式(包括共同体的目标、可能存在的障碍、希望得到的结果、管理过程的问题等)—确定主持意向—与行业协会签订基于项目的权责协议。

主持人是學习共同体的灵魂,主持人的选拔与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确保共同体的健康有序发展,行业协会应建立主持人数据库,在企业和高职院校中定期遴选后备人才,并开展系统化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共同体的成员、目标与主题、管理、活动和评价等方面,具体内容见表1。

3.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教师学习共同体评价是通过系统收集资料,对项目完成既定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判断的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对共同体的总体评价和对共同体各成员的评价两个方面。评价的有效实施须依托细致的评价维度、翔实的评价依据、科学的评价标准、权威的评价主体以及针对性的反馈等要素。具体评价过程见下页表2。

后疫情时代,针对共同体各要素的评价行为主要采用线上交流的形式。借助在线评测平台、电视会议系统、视频聊天系统、网络留言板等途径创建虚拟的沟通空间,采用量表、问卷调查、开放式谈话、反思日志等方法开展团队评价和自我评价,以增强评价的时效性、反馈的针对性。

4.共同体运行的支持系统。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启动和维持都与高校内外部的相关支持分不开。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文化这一主观因素和学习资源、交互工具及资金支持等客观因素。教师文化作为教师们所特有的范式的职业文化,唤醒了成员的自觉意识,在根本上促成了共同体的构建;借助何种工具学习什么内容等具体问题构成了共同体的活动主题,是共同体的实体架构;资金支持为共同体的持续、高效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师文化应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制度下,基于校内外的教育环境,通过职业活动所形成的职业意识、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文化作为教师群体的共同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是指导教师职业实践的行动纲领,专业化的教师文化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后疫情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外环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教师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是教师文化形成的内环境。在此内外环境的交互影響下,“双师型”教师借助教学、实践和研修等活动营造的文化氛围可概括为校企共生文化,即以理论性、学术性为主要特点的高职院校文化和以生产性、营利性为主要特点的企业文化的对接,从而创造了一种兼具职业性、教育性、人文性特点的校企共生文化。校企共生文化能够有效改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的现状,为满足“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各成员的利益诉求提供了理论途径,为共同体各成员的共享、共生、共成长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软环境。营造校企共生文化,一是要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树立以企业文化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将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融入教学、研修实践;二是将学校教育文化引入企业,促进学习型企业的形成,使企业中每个成员都具备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组织能够进行不断尝试与创新,改善与提高其适应变化的能力。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和高职院校四方作为维持教师共同体运行的重要外部力量,其利益诉求的满足是共同体开发学习资源的立足点。培养能够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人口素质的提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行业人才技能的提升能够为本行业储备人力资源,为后续创新和发展提供动力,行业协会由此分得红利。企业借助共同体优先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完成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为自身发展积聚能量。而培养适应并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性、人文性的根本体现。

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需要大额资金的持续注入,以满足信息技术的投入。然而,企业给予的经济支持时效期短,且多呈现公益性特征。因此,只有借助政府强制性的行政干预,才能使企业完成这种公共行为。同时,政府需要肯定并鼓励企业的付出,在政策上给予企业更为宽松的环境,在税费上给予补偿。另外,政府可为行业协会提供更多自主权,鼓励行业协会为创新的小微企业提供针对性帮扶,并联合媒体对企业进行宣传,使企业收获更丰富的社会福利,强化其增加文化投入的自主意识。最终,建立以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媒体、社区、社会公众协同参与的外部环境,以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合理运行。

后疫情时代,“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满足创新、求变的时代诉求,也须走出孤独、盲目的职业困境。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将众多利益相关体纳入学习体系,在政府的引导下,增加行业的自主性和监管权限,提升企业的参与度,拓宽共同体成员的学习领域,从根本上促进“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

[注释]

①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3.

②左彦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OL].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186[2020-12-1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LAST2017&filename=1016237471.nh&v=0Hkt1fN8Pj1nlRNdAHB3qxTn9A5hEB0hx5EAOXBAx%25mmd2FB9KzVtaRwnp%25mmd2Blx6cgDzEiU.

[参考文献]

[1]和震,杨成明,谢珍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逻辑结构完整性及其支持环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5):32-38.

[2]黄露,宋立丹,崔炜.我国“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热点与演进——基于中国知网1990—2017 年核心期刊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0-26.

[3]徐媛媛.政策工具分类理论的述评与建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0):95-98.

[4]黄达人,俞仲文,劳汉生,等.高职的前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6.

[5]李阳,段光锋,田文华,等.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政策工具选择——基于省级政府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2018(1):49-52.

[6]金星霖,周娜.基于情境观和校企合作的职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3):71-76.

[7]原霞.教师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56-161.

[8]曹晔,刘宏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及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19-23.

[9]李晓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卷化”及其破解[J].职教通讯,2020(6):85-93.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学习共同体双师型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