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松 塔衣尔·吐尔逊 刘 雄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a. 物联网技术学院; b. 学生处, 江苏 无锡 214121)
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一直作为高校一个较为重视的学生群体。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内地高校求学,为内地高校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带来一些困难与挑战,尤其在思想基础、学业困难、沟通交流、社会公益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如何引导、教育和管理少数民族学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焦点与难点。这也迫切要求高校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应对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四维空间”理论主要通过思想引领、学业教育、社会公益三个维度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同时以时间为第四维度来共同构建学生的成长成才空间。高校应采取并树立“四维空间”理念意识,并运用“四维空间”理论为少数民族学生打造成长成才的空间,搭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平台和渠道,加大关心、关注、关爱这一校园群体;通过思想引领、学业教育、社会公益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并以时间为第四维度,发掘不同时间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适合自己的成长空间,因材施教,为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提供工作思路。
“四维空间”也称“四度空间”,这一概念被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最早提出,通常由三个空间坐标和一个时间坐标组合而成,保证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四维空间”方法理论对研究客观事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在学生工作的管理方面,“四维空间”理论主要通过思想引领、学业教育、社会公益三个维度来引导和管理学生,并以时间为第四维度共同构建学生的成长、成才空间。首先,思想引领作为“四维空间”第一维度,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和德育建设是高校常抓不懈的一项重大工程。其次,第二维度是学业教育,学业作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一项主要的学习任务,他们必须要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第三维度是社会公益,高校应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以大学生实践形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培养他们的社会公益服务意识,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维度是时间,学生成长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也要切合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四维空间”学生管理工作理论做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引导和教育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为他们个人发展和锻炼提供成长空间;同时“四维空间”学生管理工作理论为高校少数民族教育和管理提供一定科学理论依据,为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搭建平台。并且,“四维空间”学生管理工作理论顺应时代发展和改革要求,也满足了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管理和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四维空间”学生管理工作理论能够切合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因材施教,体现了“四维空间”理论的科学性和发展性。此外,“四维空间”学生管理工作理论填补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理论中的空白,为进一步健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理论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四维空间”学生管理工作理论不断发展和应用,完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助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因此,借助“四维空间”方法理论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于落后偏远地区,家庭文化教育程度、政治觉悟以及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相对薄弱。首先,家校未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且与社会严重脱节,三者之间未能有效协调配合。其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传播,特别是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严重冲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一些不良的校园和社会风气的出现。此外,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与变革,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思想教育理论的表面,未能在实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有效创新,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高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认识,甚至对思想教育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被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他们不主动关心国家时政热点问题,对待敏感问题更是缺乏理性分析和辨别能力。
大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大学基础课程学习方面,如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严重的学习困难。学习基础薄弱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成绩不及格率和重修率较高,部分高校甚至出现少数民族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如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不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课堂上不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高校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一般,大概是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未掌握科学学习的有效方法,例如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无法有效利用线上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也没有通过线上学习后分享彼此学习心得,未能实现共同成长与进步。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高校校园重要的学生群体,各高校都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但与高校普通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率相对偏低,甚至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不愿参加生活公益活动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认识上有失偏颇,他们错误地认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认为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二是受周围部分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少数民族学生行为的影响,他们看到身边有人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导致出现一种从众的心理及行为。三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未能形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良好氛围,他们平常对社会公益活动关注较少,导致对获取参加公益活动的渠道知之甚少。此外,高校鼓励他们参加与少数民族学族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相对不多,这也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基础、学业困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和环境适应能力的问题。由于高校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和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其导致沟通能力也参差不齐,分为强、中、弱三个不同等级。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相对较强的占一小部分,虽然他们有一定语言基础和沟通能力,但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校园环境。然而,沟通交流能力中等的少数民族学生却占绝大部分,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普通学生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如果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并且未能及时有效沟通解决,容易造成误会和对问题的错误理解。因此,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必须花费足够时间熟悉周围的校园环境,以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此外,极小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相对较弱,他们难以适应校园环境,遇到沟通交流问题不知所措,偶尔会有负面情绪以致发生言语冲突的现象。由此可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环境的适应能力。
