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育的基本路向

2021-03-08 17:00商诗娴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情感

商诗娴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寄予厚望,提出“新时代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的具体要求,勉励“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1]11,这对新时代青年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2]90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其生态精神、塑造其生态品格、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当前,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方面存在着生态道德知识缺乏、生态道德情感意志不坚定、生态道德行为难以落地等问题,为更好地提升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提升全民族综合文明素质,应着手从丰富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认知、增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情感、推进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上等多方面展开,不断加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1 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我国青年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增强,他们文明素质提升效果显著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以不断改变现状。

1.1 对生态道德知识缺乏系统认知

基本生态知识的学习和生态常识的掌握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生态认知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纵观当前现状,青年学生对于生态常识和知识的认识和了解都比较浅显,大多停留在表面认识上,认识模棱两可甚至存在很多误区。例如,自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包括青年学生群体在内的人民群众对于厨余垃圾、干垃圾、湿垃圾不同类型垃圾的分类标准和要求并不明确。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不论做什么事, 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 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 就不知道如何去做, 就不能做好那件事。”[3]171同样地,如果青年学生不能真正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诸如垃圾分类标准等有关生态道德的原则、规范和义务,就无法形成真正的生态道德情感,也不能进一步促进生态道德行为的践行。

1.2 生态道德情感意志不坚定

生态道德情感是生态道德认知向生态道德行为转化的桥梁和纽带。青年学生只有对我们人类所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真正的敬畏之情,才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知行一致。然而,目前很多青年学生在课堂或某些实践活动中会流露出暂时性的情感,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强化,在课下或活动结束后又“一朝回到解放前”,表现出生态道德情感不稳定、不持久、不深刻的特点。生态道德意志是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向生态道德行为转化的催化剂。生态道德情感不持久的其中原因之一便是生态道德意志不坚定。很多青年学生他们自己内心认为某些行为对于生态环境是不利的,但是出于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他们还是会选择与不遵守生态道德规则和规范的人“同流合污”,只有在外在规则和压力约束下他们才能更好地践行生态行为,这突出反映了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意志的不坚定。当然,增强生态道德情感和意志不是一时半会便能完成的,需要用巧力、巧用力、久久为功。

1.3 生态道德行为难以落地

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行为难以落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半知而行和知而错行。首先,半知而行是指青年学生对于生态道德知识和常识没有系统完整且正确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仅凭个人习惯和生活经验去践行“生态道德行为”。知而错行是与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意志不坚定紧密相连的,它是指通过系统全面的教育和学习,青年学生已经对生态道德规范和准则等有了全方位的掌握和了解,但是由于自身盲目从众、消费主义盛行等主客观因素的多方面影响,他们明知不妥而错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青年学生虽然深知水资源面临紧缺、随意践踏草坪对绿色环境的建设是不利的、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仍然表现出浪费水资源、不顾环境建设、消费大手大脚的行为,是典型的知而错行的表现,这深刻凸显了社会要求的生态道德行为与现实中青年学生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矛盾。

2 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向

问题是实践发展不断推进的动力,为更好地解决青年学生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生态道德认知不全面、生态道德情感意志不坚定、生态道德行为难以落地等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2.1 在丰富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认知上重全面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道德、道德教育限于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范畴之内。但是,由于当代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出现了人口、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性危机”[4]250,为了有效缓解生态危机、更好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教育的任务是要使人懂得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存在着道德上的善恶问题,学会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并能逐步将这种道德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水准和境界。”[2]255由此可见,丰富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认知是加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知识准备。列宁的灌输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学说是由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创立的,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产生出工联主义意识,工人的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139,这强调了理论灌输的必要性。青年学生自身不可能产生系统的认识和知识,所以丰富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认知首先要加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理论知识教育。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靠知识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要建构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首先,加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理论教育。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晦涩、难懂、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易懂且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丰富青年学生的生态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件和时政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参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注重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科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严谨、更寓于理性;艺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美化、生动、更富于激情,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6]187新时代青年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对新鲜事物经常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纯粹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理论教育时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新媒体技术,将生动的影音、图片等元素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慕课、网络公开课等也是当前很受学生欢迎的授课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教育的模式。

