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处理方式概述

2021-03-08 00:31尚慧娟
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归化文学作品译者

尚慧娟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全面普及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国间文化资源共享也愈加体现实时性和顺畅性。英语是通用语言之一,对国际对话工作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英语翻译是各个地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纽带,翻译质量会影响文化含义传播的贴切性和深广性。然而,各国文化之间存在地域性差异,所以译者应当从客观角度看待这些差异,并将原作品予以精细的翻译,力求保持原文化内核的完整,促进文化的进一步良好传承与传承。

一、英语文学翻译的意义

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各异的文化信仰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作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桥梁,译者能够让各国文化较好地交流、传播,从而碰撞出新的火花[1]。英语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叙述,而是立足于文化差异,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让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度里同样充满生机活力,让更多读者走到文学原著作者的内心世界。文学翻译工作具体进行时,译者基本上都会选用归化与异化模式。其中,归化主要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再归化。也就是说,译者基于新语种及其文化特色来对原作品进行再加工,保证译出作品能够切合读者文化内涵及其发展需求。异化与归化之间存在相对性,异化主要是保证完整传达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不能对作品进行任何增减,以保证受众能够充分领悟原作品的文化内涵,领略原文本的异域文化魅力,体悟文化融合的独特美,助力文化的进一步共享。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翻译的影响

文学作品基本上都隐含传统且经典的文化,所涉文化元素也会体现明显的地域性。文学作品内容涉及社会百态,所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就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最具影响性的便是文化差异,具体如下:

(一)地理环境差异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牛是中国的一种常见耕地动物,中国人利用牛来发展农业,但是西方一般以马作为耕地的动物,因此,国内外在与农业相关的动物上体现出了较大文化差异。比如形容某个人做事太浮夸,中文常用“吹牛”二字,英语中却是以talk horse来形容人的自大。另外,在形容人的力气很大时,中文常说此人“力大如牛”,英语却用as strong as a horse,将人比作马匹,来表示这个人力气很大。

(二)宗教信仰

各国之间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会存在差异。从古到今,龙之于中华民族都带有神明色彩,民众在潜意识上就有着敬仰之情,并向其祈福。从我国文化的角度讲,龙代表着宏图与吉祥,并且中华民族也世代以龙的传人自称,彰显着对龙的敬仰。然而,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龙意味着恶,是打破所有安宁、掠夺一切的魔鬼。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得宗教类作品的翻译工作面临原则性抉择。此时,译者应当站在受众的立场考虑,结合读者的文化修养及其宗教信仰来翻译,应当从尊重信仰自由的角度进行相应的翻译。译者还需要考虑到,翻译不能仅是对词汇的转换,而是应当基于现实需求的角度出发,更应当注意到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以此在综合角度上作出衡量,总结出文化上的共通处。

(三)思维方式

由于所处区位和生活经历不同,使得民众思维模式也具有明显的不同,那么文学翻译工作具体进行时,就应当基于这样的客观条件,从受众的角度进行相应的翻译。比方说,“红茶”一词翻译成英文是black tea,“红糖”翻译成英文却是brown sugar。这些思考上的不同既会存在于单词方面,也会存在于语段方面。也就是说,英语文学作品架构多体现为树形,而中文作品则会体现竹形结构,这两种语言呈现形式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2]。

(四)价值认知

由于文化底蕴、发展历程等原因,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认知上存在明显差异,进而波及文学翻译工作的发展。西方人在征服一切思想的驱使下,逐步建立和行使了与自然相抗衡的价值认知[3]。而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上来说,其是在遵从天地变化规律的前提下劳作,进而逐步建立和行使了天人和谐共生的价值认知。那么,从文学翻译的角度上来说,译者就主要考虑英语语言翻译与文化差异的正确有效处理方法。

