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甫
(平顶山学院 陶瓷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陶器最早产生于埃及、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先民之手,它的制作已经历经了数万年的发展。自从人类开始懂得如何制作陶器,人类的生产生活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陶器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开始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转而开始用火和泥创造人类文明的时代[1]。伴随着陶器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制作和使用陶器较多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使我国的陶瓷艺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为了使陶瓷艺术得到进一步弘扬、发展和创新,各高校普遍开设了陶瓷艺术教育课程,以此引导学生加强对我国悠久陶艺文化的基本认知,促进学生形成陶艺创作的动力,并且激发学生陶艺创作的热情,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我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深厚,蕴含着我国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轨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作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极大促进了我国文化发展体系的丰富和完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我国的文化和艺术领域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传承和创新。而高校开设陶瓷艺术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我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因此开展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可以说是我国当代艺术文化的觉醒。
教育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民众审美能力和为国家建设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通过开展陶瓷艺术设计这一课程,可以向学生传递大量与陶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创作技能,调动学生对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热情,保持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以此促进我国高校陶瓷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陶艺精神是自我精神的集中表达,高校通过开设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可以将陶瓷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创作技法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成长为全面自由发展的陶艺创作者。这也是我国陶瓷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表现[2]。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石英石等多种矿物质组成、外表具有玻璃釉质或者彩绘的器物形态,陶器是一种以黏土为胎、经过高温烘焙并结合手捏、塑模等多种手法加工成型的器物,我国陶器的发展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瓷器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在窑内进行高温煅烧,瓷器表面往往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发展出的重要劳动成果,总体而言,中国的陶瓷经历了由陶器到瓷器再到陶瓷并行的发展历程,它被誉为我国中华文明的历史象征。陶瓷艺术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开展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我国陶瓷艺术文化基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立足于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国外的陶艺创作理念进行借鉴吸收,同时不断结合各种实践活动创作出独一无二的陶瓷艺术作品,从而带动中国陶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3]。
陶瓷艺术是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层面追求的表现。开展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与陶瓷艺术作品的深度交流中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情实感和文化底蕴,从而加深学生对自身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学生在陶瓷艺术作品的观摩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身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加深对陶瓷作品创作技艺以及色彩表达的了解。在此过程中,陶瓷艺术作品一方面带给学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也带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比如学生透过罗丹的《老妓女》这件艺术作品,不仅可以看到年老的妇人经过岁月的摧残逐渐变得丑陋不堪,在艺术家不断雕琢的基础上将老妇人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作者想表达的并不仅仅是老妇人的身体,读者更应该看到老妇人伴随岁月流逝呈现的生命发展历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者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因此,对陶瓷艺术的学习过程就是读者培养自身审美的一个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思想的发展,社会也无法取得根本的进步。高校开展艺术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充分打破固有思维,积极创新的过程。而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作为艺术教学的一部分,其作用也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摆脱传统固有思想框架的束缚,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美和创造美,将理性和感性进行深度结合而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陶瓷艺术作品的最终呈现就是艺术家艺术灵感的集中表达,这种灵感可以是个人价值理念的表达,也可以是个人精神内核的集中表达,透过艺术作品,学生可以锻炼自身对于自然、科学、历史等学科的感知能力,并运用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推动艺术创作和社会进步[4]。
当前我国陶瓷业发展的基本现状是:从艺术表达形式来看,我国的陶瓷艺术经历了些许改变,陶瓷艺术品在色彩、造型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征;但从内容制作方面来看,其内容变化不大,制作观念有待改进,在材料、釉色以及烧制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成不变等弊端,琳琅满目的陶瓷艺术作品只换其表、不变实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陶瓷艺术发展缺乏创新。因此,在当前高校的陶瓷艺术创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为陶瓷业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使我国的陶瓷业在创作中实现新发展和新突破。陶瓷艺术的创新对陶瓷艺术的发展起着改进、增长和更新的作用,这也是我国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所在[5]。
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力,并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高校的艺术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陶瓷艺术的专业学习中立足传统陶瓷文化,推动陶瓷文化的创新发展,从而使我国的陶瓷艺术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使陶瓷艺术发挥更大的创造价值和更多的艺术价值,进行一系列的独创性的思维活动。陶瓷艺术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发展意义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高校开展陶瓷艺术的创新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按照原有的创作经验进行重复性的操作,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找到陶瓷艺术创作的最佳途径。