其次,引导青年学生认清现实生态道德境遇。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135马克思的论述指出了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青年学生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其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难免会遭受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引导青年学生认清各种现象的本质,学会理性思考。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实中部分人群由于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在消费过程中不顾自身消费能力和水平,盲目追求品牌,使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之风兴起并不断蔓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使青年学生认识到“对于任何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使用,不是以个人经济条件能否支付或以个人是否方便为准绳,而是要以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财富为原则,不暴殄天物,不恣意浪费自然的赠予”[2]256,由此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辨别是非,树立绿色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当前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并呈现向好趋势,但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而是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7]169,我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并非单纯停留在解决生态危机的问题上,而是要上升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造福后代的宏观层面上,更好地满足当下人民群众以及子孙后代的美好生活需要。青年学生作为时代新人,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在面对生态环境现状时要认识到国民的文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全球化的今天,青年学生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增强生态道德观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2.2 在增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情感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我们认为,传统的理论灌输即显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相对于丰富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认知而言,增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情感是一项更艰巨而持久的工作,需要我们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因此,为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环境育人、发挥榜样人物的模范引领作用,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首先,以境育情、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情感的重要外部力量,也是进行生态道德隐性教育的主阵地,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潜隐性、生动性和持久性等特点。学校应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态文化氛围来加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第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合理规划校园生态。一般情况下,功能分区是大多数学校在进行校园规划与设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通常分为教学实验、行政办公、生活辅助、文体活动等不同区位, 建筑往往简单地沿交通流线设置。这种规划方式虽然充分强调了校园分区的功能性,但却忽视了景观廊道、绿地系统等环境对学生产生的无形影响。因此,在进行校园规划时应重视主题雕塑、生态文化长廊、校园小径等相关环境和设施的建设,提高校园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产生并激发保护环境的热情,增强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第二,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通过校园广播、官方公众号、生态道德教育网站等渠道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环保理念,占领生态道德教育宣传阵地。同时也要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不断增强自我的生态保护意识,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生态氛围。

其次,发挥先进榜样的引领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突出了从观察他人实现和展示一项任务中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对某一观察到的行为的模范被强化了,这种行为就会被加强、维持,被观察者习得。”[8]332该理论启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典型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典型教育法是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典型教育法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它较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是我们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9]152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典型的选择应坚持现实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第一,典型的选择应具有现实性。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善于选择与青年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优秀代表,这样才能充分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不会让青年学生产生怀疑。“榜样的真实性是进行典型教育的前提, 如果榜样不真实, 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怀疑, 则典型本身具有的优秀品质都会被抹杀, 榜样的教育意义就会荡然无存, 甚至会出现负面的影响。”[10]第二,典型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典型,不同典型具有不同的时代烙印、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尽可能多地选择同时代的青年学生为榜样,引发青年学生进行反思、在观察、模仿中激发情感共鸣,增强生态道德情感的培育。除此之外,教师的言行举止与个人魅力也会对青年学生产生不知不觉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11]

2.3 在推进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上见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173同样,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仅从丰富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认知、增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情感两方面下功夫是不够的,青年学生只有将自身内在的观念、情感和意志外化为生态道德实践,即将各种生态道德贯彻于日常生活之中、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形成具有稳定倾向性的生态道德素质和水平,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学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将生态道德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呈现并传递给受教育者。《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要“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12]这对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同样具有借鉴作用。第一,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打造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学校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为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提供功能配套齐全的实践场所,为青年学生参观学习和实践提供高品质服务。第二,丰富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内容,打造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突出、主旨鲜明的精品,强化基地的教育功能。第三,建立健全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基地管理保障机制。学校要加强与相关基地的合作共建,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提供健全的组织、制度和机制保障,保证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的真正落实,促进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普遍化、常态化、机制化。

其次,学校要推动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生态道德实践。《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推动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围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实践活动。”[13]第一,社团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政府、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主题宣传日引导并依托社团开展各类主题环保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参与过程中感受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外化于行。第二,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为进一步推进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之中,调查研究并认真分析当前的生态现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第三,理论宣讲也是推进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在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只有广泛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促进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可以成立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理论宣讲团,配备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指导,号召青年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向广大人民群众宣讲生态道德理论知识。宣讲的过程既可以为百姓普及相关知识,又能强化青年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可谓一举两得。最后,学校要加快构建生态道德实践评价体系。对青年学生的生态道德实践进行合理的考察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激励原则是提升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所谓激励原则,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激励激发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机,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增强其内在激励,自觉将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的工作准则。”[3]168学校对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进行考核评价时要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举、并坚持正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生态责任感、使命感,让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情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