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成云 刘晓玫
(1.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实验初中部 256609 ;2.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100037)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早已成为我们的口头禅,但现实的践行并不乐观,固守教材的从教者不乏其人,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教学情结仍然难以获解.尤其是对章起始课的教学关注不够,把它混同于一般的新授课,章起始课应有的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发挥乏力,缺少对整章的统筹安排,使得节与节、课与课之间出现断裂,整体意识淡薄,不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为此,笔者带领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对章起始课进行探索,已初见成效,本文即开发的一个案例.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1]
其中的1,2,3条是代数式的长程目标,贯穿于整个代数式学习的始终,需要在后续整式的乘除、分式、根式等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落实,当下“整式的加减”一章将初步将其落实.
章引言是全章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教学功能体现在帮助学生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唤醒并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章引言教学应然要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本章的章引言以一个三小问的路程问题为主体,分别为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的引入铺垫,整体揭示出本章学习的核心内容“整式的加减运算”;章头图是一张奔驰在青藏铁路上的列车的照片,是章引言问题的背景配图,配图上有一个线段图,以此可对章引言问题作出直观分析,另有与引言问题匹配的三个代数式,对它们的化简运算构成本章的研究主题.如此的图文并茂,对接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为数学抽象、构建数学模型提供了优质的素材(实际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本章学习的必要性(实际的需要、数学的内需),联手勾勒出了整章的学习脉络.
教材分2大节:第一节整式;第二节整式的加减.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和代数式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它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整式、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的加减运算等.这些内容既是对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它借力类比的思想方法,从数到式,从特殊到一般,彰显“数式通性”和式的一般性,体现数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数学内在的统一性,又是后继学习整式的乘除、分式和根式的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的基础,还是学习物理、化学等邻近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
除了正文内容,还有3个活动,它们直接对接整式的应用,是通过现实情境历练学生思维的优质素材.
注重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机地融入到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过程中和应用中.体现了《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价值追求.
就整式的加减的本质而言,就是对整式施行两种重要的恒等变形:一是合并同类项;二是去括号.整式的恒等变形是数学中符号运算的基础,是解方程的工具,在后继将要学习的代数知识几乎均与本章有关联.另外,本章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素材.
基于课标的界定,通观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对本章作出如下整体规划:
第1课时:利用同构性,类比尝试形成本章的结构系统(充分利用章引言与章头图以及其它相关情境抽象出的模型,把本章的知识脉络揭示出来,形成研究路径,其中包括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多项式及相关概念等具体知识).
第2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把带括号的代数式嵌入,以此整体导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变形,揭示出本章的核心问题——整式的加减运算,加减运算的本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第3课时:分两个层级进一步熟悉整式的运算(一个层次是单项式、多项式的加减运算;第二层级是把化简与求值结合起来,打通与第一章之间的联系).
第4课时:活动课(教材P72的三个活动),把数学模型、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元素融入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挑战问题中,进一步熟练整式的加减运算,体会式优越于数的一般性.
第5课时:小结与复习(整体统摄复习课).
第1课时即为本节,是本章基于整体的起始课.若从“数与式”大系统视角来看,整式一章的起始课可以看成“数与式”领域的沿途起始课,它是(有理)数的生长、发展,具有数与式的同构性,可类比有理数递次展开,把“式”同化到“数”的结构中去.而如果把本章内容置于“式”的体系之中,本节课则属于代数式大单元“开山辟路”的“领域起始课”.本节课的“双重角色”体现出它的两个重要任务,一是类比数认识式;二是完成对式的整体架构,从而为以后所有“式”的教学开山问路,埋下伏笔.
1.回顾有理数的章结构图式,类比构筑(代数)式的整体结构图式,初步感知“数式通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些代数式,通过字母表示数,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具体和抽象的内在联系和数式的内在统一性;
3.在列式的基础上,通过分类了解有理式、整式、分式、单项式、多项式及相关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感知分类意识.
1.类比建构式的整体结构图式和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及联系的认识是重点;
2.对列出式子的分类是教学的难点.
2.3.1 从数到式,初成图式
问题1:我们刚刚完成了第一章“有理数”这一百花园的游览,大家都收获满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欣赏了哪些景点?是按照怎样的脉线进行的?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前梳理的结构展示出来,小组代表展示.
预设:通过小组代表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有理数一章的结构.
问题2:其中的运算离不开运算律,那有理数的运算律有哪些?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分别对应着
a+b=b+a,(a+b)+c=a+(b+c),
ab=ba,(ab)c=a(bc),a(b+c)=ac+bc.
经过教研室讨论,设定教学要求1~5的权重值和实验教学环节分值,直接计算出各个指标点相应的评价分数,具体如表1所示。按照工程教学认证中课程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计算方法,得到最终的课程质量评价的量化指标(K),如公式1所示。如果K值大于0.7,则认为学生达到了课程的基本要求。
追问:为什么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律?比如用2+3=3+2表示交换律不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
追问:为什么?