思想引领作为“四维空间”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的第一维度,同时也成为该理论的核心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作用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首先,高校必须秉承“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和宗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强调少数民族学生主体地位,并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行为习惯,并结合他们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因时制定出与其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次,高校应选拔一批思想道德修养高且热爱学生工作的教师党员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导师,通过座谈会和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实现一对一精准对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高校应意识到科学的工作方法与策略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性,并做到关心、关注、关爱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具有少数民族学生特色的“关爱互助工作法”。此外,高校要牢牢以主题教育为引领,以社会志愿服务为介质,引导和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切实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培养爱国情怀、国家归属感与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业教育作为“四维空间”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的第二维度,学业困难是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都要面临的严重问题,高校必须积极地正视和重视这一问题。第一,高校应为少数民族学生搭建多元化学业帮扶平台,不断优化学业精准帮扶途径,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成效。第二,高校由学工部牵头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专门为他们量身打造学习交流和帮扶新平台;同时学校选派少数民族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对其“一对一”针对性学业规划与指导;各学院根据专业特色组建少数民族学生讲师团,一般由少数民族优秀奖学金获得者组成,以课堂讲授和线上分享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如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薄弱的问题,专门设立了真题演练,“一对一”学业精准帮扶。此外,高校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相互交流让少数民族学生分享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同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加深和增进少数民族学生彼此之间的感情。由此,形成由点到面多层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教育新平台,实现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精准帮扶。
社会公益作为“四维空间”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的第三维度,高校应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首先,高校要培养少数民族社会公益服务意识与精神,通过少数民族学生会议和班会形式宣传社会公益活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传播社会公益活动的正能量来熏陶和感染他们,让社会公益服务意识在他们脑海中“萌芽”。其次,全面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渠道,高校通过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要保证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此外,高校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平台提倡公益服务精神,以“服务他人”为宗旨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公益活动,并宣传优秀民族文化,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与和谐。
时间作为“四维空间”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的第四维度,高校必需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不同时间阶段适时调整,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与环境适应能力。首先,高校通过相应的途径加强对不同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和环境适应能力。前期是少数民族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不适应阶段,主要是生活作息习惯的不同,特别是在宿舍里面容易和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前期高校应充分关注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建议公寓管理人员根据少数民族特殊性给予生活细节方面贴心的安排,并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解决生活问题。中期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校园一年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基本适应新的校园环境,针对少部分仍然不能适应校园生活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应组织少数民族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从关爱少数民族学生根本入手进行“一对一”沟通与交流,全心全力尽可能为他们解决无法适应的校园问题。后期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三后,对于学习和生活都能自主完成安排,并对未来发展和就业有清晰的目标。此外,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沟通交流障碍问题,学校应为少数民族学生搭建社交平台,线上通过社交新媒体渠道积极开展同伴交流与学习,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会;同时,线下通过多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并鼓励他们参加感兴趣的社团组织,创造更多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高校不仅要构建与实施“四维空间”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还要积极鼓励民族学生党员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学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解决当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瓶颈的有效措施之一。首先,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让他们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其次,高校要有效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在思政教育、学业教育、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良好作风和榜样作用,进一步引导和管理少数民族学生,助推高校“四维空间”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此外,高校要高度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提升少数民族党员培养和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助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发展。
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主要面临思想基础、学业困难、沟通交流、社会公益等问题,这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中一项新的任务与要求。所以,高校要加大关心、关注、关爱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构建并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四维空间”管理模式,进一步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思想引领作用、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教育多元化平台、全面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渠道、对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与引导,并积极发掘不同时间节点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空间,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服务。此外,高校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模范作用,为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公益等方面保驾护航,助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制度完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