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涛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PPT课件(以下简称“课件”),因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信息量大而深受广大教师喜爱。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基本都会将课件用于课堂教学。课件是实现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也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课件的使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随着学校多媒体条件的不断完善、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大幅提高和PPT软件自身功能、性能的持续升级,课件的制作质量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次越来越多,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充分。但笔者在多年的课堂教学督导中也发现,很大一部分老师存在着课件滥用、误用和错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课件与教案、板书和教材(教材配套课件)之间的关系。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课件的制作、使用人对课件的基本特性和定位缺乏正确认识,二是课件的制作、使用人对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在我国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刻剖析这些问题,对于提高课件的使用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件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而与此同时,教案的作用和地位却受到忽视。很多老师上课只有课件没有教案。有人说,现在都做课件了谁还写教案?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PPT的便捷性导致详细的计划文书正在受到忽视。PPT的开发人之一加斯金斯就抱怨说,自从有了PowerPoint以后,许多商界人士不再撰写文件了,这些演示文稿只是些没有细节、缺乏支持的概要。[1]这种现象在学校的表现就是,老师有了课件就不写教案,不愿意为写教案付出脑力劳动。上课必须备课,这点不能含糊,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形成的结果。如果不带教案尚可理解,那么没有教案则不能容许,因为没有教案违反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不要求上课带教案,但是不能没有教案。课件与教案各有其功能和作用,恰当使用课件,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但是不能以课件取代教案,也就是不能有课件而无教案。
教案,也称为课时计划,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2]它是落实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具体措施,是联系教材、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是指导具体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案的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课时安排、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作业处理、板书设计、教具准备、教学反思等。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必须以教案为指导。没有教案,课件的制作质量和使用成效就没有保障。
课件与教案的关系,好比电影与分镜头剧本(摄制工作台本)的关系。电影是供观众欣赏的作品,如何完成这部作品,需要导演提前做好案头工作(相当于备课),即以文学剧本(相当于教材)为依据,参照拍摄现场的实际情况,运用蒙太奇思维和技巧,制定出拍摄方案——分镜头剧本(相当于教案)。电影拍摄要以分镜头剧本为依据;同理,课件的制作要执行教案的要求。与电影不同的是,电影拍完以后,观众如何去欣赏与分镜头剧本编写人——导演无关;而课件做好以后,其作用发挥到何种程度,取决于教案编写人——任课老师的课堂引导。老师如果备课充分,教案编写完整,上课时能弥补课件存在的不足,让课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经过长期、严格教案编写训练的老师,上课前会在脑子里把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过一遍,整理一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法、步骤、板书设计等,这就是备课。这种老师的课,流畅自然、张弛有度,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目标性。这样的课,有没有课件都会是成功的课,课件只不过能让课锦上添花而已。这样的老师,他可能上课没带教案,甚至没写教案,但教案在他心里,他用心里的教案在指导课程进行、指导课件使用,而不是用课件代替教案。没有经过严格教案编写训练的老师,只把精力放在做课件上,甚至以课件取代教案,他的课就会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跟着课件走,极易出现诸如读课件、讲课不连贯或与课件脱节的现象。
课件的使用,减少了老师板书的负担。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图表,如结构图、流程图、逻辑关系图等,使用课件,不仅呈现的速度更快,而且呈现的准确性更高,更加形象直观;遑论PPT的视频功能,还可以将实际场景搬进课堂。课件的这些优势,为老师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本来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教学方式的进步,问题在于自从课件普遍使用以后,板书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使用越来越少,甚至完全被课件所取代。笔者曾在一个教室听课,教室黑板正中心的位置,保留了一个月前班会开会的通知。可见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所有任课老师都没有用板书。