三、英语文学翻译与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

(一)正确认识文学体裁

文学作品体裁和表达方式非常丰富,如诗词、散文等。所以,在正式开展文学翻译工作前,译者应当保证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的所有体裁、形式,以便文学翻译工作具有高质量和高成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所带有的中心思想和寓意各有不同,译者的翻译技巧选择也由于作品体裁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决定,为保证能够真正从客观角度分析和探讨原文学作品,译者应当保证在充分知晓作品体裁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力求翻译内容的贴切性和成效性。通常来说,英语文学作品都会以诗词和散文两种形式呈现,这样的作品都会体现明显的新颖性和艺术性[4]。译者如果没有从作品年代的角度剖析其含义,就可能导致所译出作品不具备生动性、新颖性,也可能导致原作品含义和文化寓意消失殆尽。所以,译者还应当在充分剖析作者文学创作原因的基础上,充分领悟作者文学创作时的心理动向及其创作意图,力求能够在译文中完整传达原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及其构思。译者在翻译工作中,还应当正确结合受众的文化素养和阅读喜好等考虑,以保证所输出译文的内容能够切合受众的多方面要求。如遇不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语段,译者就应当予以异化性翻译,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受众快速领悟作品内涵,加强翻译工作的快捷性。

(二)合理选择翻译风格

从现实角度上而言,文学翻译将文学作品予以了再加工。译者基于文学创作者构思的角度,再相应融入自身的观点,从而保证最终所译出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贴切性和可参考性。通常条件下,为切实保证完整传达文学作品本身的含义,译者不能以感性态度,将想当然的言论融入译文,给读者造成思想上的误导,使读者不能充分领悟原作品。文学翻译工作进行时,译者应当在了解原创者构思的基础上转变本身构思,以便所译出作品的构思和风格都贴近原作品。译者不能改变原作品风格,而是要在完整传达作品内涵的同时,保证充分传播原作的亮点。如此一来,才会真正体现文学翻译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巧妙运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

对于真正意义的文学翻译工作来说,在具体开展时,都会涉及对异化和归化两个技巧的运用。异化主要就是围绕原作品主题考虑,不能偏离原文含义,要始终保有完整传承姿态,把原文传达给读者;归化则需要译者在切实知晓地域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根据读者的文化信仰及其阅读模式,适度翻译原作品,向读者进行输出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译文,消除语种间的距离感。两种技巧各占优势,所以译者应当结合原文含义和读者模式作出决定。归化与异化是在长期翻译和探索中作出的专业经验总结,在具体翻译工作环节,译者也可联合运用这两种模式,力求增进翻译的贴切。不仅如此,想要增进译后文章的质量和参考价值,译者就应当在适当时间了解受众的客观条件,结合受众的职业、观念及其思考能力等作出考虑,力求所翻译出的文章进一步符合受众的客观条件及其发展需求。如此一来,便能够保证在根本上缓解文学翻译过程伴随的地域文化差异,而且还能够有效助力读者在快速进入阅读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领悟译文的中心思想及其文化寓意。

(四)培养译者独到的翻译能力

在开展文学作品翻译工作时,译者便成了作品与读者思想交流的纽带。译者本身的观念、职业素养和洞察力直接关系到作品内容传达的充分性。每一个译者的写作功底、文学素养的文学赏析能力都存在明显差异,这样也就可能会译出不同语境的译文。通常条件下,译者在开展文学翻译工作之初,都应当充分掌握原文章的理论内涵,切实领悟其中的文化寓意,以此体现高超的翻译能力,为高质量译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译者应当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态势,精细探讨原文学作品,所以,译者要有高度的文学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力求高质量译文的实现。

(五)合理运用创造性手段

如果一个译者具备高度的洞察力和剖析力,开展具体翻译工作时,就可能会对作品的内涵有透彻的感悟。这样的感悟可能无法以文字作出贴切表述,故而译者应当凭借本身专业素养,从译文质量的角度出发,进行适宜的文学创造,保证译文进一步具有贴切性。这样的现象更多时候都会存在于散文与诗的翻译环节,此时,译者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在寓意,将呈现于脑海中的情境呈现于译文中,以文学创作者的姿态作出适宜、贴切的表述,使译作更具内涵,保证充分传达原文的寓意。

各国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新颖性,这种新颖性更多都会隐含于文学语段的字里行间。文学翻译是国际文化共享的纽带,关系到文化传播的全面性和深广性。译者是这一纽带的连接者,应当拥有高度的文学专业功底和成熟的翻译技能,从宏观角度探知文学原著者的文学素养及其写作意愿,据此开展更贴切、更具参考意义的翻译工作,进而保证异域文化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

猜你喜欢
归化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英文摘要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