因为2和3只是两个具体的数,不具有一般性,而a、b是字母,具有一般性的特点.
追问:请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预设:第二个式子是第一个式子的特殊情况.
再看一个例子:
小刚今年7岁,小强5岁,如果小刚9岁了,那么小强几岁?到小刚18岁时,小强多少岁?由此可以发现只要知道小刚的年龄,就可以知道小强的年龄,那这二人的年龄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如果让同学们用小刚的年龄去表示小强的年龄,该怎么办?
预设:遇到阻力,估计有的学生会说,小刚的不知道多大,怎么知道小强的,此时可追问,当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以前怎么做过?
生:假设是多少.
师:对,我们可以作假设,一般作假设用什么表示?
预设:用1、x等.
师:对本题而言,用什么更合适.
预设:字母x,1是具体的,在假设工程问题的整体工作量时一般用“1”.
师:说得好,那若用字母x表示小刚的岁数,那么小强的岁数该如何表示?
预设:x-2.
设计意图为了让类比更有力量,课前安排了对有理数结构的梳理,一开课通过小组交流,成共识而沉淀下来备用,培根固原,才会有更好地生长;然后通过数学本身以及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激活或唤醒学生思维,从两个角度让学生感知数的局限性和字母出场的必要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性,使学生理解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特殊(具体)到一般(抽象),又由一般(抽象)到特殊(具体),在不断往复中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知识间具体与抽象的内在联系和数学的内部一致性.
师:我们发现用字母表示数更具有一般性.从这章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式子的世界. (教师板书:式,并用“字母表示数”连缀(在结构图上纵写,如下框图))
师:既然字母可以表示数,说明它们具有相通性,那根据“有理数”的学习内容及思路,请同学们大胆猜测、构想一下“式”的学习内容及思路怎样?
预设框图:
设计意图基于数与式的同构性,引导学生大胆构想,勾勒出有理式的整体结构,从相克相生的视角来看,有理式的架构就是有理数的自然生长,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地伸展枝杈,直至成长为枝繁叶茂的数式系统大树.如此,让教学变成生长系统.其中,整数到分数的箭头体现它们的对立统一性,即整数相除得分数,单项式的加减产生多项式,整式到分式的箭头是类比产生的.
2.3.2 字母代数,语句(文字)成式
师:请同学们尝试列式表达以下的数量关系:
问题3:(1)香蕉原价是每千克m元,半价出售,现价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cm,高b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3)n的立方的相反数如何表示?
(4)七年级四班有学生n人,其中男生有m人,那么女生的人数?
(6)育才中学原有a台电脑,暑假新购进b台电脑,同时淘汰c台旧电脑,该中学现有电脑的台数?
(7)李子每千克x元,橘子每千克y元,香梨每千克z元,买2千克李子,5千克橘子,1千克香梨需要的钱数?
(8)如图1,某建筑物的窗户,上半部为半圆形,下半部为矩形,如图所示.已知矩形的长、宽分别为a、b,这扇窗户的透光面积是________.
图1
(9)图2是一所住宅的建筑平面图(图中长度单位:m),用式子表示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________.
图2
(10)从小敏家到学校的路程是3千米,小敏骑电动车的速度是a千米/时,小敏骑电动车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
问题1结束之后,提出问题:回看我们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同学们认为在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时,书写应该注意什么?
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的文字语言转译成符号语言,这本身就是数学的抽象.给出10个小问题情境,在获得10个代数式,为下一环节的分类有意识地提供素材的同时,唤醒学生小学对它的一些粗浅认识,并顺势指导学生书写代数式的规范性和注意事项:第1个问题,规范数与字母相乘时用“·”或省略乘号的格式;第2个问题,规范有多个相同因数相乘时,写成乘方的形式;第3个问题,规范当1或-1与字母相乘时,其中的因数1省略不写;第5个问题,规范当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必须化成假分数;第6、7、8三个问题,规范和差结果的代数式若有单位,要加括号括起代数式等.同时,让学生体会字母与数一样,同样可以参与运算.
以此渗透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从而反衬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性.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含字母式子的书写,设置类似问题既有唤醒之意,又有深化之引,当然在此设置更关键的是以此作素材的进一步学习.
2.3.3 尝试分类,同构生长
单项式的概念在整式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创设下面的问题情境:
要求: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完成以后再小组交流.
追问1:第二类的5个式子又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起个什么名字合适呢?
预设:由于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差,即含有多个单项式,故名多项式.
追问2:那个另类的式子,怎样命名合适?
预设:最后一个外观上像分数,而又不是分数,是一个式子,故名分式(学生未必获得).
有了分式的出现,至此,就可以告诉学生,单项式、多项式统称为整式.让开始同构猜想的架构落到了实处(骨架上长出了血肉).
解剖整式——根据定义,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字母因数的个数叫单项式的次数;多项式有几个单项式组成就叫几项式,取其中每个单项式次数的最高次确定为多项式的次数,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在此返扣四个单项式熟悉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概念;用“x2+2x+18”熟悉多项式的有关概念.