板书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以传递教学信息、教书育人的一种言语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补充知识。[3]板书和课件各有其优缺点,不可相互取代。板书是以空间为轴呈现信息,一堂课下来,板书从左到右,按照课程的进度,逐渐呈现教学内容。好的板书可以将一堂课的内容完整地保留在黑板上,这有利于教师温习和强调已教过的知识点,也利于学生消化、复习老师讲过的内容。而课件是以时间为轴呈现信息,随着教学的进行,屏幕上的幻灯片随着鼠标轻点一页一页翻过,前面看过的信息不能保留。所以,尽管内容切换快、信息载量大,但人为地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而且,幻灯片的切换,缺少传统板书时师生一边交流讨论一边板书的同步思维的过程,也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
板书是教师临场思想的呈现和延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4]。尽管老师在备课时对于板书写什么、怎么写、什么时候写会有详细预案,但实际在上课时,老师会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粉笔的随改随擦特性使得教师更加自由,不必受到教案板书设计的束缚,老师的个性特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使用课件时老师只能按照课件预设的流程讲课,否则就会与课件脱节,使课堂不流畅、不连贯。遇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或者老师认为还要补充知识的时候,课件不能随时修改,这时板书就能发挥它的优势。虽然PPT也有手写笔功能,但它的使用不符合人们的书写习惯,老师不能达到随心所欲、自由发挥的状态。可见没有板书,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有些课程,像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等,特别重视过程的推导和演绎,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程内容一笔一划地推进,这个时候传统的板书就能发挥它灵活的优势,与课程内容的推进形成很好的配合。而课件那种翻页式地呈现讲课内容,无法表达讲课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此时的课件只能作为辅助工具,起到传统课堂上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的作用。如果还是以课件来推进讲课,一个本来很生动的解题过程,就会演变成生硬的读课件。严格地说,凡是注重过程演绎的课程,是不适合用课件来讲课的。这个时候,板书是最好选择,课件的多媒体功能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把课件做成缩减版的教材,或者干脆把教材内容原样搬上课件,是错误使用课件的最普遍现象之一。现在的教材都配套有电子版,为老师做课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一是图表可以直接从电子版教材上复制,不用老师自己去购买和学习使用专门的图表制作软件;二是文字输入再也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击键盘,只要动一动鼠标,就可以从电子教材上把大段的内容复制粘贴到课件上。也正是因为这种课件制作太方便了,老师就不像写纸质教案那样,在完全消化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最精炼、准确的语言,来呈现课程的特定内容,而是先把电子教材上的内容直接粘贴到课件上再说。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用纸质教案备课时,精炼教案可以减少抄写文字的体力劳动,于是老师会在如何消化理解教材和精简提炼内容上下功夫;而用课件代替教案时,复制粘贴来得太快,相反精炼文字倒要消耗大量的精力。于是就有人乐于做复制粘贴的事,做出来的课件全是文字,文字多了排不下就缩小字号,缩小字号还是排不下就增加幻灯片的张数,于是一节45分钟的课就有了45张写满密密麻麻文字的幻灯片。文字越多、张数越多的课件,教师的付出越少,可能少到自己都没来得及消化教材内容,于是上课时就只能照着课件读。上课读课件现象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电子教材上复制粘贴过来的书面语表达既准确又详细,如果不是充分理解消化,精简起来难免这也舍不得、那也不能舍。但这种满是文字的课件投到屏幕上,就犹如一块冰冷的石板,学生从中接受不到有效信息。对学生来说,既然都是文字,看课件不如看书,而且自己看书比起老师翻课件更加自由;对老师来说,课件上的文字表述越详实,老师就越摆脱不了课件的束缚,讲课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照着课件读。讲课本质上是一种交流。交流除了身体语言、有声语言外,还包括一边表达、一边组织语言这个过程。所有的语言都以文字形式做到课件上去了,就很难有交流。课件是以图像符号(静态图像、动态图像)见长,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文字,就失去课件的优势。而且课件中事先输入的文字远不及教师现场一笔一画书写的板书更有吸引力。PPT即PowerPoint的缩写,意为重要的、有力量的观点或要点,而不是详细的论述。观点和要点要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应该突出关键词(句)和特征词(句),然后通过教师课堂上生动的讲解来丰富和补充,让学生通过这些关键词(句)和特征词(句)与相关知识产生链接,从而掌握课程内容。所以,好的课件应该是图像符号和关键词(句)、特征词(句)的组合,照搬教材的课件,与PowerPoint的本质属性相悖。
以上分析表明,有效地使用PPT课件,必须正确处理好课件与教案、板书、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案是课时计划书,是指导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纲领和行为指南;PPT课件是教案指导下制作的教学辅助工具。只有编制好教案,才能制作出合适的课件,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挥课件的作用。绝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
(2)传统板书能完整地保存一堂课的内容,有利于复习、巩固、强调已教过的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记笔记,且传统板书的灵活性利于老师个性色彩发挥;课件以图像符号(静态图像、动态图像)见长,其多媒体功能能有效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且课件内容切换快、信息载量大。两者应互相补充,不可以课件取代板书,尤其是注重过程和数理演绎的课程,更应重视板书的使用。
(3)课件不是教材的缩写版,更不能是教材的简单复制粘贴。好的课件应该是图像符号和关键词(句)、特征词(句)的组合,是在深入消化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校情、专业的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帮助学生有效消化和掌握课程知识的辅助工具。