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尧 吴伟泉 陈依翔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是中国瓷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青瓷文化瑰宝中的千年翠色,曾是引领世界的强势语言。越窑青瓷起源于东汉年间,其烧制出的大量釉色温润如玉、色彩各异、体态端庄优雅的青瓷作品,受到海内外文人墨客的喜爱,形成了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兼具的青瓷文化。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迭变、多元文化的冲击和青瓷文化自身的演变,青瓷文化面临着以下传承困境:
其一,青瓷受众单一成为发展局限。青瓷历史久远,书写了陶瓷史的神话,但青瓷产品与大众的审美不完全贴合,导致青瓷文化的受众大多局限于少数群体;很多传统器物的使用与制作也远离日常生活,无法真正融入年轻人的世界。年轻群体作为时代的新生群,是文化主流传播的主要群体,这一群体对青瓷文化的忽视和漠视,势必成为青瓷文化传承发展的局限和遗憾[1]。
其二,传承队伍老龄化导致宣传方式扁平。青瓷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立足之地,就需要与时俱进,创新“鲜活”“应景”“解渴”的宣传方式[2]。传承队伍老龄化严重,相关人员不能灵活运用融媒体数字技术,只能依靠传统的方式进行街道实体宣传。宣传内容偏于学术和说教,不易被年轻人接受;宣传方式的脱轨导致青瓷产品很难进入年轻人的视野,即使利用网络平台也无法吸引年轻群体,青瓷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难。
其三,地方封存性保护,治标不治本。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比如非遗文化的立项、非遗文化数字博物馆建立等,但从实际过程来看,对越窑青瓷原有资源的传承保护局限于对青瓷作品的原封保存,远离活态传承意义。
其四,千“瓷”一面,缺少文化品牌。青瓷文化与其他传统技艺型文化一样,本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意蕴,服务于当下多元的生活方式。遗憾的是,当代的青瓷创作与生产往往过多因袭其他瓷器的形态及釉色,忽略了对越窑青瓷本身具有历史文化和形态特色的考量,使得青瓷在当下与众多瓷器同质化,也使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瓷器文化出现千“瓷”一面的现象。
非遗是族群生存与发展的纽带,是高度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在文化素养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活态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经历了风霜洗礼和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3]。在越窑青瓷保留的作品中有很多原始工艺品,都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生活情趣,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曾把越窑青瓷列于诸窑之首。青瓷釉色柔和饱满的微妙变化,饱含传承主体对大自然山水的观感和人性的体察。釉层薄而均,出窑时玉质般赏心悦目,展现了具有中华文化符号的“纯之美”。青瓷体态浑圆淳朴饱满,线条简洁流畅,直接反映古代对审美方式的表达。
青瓷是祖先长时间在某一区域集聚的产物,是农耕文明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比如打水的瓷器口大身小使得打水便捷高效,装水的瓷器口小身大使得容量足够又不易倒洒;祖先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观感度,使越窑青瓷成为极具美观的装饰品又可容纳物品的实用性产品。这些都是生活的智慧聚集,更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越窑青瓷是连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桥梁,是集体生活高度共识的生活习惯和共有的历史记忆。从彩陶到青瓷的转变,都由祖先共同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时间的流逝中,祖先把时代特色融入青瓷作品中,在青瓷的均匀釉色和匀称体型中展现出来,构成极具民族文化的艺术载体和文化符号。青瓷集合了生活的感情流露,凝结了祖先在农耕时代的智慧,传承青瓷是对祖先智慧的传承与历史文化的绵延。
融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熟,衍生出了虚实相融、“直播+”、数字建模等多种当代新型数字媒体技术,借用计算机的数字处理及互联网传播把青瓷文化的信息跨界融合,可将青瓷文化以概念、形象、产品等形式传播至用户终端,以促进青瓷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融媒体依托互联网可将青瓷宣传内容发送至终端,实现与客户端实时共享、同频共振,模糊不同时空场域的界限。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原生态地复原和展现越窑青瓷文化,让受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青瓷文化[4]。利用好融媒体技术模糊场域结界的优势,多维度平台和载体相互补给,既能为青瓷的发展提供全新的阐释方法和建构路径,也能使得新兴媒介更有内容和质感。
互联网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内容丰富、平台多元而受社会大众追捧,如“猜你喜欢”“今日青瓷”等新媒体栏目,使大数据精准发送至用户终端,成为青瓷文化传播引流高效主动的新方式。融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允许每一位受众发声,既被动获取信息又主动传播信息,无形中扩大了青瓷文化的受众群体和传播主体,使其传播不再狭隘、被动,真正让青瓷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在当前融媒体传播环境下,需要勾勒更加多元的思路和模式,有效地、创新地实现非遗文化的具象化传播。青瓷文化的推介可以借助公众号、知乎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推出,也可以依托快手、抖音等以短视频方式推出,还可以使用哔哩哔哩、腾讯视频等以纪录片的方式推出,让喜好不同的受众能够从不同的维度接触、了解青瓷文化,促进青瓷文化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展示。
青瓷文化获得良性延续需要借助融媒体创新青瓷文化的保护方式和发展模式,使青瓷文化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中“活”起来、“火”起来。
青瓷产品曾是某个时代的时尚,是连接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桥梁。融媒体是新时代的新时尚和新技术,依据现有融媒体技术对越窑青瓷产品的形态、釉色进行扫描记录,并结合VR生成3D模型,将其投放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共享;直播青瓷制作技艺,隔屏互动,使数以亿计的网民能了解青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具有对话性质的思想交流空间;将越窑青瓷取土要求、施釉方法和烧制工艺的特殊性与制作青瓷的旧址结合,打造旅游景点,开展网红“云”游等活动,让青瓷文化通过线上直播和旅游景点重归大众视野,打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活态传承重在活,活着的人则是活态传承的不二人选[5]。各级政府应发挥社会协同作用,盘活社会资源,倡导落实传承人队伍的认定政策;扩充年轻传承主体,依托青年人更易掌握、使用融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励青年投身青瓷文化传承和保护,以此打破原本青瓷传承队伍运用VR扫描、视频录制和网络直播等技术的盲区,培育青瓷文化的“火种”。
青瓷需要传承发展,就需要在市场经济领域中存活,而消费是关键一环,没有消费,也就表示没有市场需求。研究青瓷文化从东汉到北宋的兴衰,发掘越窑青瓷制作工艺的背后故事,录制“一瓷一历史”的影视作品;将青瓷作品结合绍兴上虞的地域坐标和历史文化,打造辨识度高的瓷源文化品牌,构建以“瓷源小镇”为特色的青瓷文化活态传承和保护的新范式。
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融入不够、联结不牢是当下非遗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目前对融媒体数字技术的考究,运用融媒体技术可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多元路径和创新手段。因此,应当大力推进融媒体数字技术在青瓷文化中的介入和使用,为青瓷传承队伍的发展、文化品牌的树立以及向大众群体的宣传等提供便利,让青瓷文化历久弥新,推动青瓷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