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遗产品饽饽在礼仪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08 09:12孙玥菡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7期
关键词:寿宴寿桃饽饽

孙玥菡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在青岛,饽饽相关制作技艺升级为“非遗”后,饽饽也未像蜀绣等“非遗产品”般远离百姓生活,它仍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礼物选择。饽饽由“食物”转变为“礼物”,其民俗意义就此凸显。在青岛地区,饽饽作为礼物往来的最重要场合就是人生仪礼的举办,赠送与回赠饽饽的人际互动为“非遗产品”的现实应用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青岛地区,三面环海,丘陵起伏。因处于丘陵地区,受地形、水文条件制约,在青岛种植小麦比平原地区更为不易。勤俭的青岛人,把来之不易的小麦做成精巧“饽饽”(民众利用“榼子”等工具将其做成特殊造型,加以彩绘、面塑装饰)。

“饽饽”制作技艺流传千百年,“非遗时代”到来后,各区(县级市)积极为“饽饽”制作相关工艺申报各级“非遗”。今日,仅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相关项目三种——崂山区“面塑”入选第四批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墨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葛村榼子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各区(县级市),“饽饽”制作工艺也进入各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胶东地区饽饽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集中于艺术学角度的视觉或形象研究,此外,山东大学魏甜甜《作为交流实践方式的胶东饽饽》一文,不足之处是不够深入,尤其是未能关注到作为“非遗产品”的“饽饽”现实应用的变化。本文将解读成为“非遗”产品后的饽饽在青岛人生仪礼中往来的变化,为“非遗产品”在现实中的应用提供视角——传统手工艺产品升级为“非遗”产品后,并非只有陈列博物馆、走高端商业化路线(如蜀绣产品价格昂贵并非常人所能消费)两条路可选。

“饽饽”制作者的变化

饽饽被当作礼物来馈赠亲友,原因有三:一是丘陵地从前寻常人家,白面珍贵;二是饽饽制作过程(揉面、造型等)繁复能体现送礼人的用心;三是饽饽耐储存。

上世纪80年代前,饽饽往往由同一家庭或家族中的女性成员共同制作,制作工艺按照“母传女、婆传媳”的方式传承。不同家庭、家族及村落拥有不同的饽饽造型和花样。除岁时节日外,庄户人多不舍得将白面作为日常主食,而是留下以便日后制作人生仪礼中使用的饽饽(下文称为“礼用饽饽”),为保证制作质量,邻里常共同参与(若人手不够,制作速度拖拉,白面极易因发酵过头而发酸)。上世纪80年代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白面不再匮乏,专门制作饽饽的摊铺出现,不少农村妇女走出家庭去饽饽摊铺打工,出现师带徒的传承。上世纪90年代,饽饽加工厂出现,饽饽不再仅靠人力制作,而转变为机器制作,手工饽饽减少。

进入21世纪后,人们追求食物品质,手工饽饽凭借其口味、造型又一次成为被追捧的对象,食品加工厂聘请有手艺的师父进行工序指导。“非遗”时代到来,部分拥有饽饽制作工艺的妇女当选为市、区“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开设食品厂将自己家传手艺(手绘、做造型、面塑)与机器制作融合(揉面用压面机、用可控温控时的蒸箱、喷绘上色),搭乘电子商务便车,开展线下、线上售卖。

如今拥有“非遗传承人”及“饽饽经营者”双重身份的妇女们,并没有一味将作为“非遗产品”的饽饽进行高端商品化经营,反而积极开班收徒,开拓低、中、高三个层次不同产品,使得饽饽仍出现在青岛人的人生仪礼中。

婚礼中的饽饽往来

青岛最特殊的饽饽品种是“喜饽饽”,这种饽饽大若圆盆,装饰繁多。在婚嫁、迎新生等场合中,饽饽往往作为礼物相送。在“非遗时代”到来前,各家饽饽有各自的造型和花样。新世纪初有“双鱼戏莲”“喜上眉梢”等不同造型的饽饽。现如今造型日趋“统一化”,如当前婚嫁最常见的饽饽是“龙凤呈祥”。

当新生命到来时,饽饽会再一次出现。饽饽上画成或捏出缠枝花卉,以牡丹代表富贵,莲花寓意吉祥。虎状的饽饽象征孩子虎虎生威,具有震慑作用庇护孩子成长;葫芦形的饽饽,刚好谐音“福禄”。做饽饽的姥姥家人把一切美好都通过“饽饽”来送达。

