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学生思维 寻找突破路径①

2021-03-08 06:06张文海
数学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消元运算变量

张文海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215011)

1 问题背景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既要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不惧困难、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找准思维的障碍节点,带领学生一起攻克困难,亲历难点突破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真正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近期我校高三年级进行了一次数学测验,其中一道解析几何题的答题情况让人大吃一惊.本题第(1)问4分,第(2)①问6分;②问6分,最终笔者所任教理化班的班级均分只有10.59,全班44人只有6人将(2)②问完全解答正确,8人得到△PQG面积的表达式后无疾而终.究其原因,其与解析几何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有关.

目前,解析几何的教学存在重思路分析、轻运算示范的现象,导致学生想想都会,一算就错的情况.针对解析几何中运算繁琐的直接思路,笔者认为不宜简单越过,选择其他的解决方法,而有必要沿着学生的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将解题的“最后一公里”打通,这对学生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的培养是重要的.

2 题目再现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PE⊥x轴,垂足为E,连QE并延长交C于点G.

①求证:△PQG是直角三角形;②求△PQG面积的最大值.

3 展学生之惑,寻突破之道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图形结构特征认识不清,没有能够表示出面积的表达式;二是建立了面积的数学模型,但对式子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没能找到恰当的解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突破这两个难点.

3.1 教学片段1:观察图形,合理选择面积表征路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运算是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由此可见,运算的基础基于运算对象,表示运算对象的路径选择不同,运算方法的选择也不同,导致运算的长度和繁简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直观感知图形建立运算模型时,结合自己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活动经验,从大脑中选择相应的元认知对图形信息进行最近的表征,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合理选择面积的表征路径.

师:要解决第②问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把△PQG的面积表示出来,大家有哪些想法?

生5:我发现点O是线段PQ的中点,PE⊥x轴,由此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建立面积模型,

S△PQG=S△PQE+S△PGE=2S△POE+S△PGE

大部分同学发现点P是一个“主”动点,只要它的位置确定,其余点的位置随之而定,故采用了路径(1)、(2)设点坐标的方法来建立面积函数.路径(1)是直线和椭圆联立解二元二次方程组,路径(2)是两条直线联立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运算的繁琐程度来看,可以发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比解二元二次方程组要简单,所以路径(2)要更优化.路径(3)、(4)是先设直线PQ的斜率写出方程,求出点P、G的坐标,再表示面积.问题在于点G的坐标不易表示,导致解题失败.路径(5)利用图形的几何特征,将三角形进行分割表示,解题过程相对简洁.

对于多个动点变化的问题,以“主”动点为研究对象是常规思路之一,它的优势在于表示其他点的坐标较为方便,劣势在于目标中至少会含有两个变量以上,消参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设斜率作为变量表示目标,也是处理解析几何问题的常规思路之一.它的优势在于变量少,学生心理感受好,易于接受,敢于下笔,劣势在于表示点的坐标略显繁琐,导致运算量增大,也是导致运算无法进行到底的主要障碍.故在选择解题路径之前,应结合题目的具体条件,确定大致的解题方向,预估解题的运算量,合理选择设“点”法或设“斜”法.此外,解析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几何图形,既强调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图形,也强调用几何特征来引导代数的运算和证明.这就是“先用几何眼光观察,再用坐标法解决”,也是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一种基本思想.

3.2 教学片段2:分析算式,恰当预判运算过程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坚持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对同一数学材料进行观察,如所选择的观察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要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题目条件和目标数式的结构特征,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恰当预判运算过程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次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对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有促进作用.

路径1直面问题,消元求导,夯实运算硬功夫

生众:第1个,变量只有一个,可以求导处理.

导数法是研究单变量函数最值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对求导公式的掌握及因式分解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运算能力.

师:如果当初建模时,选择的是设点法,得到目标函数中就含有两个变量,那么又该如何处理呢?处理双变量或多变量函数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生6:利用消元法将双变量减为单变量,再用导数法求解.

师:你说说,怎么消元?

师:生6的问题,谁能帮忙解决的?

师:大家思考一下生7的想法可行吗?

生众:行.可是次数有点高,恐怕有点繁.

师:我们来试试,既然理论上行得通,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看到底行不行得通.

师:接下来,是作为分式函数求导,还是将分子展开,转化为一个多项式函数求导方便?

生8:因为分子是三个因式之积,而分母很简单,所以我认为后者方便一些.

师:分析得有道理!

令f′(m)=0,因为m∈(2,8),所以解得m=4,当20,故y=f(m)单调递增,从而当m=4时,f(m)min=-32,

路径2观察结构,构造齐次,激活直觉新思维

对于二元齐次分式,我们常见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路径3引参变换,三角换元,妙用转化巧突破

生众:三角换元.

师:运用三角换元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变量之间的内隐关系外显,有利于根据式子的结构,寻求到合适的处理方法.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式子的结构,结合三角函数的知识,你会如何处理?

生11:因为这是一个分式,所以我想到“弦化切”,但它又不是齐次式,需要在分母上添加“sin2α+cos2α=1”构造齐次分式,将面积转化为关于“tanα”的单变量函数.

对于上式,我们还可以有如下两种处理方案:

一般而言,研究二元或多元函数的问题,消元法是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包含直接消元和间接消元两种.直接消元就是将其中一个变量用另一个变量来表示,特别要注意的是被消去变量的范围要转移给留下来的变量;间接消元就是引进第三个变量来表示原有的变量,便于沟通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三角换元、均值换元等.对于单变量函数的最值问题,导数法是有效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式子结构的特征,采用不等式的方法求解.

反观上述解题过程,可以发现思路易得,运算不易,主要原因在于直接运算繁琐,字母参数多,内在联系隐晦.对于这类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心理为教学起点,让教师的思维顺应或契合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融入一体.不仅要注重思路分析,更要手把手地亲身示范,带领学生一起经历障碍突破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困阻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进行?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才能得到更好培养?我认为,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应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让学生不断地产生“冲突”,思考“冲突”,化解“冲突”.从学生的视角解决问题,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如果不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那么课堂探究只能流于形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反而会对他们的思维发展起到负面影响.数学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有效自主建构而教.因此,数学教师要营造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氛围与条件,遵循学生的思维特性,只有以学生的思维为起点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建构数学知识的策略与方法,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真正达到发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猜你喜欢
消元运算变量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力起航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检测题
有趣的运算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观察特点 巧妙消元
“消元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