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飞
一
那天我在观前街长发商厦买了鲜肉月饼,拎着往回走。有两个年轻人操着外地口音拦住我:“有一条很古典的老街,请问怎么走呀?”两人都架着一副金边眼镜,斯斯文文,像是学者,我一听笑了:“你们说的阿是平江路?”
他们点点头。我跑到醋坊桥上,指着斜对面的巷子说:“那条小巷叫肖家巷,很古老,不妨也顺便游览一下,然后顺着巷子向东走,到底,就是你们想走走看看的平江路了。”
说起来,苏州的哪条小巷会没有故事?
六十年前,我住在中张家巷,肖家巷就是我无数次地走过路过的巷子。
那几年正值“自然灾害”,买菜要用油印的蔬菜票。菜场设在玄妙观三清殿后面,买新鲜的,还得起早。邻居小北,比我大两岁,暑假里,相约清早四点,两个小孩挎着竹篮一前一后从肖家巷走到观前街。巷子里有几根木头杆子路灯,拖长的影子重叠交错,有点吓势势,但走过几次,也就不怕了。
又过几年,我已在市一中读书,有次同学提出,想去灵岩山看日出。于是,我半夜两点就独自背着挎包走出肖家巷。月黑风高,小巷里碰不到一个行人,只有影子相伴,不免有点心虚,一路小跑,逃到巷口。到了观前街,总算看见有行人了,长长松了口气,回头望望黑漆漆的肖家巷,不好意思地笑了。
幽深肖家巷
肖家巷中段有条南北走向的小夹弄,只一米宽,百把米长,直通大儒巷,大人行走困难,不常走,我们小人很起劲,天天钻进钻出,弄得个个身上都是墙壁灰。
前段时候,五十年前的小学同学相约碰头,满头白发的姜班长特地从南京赶来。这个当年的美少年曾是少先队的大队长,住在肖家巷志恒里。我们一起跑到巷子里再去看看那幢老房子,那是曾经的家啊,姜班长一时泪流满面,默默注视老屋,很久才回过神来。那种心情,大家都能体会。
住在巷中的,还有华姓男同学,小学三年级就练书法画国画,后来写诗画螃蟹,暗喻“四人帮”,被人识破,结果可想而知,是同学中走得最冤最早的一位。
民国年间,巷中还住过一位大画家:蒋宜安,擅画人物走兽,尤精花鸟仕女,与颜纯生、刘临川并称为苏州“画坛三老”。
明代的王鏊编修《姑苏志》,说肖家巷西起临顿路,东至平江路,在醋坊桥东面,原名“九曲墙巷”,是绘制《平江图》时就存在的一条老巷子,后来叫“周将军巷”,因为巷子曾住过三国的大都督周瑜和南宋的抗金名将周虎。后来,有齐梁贵族萧氏居此,更名“萧家巷”。萧,肖同音,现今的路牌也写作肖家巷了。
苏州的小巷多老宅,肖家巷自然也不例外。巷内十五号饴德堂和五十三号王宅均为市控保建筑,饴德堂是吴中著名伤寒科专家艾步蟾的故居。如今再走肖家巷,总会在两幢控保建筑前站会儿。
这些年,老街小巷,许多都在改造,肖家巷也动了。朝西一头靠近观前街,路面加宽了。巷东衍接着平江路,开着几家卖工艺品的小店。雪糕桥下有介绍历史人文的石刻,引起很多外地游客访古的兴趣。两位周将军故居安在?贵族萧氏曾住在哪?难道说,小巷里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就这样,我还常去走走,想着那些古代的和现代的往事。
二
大儒巷也是我常走动的巷子,因为母校大儒小学就在巷里,提起越发亲切。
康熙年间《苏州府志》说,大儒巷东接平江路,西至醋坊桥。巷中大刹昭庆寺里有参天古银杏,故叫“大木巷”,“大树巷”。明代,巷中出了大儒王敬臣,开馆收门生四百多人,讲授“慎独”学问。一时间,王家门庭若市。“大树巷”就此改姓换名,延续至今。
巷中段三十八号是母校,全是老房子。母校建于1906年,1952年就称大儒中心小学。踏入校门就是一进厅堂,走过院子到二进厅堂,有两张乒乓球桌,第三进厅堂更大,当礼堂用。全校列队,听校长训话,气氛严肃,调皮同学低着头,怕被当众点名。下雨天便在此处上体育课。我们的毕业庆典也在那里举行。校长张开双臂指挥大家唱起毕业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唱着唱着,老师流泪了,女生哭出了声。
我现在清楚了,母校就是吴中名刹昭庆寺旧址。昭庆寺建于元代天历年间,除了供奉菩萨的前后大殿,还有神祠、法堂、方丈室、库房、厨房等,可见当年建造规模的宏大。
去年年初,我外孙在平江文化中心表演《弟子规》,我去观看。母校早已搬离,此地被辟为区级文化中心。大门前新置“古昭庆寺”石碑。可惜,昔日的古寺、学堂气息已经全无,心中不免惆怅。
巷中原来有河浜,五十年前拓宽街巷,河浜被填没。是的,我在母校上学时,河浜已经看不到了。猜想河浜该有五米宽,在古城区,不算太小了。它东端连着平江河,豁口部分砌着临时台阶,路边堆着乱石砖块。顽童放学不回家,站在台阶上,朝着平江河里扔砖瓦、打水漂是儿时的快乐游戏。
大儒巷中段有两条夹弄,一条通往肖家巷,一条通往南显子巷。马同学到过天平山,说山上“一线天”很窄,不好走,可以去走小夹弄体会试试。于是,大家天天去挤,浑身沾满墙壁灰,到了学校被老师批评,谁身上沾灰就罚谁做作业。
靠临顿路的巷口有一家大混堂,父亲带我去洗过几次,后来成了仪表厂。季同学就在那厂里做统计。从局机关辞职的同事老金,在厂里二楼租了楼面办公司,生意红火。后来,仪表厂关停了。那地方又成了苏州图书馆平江分馆和平江少年宫。
巷中三十四号有家医疗器械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办时,只有十多个人。邻居王妈没有文化,就去当工人,一直做到退休。
大儒巷古迹很多,六号是丁宅,建于清代。丁宅最早主人无从考证,只知民国时期的主人丁春之是苏州早期的民族资本家,他创办了苏州第一家民办电气公司。丁宅年久失修,如今已整体搬迁到巷内五十四号。旅德华人王小慧在那里开艺术馆,我跑去参观,也顺便参观了新丁宅。
巷内八号为德邻堂吴宅,晚清建筑,宅主吴曾祚是清代状元吴廷琛的曾孙,聪明勤奋,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后创办电讯事业。民国时期他在锦州、苏州、宜昌、常州等地当过电报局局长。老宅分东西两路,东路有六进,西路大厅原来高悬“德邻堂”匾额,后被焚毁。随着苏州启动古城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德邻堂吴宅也将逐步修复。
大儒巷平江文化中心
巷东还有一处建于乾隆年间的老宅端善堂,坐北朝南,横向五路,纵向七进,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宅院。第三进为主厅,“端善堂”匾额是书法家韩敏的墨迹。宅主潘镒芬为苏州“富潘”家族后人,著名的“治黄”水利专家,黄河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就是潘镒芬主持的。解放后,潘镒芬多病,长住苏州休养,端善堂是他最后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