姥姥家用心制作饽饽的原因,除母家出于关心呵护外,还因为孩子作为连接父母两个家族的纽带,起着团结两家的作用。女方家通过制作花样繁复、造型复杂的饽饽为孩子庆祝“从降生到周岁”,以示对男方家增添子嗣的重视,同时也期待自己家对孩子的用心能被男方家了解,从而使男方家更加重视关心生儿育女的媳妇,期待自家闺女在男方家可以得到尊重,今后生活美满,两家来往能够顺畅。

不论是婚礼还是迎接新生命,今日已少有家庭自己制作“喜饽饽”,除女性走出家庭工作不再有家传手艺这一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购买到的作为“非遗”产品的饽饽不但方便快捷,质量有所保障,就连价格也因部分工序可实现机械化批量生产而下降。

寿宴中的饽饽往来

寿宴场合饽饽以寿桃为主,人们来祝寿时送寿桃饽饽,参加完寿宴后带回主人家赠与的寿桃,这是一种福气循环。此时作为“非遗产品”的饽饽,其低、中、高档次差距明显,高档饽饽可高达10层甚至可定制独特祝福,低档饽饽虽然仅有一层但也不显得简陋。

这种小寿桃饽饽的送、回是在传统伦理道德的指引下完成的,参与福气循环的人很难意识到伦理道德在送、回寿桃饽饽中的作用。伦理道德是这样促进“换福气”运作的:做儿女被要求尽孝道,尽孝道就需要在亲朋邻里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并得到认可,于是儿女会想方设法地让寿宴隆重风光;儿女置办寿宴越用心,越让人称赞,越让父母高兴,来祝寿的人们见到大寿桃夸赞寿星有福,主人家面子倍增;寿宴上各位客人送寿桃制造热闹氛围,推动寿宴高潮;而主人家寿宴结束后将过寿用的小寿桃分发给客人,除回谢客人带的寿桃送福让客人沾老寿星福气外,还感谢客人拨冗出席。

传统伦理观念中,客人们为寿星祝寿,意味着寿星及其子女为人处世受到认可,老寿星福气也是十全的。主人家若想继续良好关系,就需要用礼物感谢客人出席,维护自己家的口碑。于是这种寿桃饽饽的送、回礼便增添了些伦理规范意味。

葬礼中的饽饽往来

饽饽贯穿青岛人从生到死的每个重要时刻,在丧礼上,饽饽也是重要血亲姻亲必须带的礼物。亲属此时送素白饽饽,其制作工艺简单,机械化大量生产使其价格更加亲民。送到主人家后,主人不必马上回送。亲朋此时对主人家的关心和对逝者的追思,都藏入饽饽中。

这是青岛地区极为特殊的礼物流动,是一种延迟交换,主人家在丧礼时收下两个饽饽后不必马上回礼,等亲戚家有老人去世时送饽饽即可,到这时就完成了饽饽的一来一往。葬礼送饽饽,主人家不用马上回礼的原因,一是葬礼要进行的事项太多,主人家没有多余的精力照管其他杂事;二是亲戚为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也不会接受主人家的答谢。延迟的饽饽交换,会使得两个家族的人联系更加紧密,因为先接受了饽饽的人家,需要密切关注送饽饽的亲友家老人的状态,以便在得知对方老人去世时,第一时间表达心意。

五、“非遗产品”饽饽的应用意义

在胶东,人生礼仪举行时送饽饽的对象界限分明,一般来说,能够送饽饽的亲属都是直系的姻亲血亲,不同亲戚间送饽饽的要求也不同。伦理纲常在这时发挥了作用,平辈与平辈,平辈与晚辈之间,“送”与“不送”讲究颇多。饽饽的送、回礼中体现的原则,是青岛文化的缩影,个人和他人、个人和家族、家族和家族、甚至人和神,所有的联系都通过“饽饽”来维系。而如今当“饽饽”升级为“非遗产品”后,虽然其造型、花样趋于统一,但这却让民众生活更为方便,手工饽饽再次回归,减少各家庭制作“礼用饽饽”的麻烦。“非遗传承人”开设食品工厂推陈出新(如紫薯泥、红曲米做颜料)也使得饽饽更加健康,品质稳定有了保障。

猜你喜欢
寿宴寿桃饽饽
花饽饽“笑”了,年味浓了
特殊的“寿宴”
清宫饽饽桌
中华寿桃人工授粉提高坐果率
论紫砂壶“寿桃”的创作思路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非洲行记(八)
“凑数式”反腐也是一种腐败
寿宴上的离奇窃案
抓饭还是饽饽——饆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