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力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于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提出了新的愿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并且大量吸收了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经济体体育产业的相关经验,与此同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也进行了彼此间的充分交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的棒垒球项目逐渐走进我国普罗大众的视野,愈发多的群众和学校也开始自发的练习棒垒球并组织相关赛事。
由于竞技棒垒球对参与者敏捷性、瞬时判断能力以及基础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导致其对入门阶段爱好者的门槛偏高。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群众健身需求特别是学校体育多样化的需求,慢速垒球应运而生。慢速垒球投手需要在投掷过程中抛出弧线,这大大降低了球速,也使其他参与者更容易接到球从而能够更广泛的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然而即使如此,由于近年来我国学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走低,学生在四肢力量、核心力量以及爆发力和速度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欠缺都导致虽然慢速垒球获得了许多高校体育选修课的设项青睐,学生也非常想了解、学习并真正体会慢速垒球的魅力,但普遍较差的运动能力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实施和开展。因此结合慢速垒球的自身项目特点,选取一种能够高效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能力的训练手段就显得尤其重要。
慢速垒球是集体球类运动中的一种。其比赛所要求的场地和器材与竞技棒垒球相似,竞赛规则也大体相同。慢速垒球与竞技棒垒球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比赛的竞技规则上来说,限制垒球投手使用低手投球,投球手投球离手后跑垒员方能离垒。2.从项目使用器材的角度出发,慢速垒球所使用的垒球球体相较于竞技棒垒球而言球体材质较软且体积偏大,击球的球棒也相对较细。3.场地相较于标准的竞技棒垒球偏小,投球手和垒间的距离也短于前者。
放眼全球,慢速垒球在棒垒球项目开展早发展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十分普及。以美国为例,其国内分属于3个慢速垒球协会下的各级俱乐部和代表队不下万个。在亚洲地区,慢速垒球运动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为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仅台北市就有500支以上的慢速垒球球队,全台湾省的慢速垒球球队更是超过了2000支。目前棒垒球项目在我国群众体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新世纪全民健身理念和健康中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和各级学校都对开展慢速垒球项目表现出愈发浓厚的兴趣,由此也可以体现这项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参与者的体魄还能培养和激发其集体协作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如图1所示。
图1 台湾地区慢速垒球业余联赛图景
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面向的学生群体大多数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则在于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并且培养其自信顽强的意志品质。[1]但长久以来,课程中教授的运动项目依旧以传统的三大球和乒羽为主,学生运动兴趣的多样化培养受到制约,因此很难选择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长期训练。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有各高职院校自身的师资特点、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条件等。慢速垒球作为一种新型项目,其相关的教学实践能够较好满足学生对新颖体育项目的体验需求,并且其对参与者的身体条件要求较低,场地条件限制也较小。慢速垒球运动的进攻和放松节奏分明且紧凑,参与者职责明确分工各异同时又需要互相弥补配合具有很强的娱乐属性。该运动还易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自觉的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因此慢速垒球项目的开展符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内容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慢速垒球项目的教学可以作为课程内容中排解学生身体压力和舒缓紧张情绪的手段。[2]例如在课程的热身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和开展基于慢速垒球项目的小游戏和动作分解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加情绪饱满的热身,不仅可以充分的预热肌肉、韧带和大小关节,还能调动学生的心肺功能使其快速进入运动状态。此外在具体的慢速垒球技战术教学中,由于其适宜性和通用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各类小游戏穿插在教学环节中,从而增强体育课本身的吸引力。而具体的规则、技战术和基本技术要领的分析讲解可进行分课时实施教学任务。课时总长从24课时至36课时不等,具体可根据学情而定。