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2021-03-08 12:25田冬梅范哲超
文教资料 2021年26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体系

田冬梅 范哲超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有关做人的认知性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善恶、意义等价值观问题。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是以政治、思想、道德、时事政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以宣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学理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崇高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进其实从教学方案的变迁发展中便可见一斑,基本上经历了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变化,以“05方案”的颁布实施为重要节点,基本上经历了从初步架构教育模式到当今推进伟大理论创新进程中,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政理论课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的变革。

(一)协同推进教育模式的初步架构

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理论课构建了学科、教材、师资和教学方法协同推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体现在学科涵盖的与时俱进、教材编写的高端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的明显加强、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中。

首先,从学科体系来看。为不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丰硕成果,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为便于学生更专更精更细地学习,思政理论课由方案之前包含的三门课程课逐渐扩充为四门课程,学科体系更完善更规范。

其次,从教材编写的高端标准来看。教材的编写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教材先后多次修改。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课程的体例、框架、内容甚至语言都体现了时代性和针对性。

(二)全媒体时代整体统筹的势在必行

智能时代,网络信息和新媒体新技术广泛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异彩纷呈的态势,“三微”——微课、微视频、微电影被广泛应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由单向灌输转变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各种生动、直观、丰富的形式巩固和改善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

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客观的智能应用产生了新的压力,在知识、方法与教育对象之间呈现代沟这种“教”与“学”的断裂,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改进,新一轮集成式改革势在必行。诚如陈宝生在《全面系统谋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中对“05”方案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正处在转折阶段的基本评估,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比如“内容上的陈旧、方法上的粗糙、形式上的不那么时尚等”[1]。

二、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战略思路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开辟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3]

2019年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时间上承接、精神上贯穿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如何培养人成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关键所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教学人才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多个体系。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通学科壁垒、完善评价保障而形成多位一体的思政课建设格局网状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全力书写新时代教育的“奋进之笔”,思政课必然会迎来新一轮集成式改革,要在探索课堂教学主渠道、拓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致力于为学生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心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良好品德教育,着力修筑育德和育心相结合的承重墙;强化课内的知识学习和课外的多学科、多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思想交流的立交桥;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手段,形成“互联网+思政课教学”的新型网络阵地和健康的活动载体。

三、思政理论课改革的具体措施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立足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定位,在课程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体现了一体化贯通、创新性提升和统筹性安排等关键要素和重点内容。

(一)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从问题出发的专题教学体系

构建从问题出发的教学体系,要打破原有教材的前后章节和顺序架构,精选教材“重点内容”确定专题“主题”和基本内容,突出教学导向性,并以“问题”为导引设计专题教学体系,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教学针对性,解决“讲什么”的根本问题。

“怎么讲”是艺术,要以现实中的网络热点、时事政治、“时髦”话题及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身边事”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回应时代关切、精心选择导入项,确定主题,引出专题教学,讲清、讲懂、讲透,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关注师生的互动交流,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改革教师话语方式,以系统的理论话语、鲜明的政治话语、富有才情的文化话语、具有时代气息和趣味性的实践话语及新潮的流行话语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

“谁来讲”是关键,思政课教学需要集中优势、整合资源的团队式作业教学,集结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讲授经验的教师,积极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探索跨学科、跨院校的线上线下对接式备课,教学研究并驾齐驱,转换教师AB角色。一方面,要融通本校、外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力量,整合不同地域、学校、学科优秀人才的力量,打造在线课程共享、在线团队共商的探讨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专业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要集合各种师资优势力量,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积极探索将思政课程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内涵的途径,集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优势力量,有效融通、共享共建。

(二)依托多媒体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体系

5G时代已经到来,区块链思维引领、跨界组合、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是承载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思政课教育教学不断涌现,如慕课(MOOC)、翻转课堂、微课、金课等新型教学方式方法,持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立动态化、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体系,率先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建立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探索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随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大数据统计式教学、建立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和学生“学思用”案例分享库、应用程序(App)管理式实践教学、虚拟现实(VR)交互式体验教学的有效运用,不断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建立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极大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丰富教师“教法”,开设“话说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展示环节,创建思政VR实践实训室,开设沉浸式体验课,开展“参观考察+实践调研+阅读经典+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教学课程,改变学生的“学法”,如通过社科公众号、学习通、“学习强国”等信息媒体公众号和App开展自学,运用小组同伴协作学习法、社会实践调研汇报学习法、红色经典诵读学习法等交流式和感悟式方法,充分发现和挖掘新媒体新技术时代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依托教学实践活动,形成全过程多方式的评价方法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要一改过去思政理论课考核的单一性和重知识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场”和“场中表现”,积极构建全过程、多方式、重能力的评价方式。一是结合特殊年份、时事热点等重要历史节点,富有创意地布置作业,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为主题,将文学创作、书法比赛、绘画展示、音乐演奏、繁体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等引入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体现浓浓的红色情愫,展现独特“党”味。二是通过创建品牌,探索实践教学比赛活动,如明德杯、明智杯等电子作品比赛、历史文化竞赛、辩论赛、电影微视频比赛等,凸显文化建设优势和品牌效应。三是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效融入第二课堂,如组织开展系列公益活动,参观考察、情景再现等,可以成立历史文化协会、政治研究会、时政论坛、心理协会等,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四是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实践课堂在全媒体时代的宽度和广度,利用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型技术手段,融通理论与实践,加大考量实践影响的比重。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于以分列项目计入综合考核,做到个人考核整体计成绩,形成全过程、多方式、重能力的评价方式。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体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