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并实现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本门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实施;评价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系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转变。混合式教学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巩固的固有模式,而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堂,并且将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获取到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混合式教学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标[3]。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并且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学生重点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软件。这三个软件需要学生在电脑上反复操作、反复练习,以便能够熟练使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现在该课程在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方面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计算机基本操作掌握很熟练,教师课上稍微讲解就能领悟。而有些同学之前使用计算机较少,需要教师课上手把手的指导。这种情况增加了教师的上课难度,并且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容易引发学生厌烦情绪,降低学习积极性。
2 .教师方面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般都是先操作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直在做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考评方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采用30%平时表现+70%期末测试的形式。期末测试多数是用省级计算机题库进行测试。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学期最后多练习题库就可以,只有题库里的知识才是需要掌握的,平时的学习情况可以不重视,书上的其他知识点可以不学习。这种认识对本课程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二、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清单,课前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线上学习。教师线下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教师通过学习通收集、分析学生线上学习数据,使用极域电子教室收取学生课中作业,使用教学效果考核表量化考核学生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形成教学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课中教师运用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成效明显提高。
1.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注重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种情况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一条操作主线、两个教学形式、三种技术手段、四类教学资源。
一条操作主线包括操作初练、操作再练、操作三练。操作初练是指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在线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进行模仿操作,了解操作步骤;操作再练是指课中学生结合教师的演示与实例制作,进行强化操作,熟悉操作步骤;操作三练是指课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巩固操作,牢记操作步骤。
两个教学形式指线上、线下教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线下课堂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因材施教。两个教学形式相结合,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种技术手段包括微课、学习通、极域电子教室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通反复观看教师发布的微课视频,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部分,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意调整微课播放进度,节省学习时间,优化学习过程。本门课程的特点是操作较多,而某些操作学生做完后容易忘记,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微课为学生反复学习提供了条件,更有益于学生对内容的掌握。
四类教学资源包括全国高等学校(安徽考区)计算机水平考试模拟考试系统、中国大学MOOC、教师自制教学课件、智慧职教等,这些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
2、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分成4个阶段,分别是课前、课中、课后和考核评价。
课前教师通过手机学习通app向学生推送课前学习任务清单及相关的微课、教学课件、课前测试等教学资源。学生在线学习教学资源,完成课前测试。教师分析课前测试报告及每题的答题情况,开展二次备课,制定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下面以powerpoint中的项目《图文并茂,走进苏绣》为例,介绍课中具体实施步骤(见图1)。课中教学环节包括考勤、情境导入、教与学、测与评、做与悟、互评、总结等。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件让学生签到,老师能监控到每位学生的计算机屏幕,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也能对学生实施考勤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情境导入是教师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课题;在教与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答疑解惑,重点讲解易错概念、易错题目,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测与评环节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仍然出错的地方,教师会再次强调、再次讲解;在做与悟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操作进行巩固,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互评环节是组内和组间学生的互相评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个人对知识的总结和迁移;总结环节是教师和学生总结梳理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构建知识网络。通过7个教学环节,教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活动。
课后巩固练习包括理论测试和动手操作练习。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采用项目制作的形式作为课后拓展任务。
考核评价由教学全过程信息收集、分析而得出(见图2 考核评价表),由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组成。理论知识通过课前、课后作业测试来检测;操作能力通过课堂、课后实例及一级考试模拟系统来检测。教学效果测评表由师生共同填写,有利于量化任务目标,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核评价表
三、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
混合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监督与指导[4]。要想将线上和线下的优势发挥出来,教师的实时监督和有效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实时关注学生观看视频的完成度、作业的正确率、提出的问题等情况,及时的公布每位同学的课前的预习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教师及时提醒、督促没有完成课前预习内容的同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压力是动力的源泉,同时动力也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5]。教师也可以借助外界的工具引导学生自觉得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线上作业抄袭的现象,教师和平台以及监管功能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比如教师发布作业以后提醒作业的功能、截止日期提醒功能、解释错误的功能等。同时教师亦可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体系,比如学生作业情况、课堂参与情况等,依靠大数据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分析,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下和线上有效地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整合教学资源,设计线上课程的内容,并有效地实施线下教学,真正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融合。教师是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实施者、引导者,亦是监督者,因此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要求,对教师的精力要求也很高。这需要学校政策的支持,比如组织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减少教师会议及科研要求等。
参考文献:
[1]王莹.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与有效方法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2):125-127.
[2]陈宝国,陈磊,邓明.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操作系统课程为例[J].计算机教育,2021(02):85-88.
[3]计丽娟,唐琳,崔容容.混合教学模式下Python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02):98-101.
[4]徐鉴.基于MOOC的计算机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2):135-136.
[5]周美锋,陈晨,苏奕.《信息技术》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1,33(01):246-248.
作者简介:
付吉菊(1982-),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基金: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點项目(2019jyxm0315); 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9mooc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