对于慢速垒球专业教师相对缺乏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外聘等手段邀请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主讲老师,同时组织本校体育教师开展相关业务学习,从而真正通过慢速垒球项目的开展来满足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形式发展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实施在高等院校教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不夸张的说,如何培养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各具体教育领域和相关研究范畴的聚焦点。而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公共课程中的体育教育又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相关课题愈发受到各方的重视与关注。这从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进程。过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刻板的跟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实际需求。因此各高校必须结合在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素质现状积极的谋求课程内容的革新。其目标不仅要使得改革后的体育课程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要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里,最大化的挖掘学生的运动兴趣。以慢速垒球为代表的新兴大众化体育项目能够很好的满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
功能性训练概念最早发源于美国,初衷为通过设计一些针对外伤患者特定患肢及受损关节和肌肉的抗阻动作加以个性化训练从而加快患部康复并恢复其原有生理功能。功能性训练最早的应用领域集中在医疗特别是骨科康复领域,而后逐渐发展到适用于一般健身者的自我体适能提高。功能性训练强调在运动链条的各个支点协调练习,其训练的主导理念是在人体核心部位具有较强稳定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身体动作的一体化以及训练者对身体具有整体控制能力并达到运动中的动态平衡。近二十年来,功能性训练理论在学界经过进一步的探索挖掘,其概念和内核不断充实同时其运用场景也持续扩大,这其中将功能性训练以模块化的形式引入到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来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学界特别是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在进一步从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呈现和潜在具备的效能。[4]
国内学者对于功能性训练的认识大体分为三类:1.功能性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系统是从属于被从属的关系,其作为体能训练系统的一个新增组成部分其自身具有以人体结构为核心、多学科引导、形成特定动作范式与内容组织原则、身体一体化稳定持续完成等特点。2.功能性训练能够有效强化人体的神经肌肉系统并强化肌肉力量,功能性训练还能够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者的专项运动能力。3.功能性训练至今仍然是一个浅层概念,其内涵和概念及其适用范围还需要相关学者进一步的探究。功能性训练领域公认的专家甘比达则表示功能性训练过程中需要训练者多个关节的本体活动,同时训练质量还与训练者的身体控制力、身体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等质素有关。如图2所示。
图2 功能性训练中使用的能量梯
慢速垒球作为一项兼具技战术要求的多人团体球类运动,要求学生在身体素质的各个维度均保持协调发展。[5]因此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慢速垒球项目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所设计的两阶段功能性训练模块方案如下。
先从起跑点跑到10m位置处,随即立刻折返跑回起点位置,再从起点跑到15m位置,立刻折返跑回起点位置,根据练顺序依照“10-10-15-15-20-20”的模式来开展训练,每组结束后的组间歇休息时间为60秒至100秒,随后进行第二组练习。该模块可放在慢速垒球专项技术练习后进行2~4组,或单独练习训练组数为5~7组。灵敏素质训练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折返跑训练中融入急停和变向练习,通过反复训练来提升运动员在慢速垒球练习和教学比赛中的运动表现。
耐力素质主要指运动者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肌体呈现出的抗疲劳能力。因此耐力素质模块主要通过控制长距离跑的分段用时和定时距离来进行训练设计。其中长距离跑练习可以从2km循序增加至4km。此外折返蛙跳练习也是改善运动者新陈代谢功能以及强化运动者呼吸调节系统的重要手段,可以12m来回连续蛙跳折返一次为一组,每次3~6组,组间歇控制在45秒至60秒。
慢速垒球运动中,参与者快速启动能力和转体挥棒击球能力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因此要分别对学生的腿部爆发力和上肢力量进行功能性练习。下肢爆发力的练习主要可以采取深蹲跳、交替箭步蹲和双人配合保加利亚箭步蹲这三个动作进行练习。每个动作一组做9~12次,组间歇为60秒至90秒。作为慢速垒球专项技术练习的配合模块时,可进行2-4组的练习。如进行单次的针对性模块练习则可以每个动作练习3~6组,共计8~12组进行练习。而上肢力量的练习可以采取俯卧撑和双臂壶铃前平举这两个训练动作进行。组数和间歇可以参考腿部练习计划,也可根据学生的力量基础酌情修改。
此外,除了针对以上肌群的专项力量练习模块,还需要穿插一些常规力量训练。如通过仰卧起坐训练学生的腰部和腹肌力量,通过负重半蹲跳来训练学生的腿部力量和起跳高度等。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慢速垒球的开展,首先需要全面系统的了解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并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系统的功能性训练方案进行针对训练,如此方能持续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慢速垒球竞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