一件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不仅需要创作者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需要创作者在作品表达形式和表达技巧上展现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和气质,只有这样,陶瓷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生命力才能得到不断完善。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只有加快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步伐才能将我国陶瓷文化发扬光大。在此形势下,加强对陶瓷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创作者在艺术品的创作中融入自己的个人独到见解和独特感悟,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的陶瓷艺术作品,达到对我国陶瓷艺术进行传承和创新的目的。我国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的传统文化是陶瓷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高校通过开展陶瓷艺术设计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陶瓷技艺中的优秀技法,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陶瓷技艺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实现陶瓷艺术表达层面上的创新发展[6]。
在现阶段的高校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其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参加课程实践活动,从而加强对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所有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成长,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教学活动安排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一份近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对文化知识的积累。艺术与文化是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在进行陶瓷艺术创作中,如果学生缺乏对相关文化知识背景的了解,那么创作出的陶瓷艺术作品便会变得空洞无物甚至失去灵魂,因此学生应培养正确的创作理念,加强对综合性文化知识的积累,不仅要熟悉和掌握陶瓷的创作技法和烧制技巧,同时也要更加全面地了解与陶瓷艺术相关联的背景知识,从而引导自身成长为一个能够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的人才。最后,多参加实践活动也是极其必要的。学生除了要完成校园里的基础学业以外,还要走出校园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各种项目,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将知识转化为产品设计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开展陶瓷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如果教师只是注重理论课程的教授,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停滞不前。因此在高校的陶瓷艺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递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积极促进该专业学生创作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各种创作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从而加强对陶瓷制作技艺的了解和掌握。比如带领学生考察全国各个地区的窑区、参观各大城市的陶艺展览,不断培养对陶艺的兴趣并深入挖掘大量的陶艺学习资源。另外,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加强陶艺实验项目的开发,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陶瓷制作技巧,同时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实践时间和宽泛的学习环境,以此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创作能力。
良好的学习环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对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应积极营造一个综合、开放、包容、多元的教学环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首先,在陶艺制作的硬件设施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人性化的陶艺工作室。在陶艺室的内部区域,可以设置供人们参观的陶瓷艺术展览区域、教师的陶艺创作区域、学生个人创作的区域和讨论交流区域,在陶艺工作室的外部区域,可以建设一体化的绿化带和停车场,干净、整洁、绿色的创作环境更能激发学生陶艺创作的动力。其次,高校需要配置可供陶艺烧制的窑。从陶艺制作的开始到陶瓷作品的最终成型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这一过程需要将陶瓷放到窑中进行烧制。而窑根据烧制温度的不同会被划分为很多种类,同时制陶设备的不同也会导致陶瓷艺术作品质量的差别,因此高校要保障这些烧制窑及其相关配备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陶艺瓷器的材料发色稳定,达到预期的烧制目的。最后,高校要通过举办多种陶艺活动来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比如可以举办陶瓷艺术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激发创作灵感、学习创作手法、促进自身创新思维的最终形成和发展。高校还可以联合相关机构举办陶瓷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从而促进学生在此平台中加强学习、增进交流、获取更丰富的创作经验[7]。
教师向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担当,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影响我国陶瓷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陶瓷艺术教师队伍尤为必要。与美术、钢琴等艺术教育不同,陶瓷艺术教学不仅包括国内外陶瓷艺术发展史、陶瓷材料等多种知识在内的理论课程,还包括陶瓷艺术设计等在内的实践性专业课程,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进行教学,及时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首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层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教学任务方面考虑,更加关注陶瓷艺术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朝着提升教学效率的方向转变,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将陶瓷艺术课程的上一门和下一门实现串联,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体系。其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现实需求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特点,利用分层教学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学生在陶瓷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有所创造[8]。
高校开展陶瓷艺术教学不仅是现代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陶瓷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促进我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校的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关于陶瓷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更要在对学生进行陶艺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专业陶艺人才,使其能够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陶艺作品来引领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