2.3.4 梯度进阶,再度生长
问题5: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分别是100 km/h和120 km/h.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 h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 h呢?th呢?
(2)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是通过冻土地段所需时间的2.1倍,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h,能用含t的式子表示这段铁路的全长吗?
(3)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 h,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uh,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预设:(1)200,300,100t;
(2)100t+120×2.1t;
(3)100u+120(u-0.5),
100u-120(u-0.5).
思考1:面对(2)中的多项式100t+120×2.1t,同学们有没有化简的想法?怎样化简?
由此,引出同类项、合并同类项.
思考2:(3)中的两个式子与前面所列的式子又有什么不同?
预设:与(2)相比多了括号,要能和“100t+120×2.1t”一样进行化简应该需要去括号,由此导引出去括号的变形,至此,本章的核心知识——“整式运算的本质”就现形了.
问题6:笔记本的单价是x元,中性笔的单价是y元,小红买了3本笔记本,2支中性笔;小亮买了4本笔记本,3支中性笔.用式子表示她们一共花了多少钱?(要求:用两种不同思路)
预设方法一:两人各自花钱的和(3x+2y)+(4x+3y);
预设方法二:整体看作笔记本钱和中性笔钱数的和(3x+4x)+(2y+3y),借助生活经验即得7x+5y.
教学说明若只出现一种方法,可进行引导,让两种思路尽现,以备比较之用.形式不同,结果应该一样,即(3x+2y)+(4x+3y)应该等于7x+5y,这就隐含着一个问题:去掉括号,再化简,以此呼应一下问题5,共同把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揭示出来,再次指向整式的运算本质.
师:根据前面刚刚获得的单项式、多项式及相关概念的认识,依次回答问题5、问题6中出现的300,100t;7x+5y分别属于哪一类式?是单项式的追问系数、次数,是多项式的追问项数、次数.
过程略.
设计意图回归章前语中的问题,及问题6(教材68页中的例7),通过列式再次感知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体会式子可以简明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它比只有具体数字表示的算式更有一般性,通过辨识式的类型和追问进一步巩固有理式的相关概念.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同数的地位一样,所以式子同样可以进行运算,数的运算是式子运算的特殊情形,这样问题5与6的联手共同烘托出了去括号以及同一类型合并的变形,为本章后继加减运算交了底,至此,一章的学习脉络就清晰了,结构愈加丰满了.
2.3.5 返扣结构,明确主旨
问题7: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是怎样学习的?
预设:类比数的学习思路展开的学习.
问题8:在学习单项式、多项式等概念时,我们是如何进行的?
根据实际问题列式(抽象),然后对式分类获得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不但构想出了式的学习脉络,获得了本章要学习的核心知识及内在联系(重色在结构图中呈现或用多媒体技术闪烁本章要学习的部分),还尝试使用了数学上的类比、分类、抽象、一般与特殊等思想方法,值得庆贺.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表达的数学思想并“显化”,并且让学生清晰“代数式”这一章基本框架和学习要求,类比学习数的基本经验,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进程心中有数,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最终达到数学育人的目的.
奥苏贝尔根据新、旧知识的上、下位关系将学生的新知识学习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本节课整式的学习就是基于“有理数”的上位学习,是从数到式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性是同构的,故在梳理有理数学习的基础上,基于小学就会的“用字母表示数”,利用数与式的同构性“类比”展开对这一章的学习.当然,本节的学习是在其上的提升与发展.类比这种“策略性知识”知识的应用在本节课共有三处:第一处是借助有理数的学习内容得出整式的学习内容;第二处是借助有理数定义得出有理式的定义;第三处是借助数的产生过程得出式的产生过程,这其中也蕴含了由有理数的运算得出单项式的运算,单项式的加减运算产生多项式,单项式(多项式)的除法运算可产生分式等.这些学习经验的积累都是以后学习中的“精髓”,如果学生领悟了这些数学的“真谛”,后继的学习就会变得顺乎其然.
在初中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及其运算、字母(式)及其运算都是数学的核心内容.整体来看,这可以看成一个大单元,当然,也可以分开来看成两个中单元,它们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初中的数学课程.基于此,本节课整体立意,进行知识重组.本来,单项式与多项式在教材中是两块独立的教学内容片断,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对它们进行整体化的教学处理中,获取整式的知识架构,这有利于学生对单项式与多项式对立统一的理解和相关概念的识别.这样,作为章起始课在落实“四基”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关注了本章知识体系的建构,感受单项式、多项式等章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等,对本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对学习进程心中有数,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为接下来这一章“精致”的学习埋下一颗种子,最后达到让学生感受到“数与式”运算一致性的目的.这种整体建构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还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彰显出以“运算方法”为纽带的生长态势,如此一来,还为后程“分式”(除法)和“根式”(开方)的学习做了铺垫,埋下伏笔,从而建立代数式整体观念的一贯性,荷起章起始课开山问路、高远立意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